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可怕的還沒出現?」 精神科醫師:6大隨機殺人動機
▲殺童案兇嫌王景玉目前遭收押禁見。(圖/東森新聞)文/沈政男沒空上電視談隨機殺人,只好紙上表達意見。看了網路與媒體諸多說法,看不到一篇可以綜觀全局,將隨機殺人成因與防治講得稍有說服力的文章,只好自己寫。首先,我在前年北捷鄭捷隨機殺人案、去年北市北投某國小龔重安殺女童案發生時就講過,這絕對不會是臺灣最後一件,也還不是最殘忍的一件隨機殺人事件,臺灣社會必須開始面對此一新興社會現象,這是從國外經驗明顯可知的趨勢。爲什麼說最可怕的隨機殺人事件尚未出現?從隨機殺人動機的歸類可以看出端倪。研究隨機殺人最透徹的是日本與美國,以日本的研究來說,可分成五種動機,但依照臺灣對隨機殺人的歸類,我另外加上第六種。若以這樣的動機分類來看近年來臺灣發生過的隨機殺人,可以整理成以下清單:1. 對自身境遇不滿而遷怒社會:2009北縣黃信菖劃傷歐巴桑案(找不到工作)。2. 對特定人士不滿但無法報復而找代罪羔羊:2015年北捷郭彥君砍傷乘客案(被阿姨責罵)。3. 藉由死刑來自殺:2014年北捷鄭捷殺人案、2015年北市北投龔重安殺女童案。4. 藉由被關來逃避現狀:2012年高雄曾文欽殺男童案。5. 殺人快感成癮:臺灣尚未出現。6. 精神混亂或怪異想法:2009年北市黃富康殺陌生房東案(殺人改運)、2012年新北邱志明吸膠後砍傷婦人案、2013年臺南塗嘉文吸膠後殺路人案、2016年北市內湖王景玉殺女童案。從上述統計可以發現,在隨機殺人動機分類裡,可能釀成最多傷亡的「對自身境遇不滿而遷怒社會」,以及「殺人快感成癮」兩種,在臺灣幾乎都還沒產生,所以說最可怕的隨機殺人事件尚未出現。那樣的隨機殺人是什麼?就是大規模殺人。臺灣不會出現大規模殺人?那是因爲到目前爲止,有隨機殺人動機的人,沒有能力拿到殺傷力夠大的武器,比如槍枝,而擁有槍枝的人尚未出現隨機殺人動機。一般殺人案以哪一種人犯案居多?不是擁有槍枝的人嗎?爲什麼那些人不隨機殺人?因爲一般殺人案都爲情仇財,不會無緣無故浪費子彈去殺一個無辜路人。所以說隨機殺人案跟一般殺人案,根本是兩回事,但臺灣社會還在那邊講不聽,從民衆到專家學者都混爲一談,說什麼隨機殺人者大都有反社會人格云云。再說一次,隨機殺人者大都沒有反社會人格!做那種主張的說法都不值得一哂。隨機殺人者常見的人格問題是自戀,不是反社會。什麼是反社會?虐待動物、前科累累、脾氣火爆、衝動控制極差。什麼是自戀?自以爲是天下最優最好,世界應該照着我的方式運行,別人應該順從我,不然就忿忿不平。▲鄭捷犯下北捷砍人案。(圖/東森新聞)由此觀之,臺灣未來必須防範的,不只是殺童案這樣單一受害者的隨機殺人案,更要警戒臺灣會不會出現大規模殺人,比如日本的沙林毒氣事件(對社會不滿)或者韓國1980年代出現的士兵拿槍掃射村莊事件(殺人成癮),甚至是美國三不五時發生的恐怖濫殺事件。試想,如果鄭捷當初可以拿到槍枝,後果將會多嚴重? 希望臺灣不要出現這類事件。至於這兩年發生的兩件殺女童案,基本上都是精神醫療可及性尚有不足的表徵,明明龔重安與王景玉都需接受精神醫療,但號稱首善之區的臺北市,竟然都無法讓他們得到充足診療。不要說他們犯下殺人案,就算只是一般人,他們那樣被精神混亂所苦卻沒人伸以援手,都是一件不可思議之事。2009年北市黃富康殺房東案,雖然兇手未達精神混亂,但思考已有偏頗怪異,只是這樣的狀態難以用醫療矯治。至於兩件吸膠後隨機殺人案,看似吸毒問題,其實是社會邊緣人處境的反映,須知吸膠者都是沒錢沒人管,纔會宛如可憐蟲一般成天與極其嗆鼻的有機溶劑親吻。2012年高雄曾文欽殺男童案,也有類似狀況,兇手目的乃藉殺人後被判刑來吃免錢飯。比較值得關注的是,臺灣至今至少有兩件隨機殺人案,兇手動機是爲了被判死,以逃避生命困境,分別是鄭捷與龔重安。所以說死刑存廢的主張與討論必須慎重,如果不清楚隨機殺人型態就胡亂攻訐反對自己主張的人,必須承擔可能鼓勵隨機殺人的道德責任。▲沈政男醫師分析6大隨機殺人動機。(圖/沈政男醫師提供)怎麼辦?如何遏止更可怕的隨機殺人事件出現?一案一案仔細分析隨機殺人動機,然後找出可能的預防之道。每當隨機殺人案發生後,總會聽到幾種老生常談,這些方法不無道理,但講的人多半不曉得自己的理由根據。比如,「要從家庭與教育着手」,其實是預防人格偏差扭曲,形成「恨世」心理的方法。但人格偏差扭曲與隨機殺人之間,距離十萬八千里,這樣的防範只能當成社會的一般保健強身之道。又比如,「促進階級流動、改善社經弱勢處境」,這是減少社會邊緣人的產生,也屬一般保健強身之道。至於社區精神醫療體系的補強,實施範圍就比較明確可行,就算難以遏止隨機殺人,對於一般病患也有嘉惠效果。此外,死刑存廢必須容許客觀冷靜討論的空間存在,好好探討到底「藉死刑來自殺」的說法成不成立,以做爲修法參考,而不是胡亂主張「凡XX一律判死」這類浪費大家時間的提議。最後,槍枝管制與大衆捷運安全必須持續注意。臺灣捷運溫室般的乾淨程度,容易帶來安全的假象,鬆懈人們的心防。本文作者:沈政男醫師 現任時事散文家與精神科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