中外資機構看“中長線資金入市”,或可帶來超萬億元潛在增量資金
近日,六部門聯合印發《關於推動中長期資金入市工作的實施方案》(下稱《實施方案》),推進長錢長投。
1月23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新聞發佈會,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主席吳清、財政部副部長廖岷、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副部長李忠、中國人民銀行黨委委員鄒瀾、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副局長肖遠企介紹大力推動中長期資金入市。
究竟有多少潛在的中長線資金?公募基金、保險資金、社保基金等將如何行動?長線外資將扮演什麼角色?這將對股市起到什麼作用?
對此,東吳期貨首席投資官吳照銀對記者表示,根據測算,合計來看,險資、公募基金、社保基金、上市公司分紅這幾類中長期資金2025年可帶來增量資金約18230億元,增量資金規模較爲可觀,A股資金面將得到改善。
外資中有相當一部分是中長期資金,包括相當多全球知名的主權基金、養老金、公募基金、商業保險資金等,多年來積極參與A股市場,也對資本市場穩定發展作出了貢獻。中國證監會主席吳清1月23日在國務院新聞辦新聞發佈會上介紹,截至去年底,外資通過QFII、滬深股通這兩個渠道共持有A股大約3萬億元人民幣。
瑞銀證券中國股票策略分析師孟磊則對記者稱,對長線外資而言,可以從三個方面改善A股市場對長線資金的吸引力——加大分紅與回購力度以提升長期回報率,穩定股息回報率以吸引險資配置資金,以及改善信息披露與公司治理。
或可帶來超萬億元潛在增量資金
中長期資金是指投資期限較長,通常在一年以上,追求長期穩定回報的資金。常見的類型包括——養老金:由政府或企業爲員工退休後提供保障而設立的基金,具有期限長、規模大、等特點;保險資金:由保險公司通過收取保費形成的資金,追求長期穩定收益;企業年金: 由企業爲員工設立的補充養老保險基金,追求長期穩健增值;社保基金:由政府設立,用於社會保障相關支出的基金,具有規模大、安全性高等特點。
吳照銀對記者表示,在對險資、公募基金、社保基金、分紅等幾類中長期資金增量規模進行測算時,可以發現這些主體在2025年可能會帶來上百億或上千億的潛在增量資金。
就險資而言,年前個月保費收入同比增長,按此增速測算年合計新增保費收入約億元,如果按每年新增保費的用於投資股來測算,年增量資金約億元。
就公募基金而言,從年年報來看,公募基金中股持倉規模約萬億元,按公募基金持有股股票未來三年每年至少增長來測算,年增量資金約億元,預計主要通過流入市場。
吳清在發佈會期間提及,對於公募基金,《實施方案》明確未來三年公募基金持有股流通市值每年至少增長。對於商業保險資金,力爭大型國有保險公司從年起,每年新增保費的用於投資股。
就社保基金來看,截至年底,中國基本養老保險基金投資運營規模已達到萬億元,如果股票投資比例提高一個百分點,增量資金約億元。截至年末,全國社會保障基金資產總額萬億元,如果股票投資比例提高一個百分點,增量資金約億元,兩者合計約億元。
從分紅的角度而言,年上市公司全年分紅萬億元。上市公司的分紅如果分配到大股東手上,一般會流出資本市場,但是如果分配到散戶投資者和金融機構賬戶上,通常會繼續留在二級市場,成爲二級市場重要的增量資金。
“從整個市場來看,流通市值一般佔了總市值的,自由流通市值佔了流通市值的左右,即自由流通市值約佔總市值的左右。大致可以以比例來計算上市公司分紅留存在二級市場的資金量,因此年分紅留存二級市場資金大約爲萬億元。” 吳照銀稱。
事實上, 要拉動中長期資金入市,考覈機制的調整亦至關重要。證監會提及,基金考覈時間由年改爲年。吳清表示,通過延長考覈週期,提升實際投資比例,形成合力,有望提升資本市場內生穩定性。
就海外機構而言,一般基金業績的考覈週期起碼是年。富達基金養老負責人趙強近期在接受第一財經採訪時就表示,人才的培養至關重要,對於養老投資更是如此。基金公司應該給予更多的空間、時間和資源來培養人才,而非用短期的業績考覈方式。
海外資金聚焦需求復甦和治理改善
除了境內長線資金,國際資金亦是不可忽視的部分,而且海外以公募基金爲代表的長錢始終投資週期較長。
然而據記者瞭解,近兩年來,國際長線資金對中國股市的配置處於歷史低位附近,時而聞風涌入的則更多是對衝基金。例如在2024年9月24日開始發佈一系列刺激政策後,對衝基金就率先涌入,加碼互聯網、金融、消費等領域,然後到了10月中旬附近,海外投行對衝基金業務人士亦對記者透露,大約此前加倉的對衝基金已經有80%進行獲利了結,但真正的長錢仍需要更多時間觀望基本面的實質性改善。
在近期的高盛香港的亞洲宏觀大會上,國內外的長線和對衝基金管理人一起交流了當下對市場的想法。有參會者對記者表示,整體來說,海外資金對投資中國市場的擔憂依舊圍繞在特朗普加關稅、中美關係不確定性,以及國內的通脹下行、房地產和地方政府債務風險。雖然在“中國是否可投資”的問題上,回答否的佔比比去年下降了10%,並且大多數的投資人都認爲亞太市場中中國的表現會比較好,但在“認爲”和“實際行動”上,還存在一定的差距或滯後。
會上也有少數持非主流觀點的投資者認爲,在低配中國數年之後,已經逐漸增加了中國的倉位,在低通脹環境下,股東回報和出海主題依然具有配置價值,尤其在低估值的水平。同時在AR/VR、機器人的創新領域依然有很多alpha值得探索。
但是,無論是悲觀還是樂觀的投資人,各界對“賭政策”的意願都顯著下降。對長線外資而言,加倉的前提主要有兩方面——中國內需能否實質性復甦?市場治理能否進一步完善?
就內需而言,刺激措施能否重啓消費是關鍵,在外資看來,相比起刺激基建投資,刺激消費對經濟的拉動更具有可持續性。
東方匯理資產管理亞洲高級投資策略師姚遠日前對記者提及,“以舊換新”政策在三季度拉動了家電、汽車消費,這也釋放了積極的信號,即老百姓並非只會將錢存起來,他們仍有消費需求。更關鍵的是,2025年外需大概率下降,中國需要尋找出口以外的經濟增長引擎,內需將成爲重點。
無獨有偶,施羅德基金管理(中國)副總經理安昀告訴記者,2025年轉向內需仍需要政策的助力。具體而言,1998年加槓桿的是居民部門,通過大規模發展住房市場拉動內需;2008年和2015年,部分槓桿由企業或居民承擔;當前的挑戰在於,由於整體槓桿率較高(居民、企業等),需要通過更直接的財政刺激推動內需。
在他看來,當前政策效果比較彰顯的領域依然是傳統的一些早週期行業,比如地產、汽車和家電。當前市場關注的重點一是房產交易的復甦能否持續,二是以舊換新補貼能延續多久?這兩個問題當下暫時沒有明確的答案。
持續改善治理也是持久的主題。孟磊對記者稱,海外投資者尤其是海外長線基金一直以來在A股市場中被視作長期主義和價值投資的踐行者。不過,部分海外投資者認爲國內部分企業在信息披露上相比發達國家資本市場上市公司的做法不夠透明,比如財務報表和業績會上對於各項產品或業務的毛利率情況披露過於簡略,使投資者較難基於此預測企業的未來發展情況。部分企業管理層在和投資者溝通過程中不夠規範,加劇了市場的波動。
“我們認爲,更好的企業治理將給予海外耐心資本信心。如果在改善企業信息披露、提升公司治理水平上能有更加明確的標準和獎懲機制,這應會對實現長期目標有所裨益。”他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