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雖好,長期服用仍需謹慎

隨着健康意識的增強,越來越多的人對中醫藥產生了濃厚興趣。合理利用中藥以促進健康管理與疾病防治是一種科學且值得推崇的做法。然而,很多人對中藥副作用的瞭解不夠充分,長期濫用中藥導致不良反應的報道也屢見不鮮。那麼,長期服用中藥有哪些副作用,我們又該如何合理使用中藥呢?

中藥自帶“天然”光環

很多人認爲中藥是“純天然”藥物,副作用應該比西藥小,覺得“長期吃也沒問題”,甚至還有人認爲“沒事也可以吃點中藥,有病治病、無病強身。”這種觀點可能源於人們對中醫“藥食同源”的誤解。

一些中藥如枸杞子、紅棗等,既是藥材又是食材,容易讓人產生“安全無害”的印象。但事實上,中藥作爲中醫理論指導下用於預防、治療疾病及康復保健的物質,其副作用的大小不能一概而論。雖然中藥多源於天然植物、動物或礦物,但並非所有中藥的副作用都小,有些中藥本身含有毒性成分,如川烏、馬錢子等,如若使用不當容易產生毒副作用。

長期服用存在風險

長期服用中藥,特別是在未經醫生指導的情況下,可能會對身體造成潛在傷害。

肝腎損傷:肝臟和腎臟是人體主要的解毒和排泄器官。長期服用中藥,尤其是含有毒性成分的中藥,輕則加重肝臟和腎臟負擔,重則導致肝臟和腎臟功能受損。比如,雷公藤中的雷公藤鹼、蒼耳子中的毒蛋白等都對肝臟有一定損害,何首烏、巴豆、馬兜鈴等長期服用容易產生腎毒性。

消化系統受損:長期服用某些中藥會對胃腸道產生刺激。長期服用黃連、苦蔘、穿心蓮等苦寒之性的中藥容易損傷脾胃陽氣,引起腹瀉、食慾不振。短期服用番瀉葉能緩解便秘,但長期服用容易導致腸道變黑。

損傷神經系統:過量或長期服用含有烏頭鹼的中藥(如川烏、草烏、附子等),可能導致神經系統中毒,出現心律失常、血壓下降等。

重金屬中毒:部分礦物類中藥含有重金屬,如硃砂(含硫化汞)可用於安神,但長期服用可導致汞蓄積,損傷神經系統;外用雄黃(含砷)可治瘡瘍,內服過量可能引發急性砷中毒。

另外,長期服用中藥還可能出現其他不良反應,如頭暈、噁心、嘔吐、皮疹等,這些反應通常是由個體差異或藥物使用不當引起。

科學使用守護健康

中藥是中華民族的瑰寶,其安全性建立在科學使用的基礎上。

嚴格遵循劑量與療程的“安全線”:使用含有毒性成分的中藥(如川烏、草烏)時,要嚴格遵醫囑服用,不能超過最大使用量;對於藥性較爲平和的中藥(如黃芪、當歸、白朮),連續服用超過3個月也應諮詢醫生。

注重中藥質量:應在正規醫院或藥店購買中藥,有效避免購買到僞劣中藥;關注炮製工藝,確保中藥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如半夏生用有毒,需經薑汁或明礬炮製後才能入藥。

監測肝腎功能:長期服用中藥的患者,尤其是服用一些具有肝腎毒性的藥物,應定期到醫院檢查肝腎功能。一旦發現異常,應及時停藥並在醫生指導下進行治療。中藥雖好,但並非多多益善。患者應根據病情和體質變化,在醫生指導下適時調整用藥劑量和時間。病情好轉後,應及時停藥或調整用藥方案。

正如《黃帝內經》所言: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無毒治病,十去其九。這句話強調無論治病還是養生,都需遵循“適可而止”的原則。科學使用中藥,才能真正發揮其價值,守護健康。

來源:中國中醫藥報

責編:秦楚越

編審:裴晶瑩

監審:董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