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小確幸看不到上進心 陸生評臺生:重視心的交流

學生示意圖。(圖/東森新聞

網搜小組綜合報導

一位在臺灣生活5年的大陸學生認爲,臺灣學生給她印象最深的是,在交往中更注重彼此心靈的溝通;另外,在臺灣學生身上似乎看不到大陸同齡人中那種積極奮發、努力拼搏的精神,臺灣學生所追求的是「小確幸」的價值觀。「你在臺灣學生身上看不到什麼上進心,很少。」

這位來自浙江杭州陸生張夢雲化名)是在接受《美國之音》訪問時,講出上述感想。她是2011年首批來臺的陸生之一,當時選擇了臺北文化大學,讀的是中國文學和新聞專業,而學業完成後,她沒有選擇立刻回到杭州,目前正在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專業的碩士課程

張夢雲指出,如果沒來臺灣的話,就會去浙江大學,「我覺得,你可以預見這樣的專業你待四年以後,你出來會是怎麼樣的人。所以這樣的話,還不如出來看看。」

張夢雲說,在臺灣受到了思想洗禮,收穫比較多的是有了自己的想法。她認爲,臺灣同學給她印象最深的是,在交往中更注重彼此心靈的溝通。「我覺得在國內很多人都是通過三句話瞭解你這人背景怎麼樣,然後決定要不要和你交往。但是在這邊,他們在乎的是心和心的溝通,反而是你那些附加的東西就不重要了。」

對比兩岸的年輕一代,張夢雲表示,在臺灣同學身上似乎看不到大陸同齡人中那種積極奮發、努力拼搏的精神,他們所追求的是「小確幸」的價值觀。「你在臺灣學生身上看不到什麼上進心,很少。」

不過,她也指出,或許是因爲臺灣社會中,人與人之間相對平等,並不一定要做人人才能獲得滿足感。「這邊其實你只要自己活得安逸就可以了。臺灣很多年輕人,他們就算讀了醫學系博士,讀完之後不願意從事這樣的工作,他們寧可回家開個民宿、炸個雞排,他們也會覺得很開心!這很像歐洲國家的人,他們也是這種想法。其實也不能說就不好。」

張夢雲曾經被同學拉去看一部紀錄片,發現片裡講的中國共產黨與自己認識的不同,「我們看到了太多我們覺得中國好的一面,但是我們忽略掉了社會最底層的人。」她說,現在能慢慢了解爲什麼臺灣年輕人對中國大陸有疑慮,甚至是敵意,也理解爲什麼多數臺灣人希望維持現狀,而不是統一。「如果說我們那邊沒有實現民主的話,那誰會願意呢?可是現在就是沒有辦法。」

根據報導,張夢雲在臺灣5年的生活已經使她改變了很多,她覺得自己更臺灣了,而祖國已經讓她感到「非常不適應」。不過,受到政治因素影響,臺灣開放陸生時附加了「三限六不」政策,張夢雲畢業後想留在臺灣的話,唯一途徑是嫁給臺灣人。對此,她也坦言,作爲一個大陸學生,要真正融入臺灣社會還是有難度。

今年9月臺灣將迎來政黨輪替後的首批陸生,有消息指出,今年報名人數上學年少了近1000人,這是臺灣開放陸生以來首次出現報名人數下降的情況。張夢雲說,兩岸高校間的交換生項目受阻的情況更加嚴重,而且預計各地臺辦對赴臺陸學生每年的行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只會更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