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教您正確使用痠痛外用藥 跟痠痛說Bye Bye!
▲柳營奇美醫院中醫部醫師李啓光指出,民衆遇到痠痛外用藥相關問題時,建議可先諮詢醫師後再行使用,以發揮其功效。(圖/奇美醫院提供)
柳營奇美醫院中醫部醫師李啓光指出,中醫治療痠痛,除了鍼灸、推拿、內服藥外,還可使用多種外用藥,如:痠痛噴劑、痠痛軟膏、藥貼布、水性貼布等,讓不同的痠痛症患者,有適宜的品項可供選擇,民衆遇到痠痛外用藥相關問題時,建議可先諮詢醫師後再行使用,以發揮其功效。
李啓光醫師說,「這裡酸、那裡痛」,是大家都有的經驗,加上電視廣告的強力放送,幾乎每個人都使用過舒緩痠痛相關產品,根據健保資料庫的統計,臺灣因爲筋骨痠痛的問題,每年約有6百萬人因此而就醫,平均每年每人有4.6次就診,每年耗費的診療費用逾新臺幣53億元。另外,根據調查,國人每人每月平均使用約6片痠痛貼布,依此數據推算,臺灣每年使用4億3千8百萬片以上的痠痛貼布,用量非常驚人。
當痠痛發生時,應立即休息,大多數的痠痛,在休息數小時至數日後因身體的自愈能力而獲得緩解。但若痠痛不是因休息而逐漸緩解,或痠痛合併肢體無力、兩側肢體外觀不對稱的情況發生時,須立即就醫做進一步檢查。
中醫依據經絡、穴位及臟腑的生理功能等理論對痠痛加以診斷與治療。中醫認爲,痠痛可分爲寒、熱、虛、實四種證型。像有些痠痛好發於冬季,肌肉關節觸摸冰冷,熱敷後症狀緩解,這種痠痛多屬寒證,最常見的症狀是退化性關節炎。有些病人的肌肉關節紅、腫、熱、痛,需要馬上冰敷,痠痛才能緩解,這種痠痛多屬熱證,最常見的症狀是痛風發作造成的關節炎。還有一些老人家因爲肌肉關節的退化,造成長期的背、腰、膝蓋無力、痠痛無力不耐久站,此種情形多屬虛證。若是運動傷害或搬重物時不慎閃到腰,造成急性的腰痛,劇痛而不能彎腰挺身,局部不耐按壓,此種情形多屬實證。
中醫在痠痛治法上,屬於寒證者,須常熱敷,再用溫熱性質的內服藥或外用藥加以治療;痠痛屬於熱證者,須常冰敷,再用寒涼性質的內服藥或外用藥加以治療;痠痛屬於虛證者,需使用補法,滋補肝腎,強筋健骨,痠痛纔會緩解;痠痛屬於實證者,需使用瀉法,立即消炎止痛,病人才會舒服。
李啓光醫師指出,外用藥有:一、痠痛噴劑:使用時,針對患處按壓2至3下,藥液馬上均勻地分佈於皮膚,對於運動員或從事戶外活動的人而言,此種劑型較方便實用。其成分包含辛涼及辛溫性質的中藥,使用時可快速的產生冰涼止痛的效果,而冰涼感消退後會有溫熱舒暢的感覺。寒、熱、虛、實證之痠痛皆可使用噴劑,其缺點是藥效無法持久,需反覆使用。須注意的是,噴劑內含酒精,應避免刺激黏膜。
二、痠痛軟膏:痠痛軟膏的成分與痠痛噴劑相近,製劑時改以乳霜或軟膏爲基劑,親膚性高,使用後易於推敷於體表,且藥效較噴劑持久,對於須按摩推拿肌肉痠痛的患者而言是不錯的選擇。
三、藥貼布:藥貼布可分爲辛涼和辛溫兩種。辛涼性的藥貼布多含有冰片、薄荷、冬清油等清涼止痛的成分,適用於紅、腫、痛明顯的實熱型痠痛,貼敷後會有持續6到8小時的冰涼感覺;辛溫性的藥貼布多含有麝香、當歸、肉桂、川烏等溫熱止痛的成分,適用於局部水腫、冰冷或是冬日易發的痠痛,貼敷後有溫熱感,可促進局部的血液循環,舒緩僵硬的肌肉。一般來說辛涼性的藥貼布常被調藥成綠色,辛溫性的藥貼布常被調藥成褐色。但不管是何種的藥貼布,每日貼敷的時間皆不要超過六小時,避免引起皮膚過敏。
四、水性貼布:水性貼布對皮膚的刺激性較低,是兒童或皮膚敏感患者的最佳選擇,但是水性貼布的黏性較差,容易脫落,若使用於關節處,需用網套加以固定。
最後李啓光醫師提醒民衆,使用痠痛外用藥須注意不可使用於眼睛四周、黏膜、傷口及溼疹處,並且皮膚過敏的病人應避免長時間貼敷,另外兒童初次使用時應注意其皮膚狀況,若發現其過敏起疹或已搔抓破皮時,應避免貼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