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傳真-比特幣的機會與挑戰
比特幣目前的「結算使用場景」並不多,僅能在少數接受加密貨幣交易的社羣、商家進行實物商品交換。圖/美聯社
數位貨幣龍頭比特幣,價格多次突破6萬美元的大關卡,市值逾1兆美元。儘管比特幣是目前規模最大、最成熟的加密貨幣,但它的價格波動特性仍對實體交易面、如何進行投資配置等帶來困擾。另一方面,其「去中心化」的色彩也讓各國央行如臨大敵,加緊國內數位法定貨幣的發展進程。
先就實體交易面而言,比特幣目前的「結算使用場景」並不多。相較於法定貨幣(例如美元)在近幾年受惠於電子商務與數位支付的發展蓬勃,比特幣目前僅能在少數接受加密貨幣交易的社羣、商家進行實物商品交換;此外,從交易媒介的標準來看,比特幣的接受度仍然偏低,並不適合頻繁的小額交易。而比特幣價格波動較黃金、美元分別高出5倍及10倍的幅度,也使其難以提供穩定的「價值儲存」功能;由於其相對應的商品報價難以維持平穩,因此,匯兌風險與貨幣流動性疑慮成爲它在市場上作爲商品與服務結算工具的阻礙。
比特幣跟着市場氣氛同漲同跌,使得交易參與者普遍以散戶爲主而且投機心態濃厚,似乎不是一項良好的避險工具。至於比特幣是否能取代黃金成爲價值儲存的替代商品,仍需要更長時間的驗證。我們已經感受到數位貨幣的支持者不想錯過科技浪潮的憧憬,推升了包括比特幣在內的各種數位貨幣大漲,投機風氣之盛,仍讓許多懷疑論者無法認同。
全球新冠疫情爆發以來,各國爲了救市同步貨幣寬鬆,並加碼財政刺激措施,由於債務/國內生產總值比率繼續上漲,且央行透過印鈔支持金融穩定,去中心化加密貨幣的支持者將這些政策行動稱爲集中化貨幣體系帶來的部分重大風險,會導致貨幣貶值和人均購買力下降,進而引發人們質疑未來貨幣政策的效力,以及央行行動可能對個人(而不僅是企業)所產生的影響。事實上,在全球金融危機之後,一些經濟討論的焦點是,央行旨在維護金融穩定的行動如何在一定程度上助長了不平等及敵對情緒,助推市場對去中心化數位貨幣的熱潮,不過挑戰恐怕也將隨之而來。
各國央行快馬加鞭在設計、開發自身可集中控制的數位法定貨幣,以及布建相對應的法規與基礎設施。由於比特幣的去中心化色彩可能與各國央行集中化管理思維產生對立,眼下雖然比特幣看似鴻運當頭、前景光明,但要因此預測該類去中心化加密貨幣未來展望恐言之過早。投機人實在應仔細思考未來各國政府能否允許私人的、去中心化數位貨幣大行其道,甚至逐步影響實體金融與央行貨幣政策傳導的運行?數位貨幣需要時間淬鍊其存續價值。
現階段討論比特幣的投資意義,除了價格波動度疑慮,我們目前推測隨着交易量成長和接受度提升,比特幣的波動性就長期來看有望逐步下降──類似小型股市值成長後波動度趨緩的概念。另一方面,有投資人認爲在市場崩潰期間比特幣具有避險功能。對此,目前已有數據顯示比特幣實際上是一種市場敏感度極大的高波動(High-beta)資產;從資產配置的角度而言,當一項金融工具波動度較大時,除了將其排除在投資組合,也可以從另類資產(非傳統金融工具)的角度看待;投資者可以考慮依照「高風險資產配置低權重」方式來平衡投資組合,降低單一資產對於投資組合的曝險程度。我們相信某些數位貨幣會繼續存在,不過也要注意後續各國法規與政策反撲的潛在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