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傳真-年百萬噸廢棄物 循環經濟找解方

臺灣土地面積狹小,天然資源相對匱乏,多項工業與農業發展的原料皆需倚賴進口,舉例以能源角度來看,從國外進口天然氣、煤、油等來當火力發電的燃料就高達98%。在科技進步與經濟發展帶來高碳排之際,此時應從循環經濟中找出解方。讓循環經濟創造出新的商業模式,將資源利用效率極大化,落實廢棄物減量與加值的生產模式,爲淨零目標另尋一條永續發展的道路。

循環經濟 永續目標

「循環經濟」的理念最早是由美國經濟學家鮑爾丁(K.E. Boulding)在1966年提出,他把地球比喻爲宇宙中的孤立飛船,當無法由外部取得資源時,須透過持續的內部資源循環自給自足延長壽命。永續發展是經濟賽局的再延伸,強調公平性及環境可承受性。在永續發展的經濟實踐上,企業可將「線性生產」轉變爲「循環生產」,也就是所謂的「循環經濟」(circular economy)。

以往的「線性生產」,即是將原料或能源導入生產流程,所產生的副產品及廢料常常未能充分利用且棄置,形成廢棄物。而「循環生產」是將生產源頭與產品使用的末端相連接,把副產品或廢料再次投入生產或轉做他用。

工業體系的最終產品,是線性單方向的從搖籃到墳墓(Cradle to Grave)的模型。而循環經濟講求「再生恢復」,藉由「重新設計」材料、產品、商業模式,以達到減量廢棄物並讓資源得以有效率地再次利用。

轉廢爲金 廢棄物再設計

在國際紛紛針對資源永續再利用、廢棄物再創新商機的討論聲浪之下,環顧歐洲各國,循環農業與生物經濟已逐步成爲顯學。2021年7月,行政院環境保護署成立「資源循環辦公室」,讓物料由「靜脈產業」回到「動脈產業」,將各類廢棄物轉爲物質全生命週期的資源循環。以食品製造業之蔬果發酵產業爲例,實際產出的轉換比例爲,蔬果發酵液約37%,蔬果酵素渣約有63%。從企業微觀角度來看,廢棄物透過再生與再設計,酵素渣可轉變成有機飼料、有機肥料,甚至可以利用酵素渣發電。以宏觀角度思考,企業從源頭重新審視供給與需求,檢視生產和製造的減碳過程,透過可再生循環系統,將廢棄物轉爲高價值循環利用,讓經濟模式轉型爲循環模式。

突如其來的疫情與戰爭,對於倚賴單向線性生產的企業,帶來莫大的衝擊及影響。在當前國際推動永續發展的潮流下,循環經濟是資源循環再利用的永續方針。未來除了保有既存的資源回收、廢棄物減量及推動資源整合基礎外,產業間應協作結合成上下游產業鏈,透過突破性的做法,以循環經濟的創新思維永續發展,建構出在國際競爭之下的循環經濟發展路徑,讓臺灣走向循環經濟的新紀元,達到產業發展與環境保護的永續發展目標。

企業經營轉型爲循環經濟商業模式,已成爲刻不容緩的各國重要議題,除了實現循環經濟資源再利用的價值之外,更是開啓能源永續與創造綠色新經濟的雙贏契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