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到博物館樂享繽紛暑假
跪射俑。人民網 韋衍行攝
“唐宋遺風滿壁是,堪稱天下第一流”。7月10日,“觀妙入真――永樂宮保護與傳承特展”在山西博物院開幕。琉璃色釉明豔閃爍、紋飾雕刻栩栩如生,永樂宮高超的建築、壁畫和雕塑藝術讓觀衆流連忘返。
炎炎夏日,“躲”進博物館“納涼”成爲許多人的出行首選。多地博物館深入挖掘自身文化資源、創新展陳形式,推出精彩紛呈的特色展覽和豐富多元的主題活動,讓遊客在展廳裡瞭解歷史文化,感知大千世界,豐富假期生活。
新館新展 吸引遊客“到博物館去”
古希臘奧林匹克紀念幣、世界第一套體育郵票、國際乒聯終身榮譽主席徐寅生捐贈的奧林匹克勳章……7月11日,歷時三年策展建設的上海體育博物館正式揭牌。
上海體育博物館位於南京西路上海市文物保護單位體育大廈內。在保護好歷史風貌的前提下,建設團隊將大廈1層至3層總建築面積約爲2000平方米的空間進行重新規劃和佈局設計,讓遊客在歷史建築中近距離觸摸城市和體育的文化印記。
6月16日開館的揚州中國大運河博物館同樣備受矚目。館內設有“大運河――中國的世界文化遺產”“因運而生――大運河街肆印象”兩個基本陳列和多個專題展覽。遊客可以近距離感受運河沿線水利工程和市井風物,體驗大運河流域的歷史積澱和人文風貌。
新館“異軍突起”,老牌博物館也紛紛推出新展。國家典籍博物館“《共產黨宣言》專題展”展出中文、德文、俄文等55種語言的《共產黨宣言》版本共306種,深入介紹其在中國革命進程中產生的影響;國內首個考古繪圖科普展“妙筆生花――考古繪圖展”在金沙遺址博物館與遊客見面,以考古繪圖爲切入點展現考古百年;湖南省博物館的“我們亞洲――亞細亞古代文明展”匯聚來自敘利亞、巴基斯坦、黎巴嫩等多個亞洲國家的220餘件(套)珍貴文物,開啓一段亞洲文明之旅……
“《共產黨宣言》專題展”展覽現場。國家圖書館供圖
“十三五”期間,全國備案博物館由4692家增長至5788家,其中國家一、二、三級博物館1224家,非國有博物館1860家,免費開放博物館5214家,類型豐富、主體多元的現代博物館體系基本形成。2020年,全國博物館舉辦2.9萬多個展覽,在採取限流措施的情況下,仍接待觀衆5.4億人次,“到博物館去”成爲社會新風尚。
擁抱科技 全方位展現文物魅力
科技進步對文物研究本身及文物研究成果的轉化有重要影響,也讓文物與公衆的聯繫更加緊密。近年來,在新技術的加持下,博物館與公衆對話的內容形式變得更加多樣、更加生動、更加有趣。
山西博物院的永樂宮特展利用全國領先的3D打印技術,原真呈現了永樂宮壁畫中面積最大、保存最完好、繪製最精美的《朝元圖》。並藉助移動數字技術,通過掃描二維碼,遊客便能在壁畫中尋找各類圖案,將圖案找齊後,《朝元圖》會變成一幅立體的動態畫面呈現在眼前。
大運河是流淌的、活態的文化遺產。揚州中國大運河博物館也十分注重活化表達和活態傳承。在720度全景展廳中,遊客可沉浸式觀看8分鐘的“河之戀”體驗展;在“運河上的舟楫”專題展中,遊客可登上一艘長約21米、桅杆高15米的“沙飛船”,模擬坐船揚帆遠行,感受兩岸繁華盛景。
在首都博物館“萬年永寶――中國館藏文物保護成果展”現場,依靠華爲河圖平臺,遊客拿起手機對準跪射俑,稍等片刻,這件展品就會“飛”出展櫃,“躍”上手機屏幕,展示它如何從秦始皇陵出土時的殘片被一片片修復完好。
“這樣的參觀方式,能讓遊客更好地感受到文物工作者的辛勤工作。”華爲河圖總工程師羅巍表示,科技可以助力文博行業探索未來,“利用多媒體的方式把研究成果製作成數字內容,和原始的文物展品一起呈現,相信大家更感興趣,也能學到更多知識。”
多彩活動 “第二課堂”融合“玩”與“學
暑假來臨,多地博物館面向青少年推出豐富多彩的各式活動,讓孩子們在和文物的互動中感悟源遠流長的歷史文化。博物館正逐漸成爲青少年走出校門的“第二課堂”。
7月5日,第十九屆南京“文博之夏”啓動。南京市民俗博物館開展第十三屆童心向黨“我是小小傳承人”、雛鷹假日小隊活動,六朝博物館舉辦第七屆“六朝小茶人”邀請賽,南京城牆博物館開設“城磚拓印”“拋石機搭建”課程……豐富多彩的文博活動讓孩子們開闊眼界、增長知識,提升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上海市各大博物館也策劃了一系列暑期公益活動,包含“魔都與新城”暑期學生講座、緙織親子工作坊、馬賽克鑲嵌體驗、3D打印創客課堂、化石挖掘體驗、青銅器鑄造體驗活動、探尋古蜀答題等,邀請爸媽們帶小朋友前去遊玩與學習。
週末的泉州非物質文化遺產館,不少孩子以線爲筆,在不同胚體上,用盤、繞、堆、雕等技法,雕塑出各種人物及動物形象。這是泉州非物質文化遺產館推出的週末非遺培訓班,每個週末的內容不同,有金蒼繡、木偶頭、漆線雕等,讓孩子們通過親身體驗走近非遺、瞭解非遺、傳承非遺。
2020年,全國博物館策劃22.5萬餘場教育活動,接待未成年人觀衆1.3億人次。國家文物局局長李羣表示,面向未來,博物館要彰顯教育功能,“堅持全民教育、終身教育理念,加強博物館作爲知識生產和傳播機構的功能屬性,提升全民科學文化素養,實現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求與增強人民精神力量相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