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型中的廣播該向哪裡走
【新聞隨筆】
作者:劉雙慶(中國政法大學光明新聞傳播學院講師、新聞研究所副所長)
媒介研究機構公佈的《2020年中國廣播收聽市場盤點》顯示,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人們對移動互聯網的依賴性增強。手機成爲大衆收聽廣播的首要渠道。2020年春節期間,因疫情緣故,車載收聽量與2019年同期相比下降48.4%,但移動互聯網雲聽平臺的點擊量則上升了26.2%。新技術發展在助力傳統廣播轉型的同時,也帶來了新的競爭者與流量至上的運營邏輯,導致內容創作出現過度商業化傾向,這在廣播文藝尤其明顯。轉型中的廣播該向哪裡走?筆者認爲,廣播媒體在積極擁抱新技術的同時,也不應遺忘媒體使命與價值追求。
在現代社會繁忙的生活狀態下,人們往往是在移動狀態下收聽廣播。收聽場景的改變帶來了體驗與需求的變化,傳統廣播時代那種在固定場景中的“儀式性”收聽逐漸被移動狀態下的“碎片化”收聽所代替。面對收聽場景與需求的改變,傳統廣播電臺紛紛擁抱新技術,試圖藉助移動互聯網等新技術實現轉型升級。
新技術在重塑聽衆收聽體驗的同時也潛移默化地改變了廣播文藝的競爭格局與內容生產實踐。數字技術與移動互聯網等新技術的引入打破了傳統廣播電臺對於廣播文藝節目生產與傳播的壟斷權,商業音頻聚合平臺成爲廣播節目收聽的重要終端。調查數據顯示,在移動智能終端,商業音頻聚合平臺一直是在線音頻直播收聽的首選,廣播電臺自辦App收聽直播節目的量級,還不足以與音頻聚合平臺相抗衡。
不同於傳統廣播電臺,商業音頻聚合平臺以經濟效益爲首要目標。在這一目標的驅使下,商業音頻聚合平臺以音頻點擊量作爲內容聚合和推薦的重要依據。那些被推薦在首頁的節目往往有更多被播放的機會。在流量至上這一指揮棒的指引下,流行音樂、相聲段子、時尚資訊等娛樂性較強的節目往往佔據了各大平臺的首頁位置,成爲熱門節目。而像廣播文學、戲劇、戲曲、古典音樂等廣播文藝節目卻很少在熱門節目榜單上被推薦。
此外,付費音頻逐漸成爲商業音頻聚合平臺的重要運營模式,改變了廣播節目免費收聽的局面,激勵了優質內容創作,但也導致資本在音頻領域的進一步擴張,熱錢涌入常常會導致不計成本的粗放性競爭。雖然越來越多的平臺宣稱開展付費音頻業務,但能夠持續提供優質音頻節目的平臺卻非常有限,行業面臨陷入“內卷化”陷阱的風險。
媒介競爭格局的變革也潛移默化地影響了傳統廣播電臺文藝節目的生產與傳播實踐。面對競爭日趨激烈的收聽市場,傳統廣播電臺也受到了影響。在這一過程中,市場對於廣播文藝節目生產的影響呈現上升趨勢。流量成爲節目策劃與內容生產時被提及的高頻詞彙。例如,節目策劃主要以收入高、消費力強的聽衆需求爲依據,而老年人、低收入者的收聽需求往往被忽視。
移動互聯網與商業音頻聚合平臺吸納了空前龐大的草根羣體參與音頻節目的創作。普通公衆也可以把自制的廣播劇、音樂、讀書類節目上傳平臺並分享。話語權的下移帶來廣播文藝節目創作平民化的同時,也不可避免地導致節目質量良莠不齊,影響了廣播文藝創作的價值追求。對此,作爲廣播文藝節目創作的主要陣地,廣播電臺要承擔社會責任,發揮專業性,引導廣播文藝節目創作的風向。例如,除了製作有較高審美品位的賞析性節目的同時,還可以策劃一些廣播文藝評論節目,通過對熱點文化現象與節目的評論,實現對廣播文藝節目創作的引導。
對於廣播文藝而言,它的人文關懷還表現在對於老年聽衆收聽需求的滿足。在新技術蓬勃發展以及資本在新媒體領域擴張的今天,老年羣體的廣播文藝收聽需求面臨難以滿足的境況。隨着新技術的蓬勃發展,大多數人在享受移動互聯網所帶來便利的同時,相當一部分老年人卻面臨數字鴻溝所帶來的尷尬。此外,資本在音頻領域的擴張導致廣播電臺往往聚焦25~45歲受衆的收聽需求,而消費力相對較弱的老年人卻難以成爲節目策劃時的目標受衆。因此,廣播電臺在追求經濟效益的同時,也應該關注面向老年羣體的廣播文藝節目,如戲曲、相聲、懷舊老歌等節目。媒介一直在變革,媒體責任和人文擔當的定義卻未曾改變,守住這些,其實是廣播媒體的立身之處。
《光明日報》( 2021年05月18日 0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