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億,4個60後武理校友收穫一個IPO

又一家國家級“小巨人”成功闖關IPO。

11月7日,港迪技術(301633.SZ)正式登陸深交所創業板,上市首日大幅高開報187元,較上市發行價37.94元漲392.88%%,總市值約100億元。

作爲第四批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的港迪技術,是行業細分龍頭——從港口起重設備自動化起步,港迪技術逐步形成“自動化驅動產品、智能操控系統、智慧港口管理系統軟件”三大業務板塊聯動發展格局。

在自動化驅動產品方面,港迪技術產品目前主要應用於港口機械、盾構機及建築機械領域,細分市場優勢明顯。根據相關協會出具的證明文件,2020—2023年,港迪技術在港口起重專用變頻器、盾構機專用變頻器市場份額國產品牌均排名第一;2020—2021年在塔式起重機專用變頻器市場份額排名第三,2022年排名提升至第二,2023年排名保持行業第二。

帶領這家“小巨人”闖關IPO的,是一羣由“60後”組成的創業團隊。招股書記載,向愛國、徐林業、範沛、顧毅爲港迪技術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其中,向愛國、徐林業、範沛生於1964年,顧毅爲1961年生人。

此外,港迪技術也是一家不折不扣的“高校校友企業”——以向愛國爲首的四位創始人均畢業於武漢理工大學並曾留校任教,主修港口電氣自動化或機械設計專業,均在港迪業務相關領域打磨超十年。其中,向愛國畢業後留校,任高級工程師、產學研特聘教授,於2022年5月辦理離崗創業,並於今年4月退休。

目光順着在深交所敲響上市寶鑼的港迪技術身後望去,還有一羣由教授創業的項目在排隊IPO。往前看,更是有大批“教授項目”IPO闖關成功。引人關注的一幕發生在今年6月,80歲華中科技大學博導馮裕才帶着達夢數據登上科創板,一舉摘得“國產基礎數據庫第一股”桂冠。

有意思的是,達夢數據和港迪技術的相似點,除了創始團隊都有“教授基因”外,還都來自有“中國光谷”之稱的武漢東湖新技術開發區。

近年來,武漢光谷通過不斷夯實自己的創投力量逐漸走向臺前,從“創投光谷”到“上市谷”,光谷已成爲VC/PE圈無法忽視的一股力量。

60後大學老師聯手創業

港迪技術的故事,始於武漢理工大學。

儘管招股書記載港迪技術成立於2015年,但公司最早可追溯至1999年成立的校辦企業產物“港迪公司”。1999年12月29日,港迪公司在武漢理工大學餘家頭校區成立;2006年10月,港迪公司整體搬遷至武漢理工大學科技園,迄今,“武漢市東湖開發區武漢理工大學科技園理工園路6號D車間”仍是港迪技術公司所在地。

2021年6月22日,公司完成股改,更名爲武漢港迪技術股份有限公司,同年7月1日,武漢港迪技術股份有限公司召開成立大會,公司發展步入高質量發展新徵程。

值得一提的是,港迪技術引入外部股東的時間也發生在2021年前後。2020年,港迪技術在股改期間引入了外部股東力鼎資本,此後在2022年完成註冊資本增加及股份轉讓,又引入了鬆禾資本和東瑞投資兩家機構。

IPO前,港迪技術共有力鼎資本、鬆禾資本和東瑞投資這3名私募投資基金股東,且上述投資機構在IPO前持股比例分別7.18%、6.45%、2.16%。

除了是從武漢理工大學校辦企業發展而來外,港迪技術創始團隊也均爲武漢理工大學校友。

履歷顯示,港迪技術四位60後創始股東均畢業於武漢理工大學(原武漢水運工程學院),除徐林業外,其他三人還曾於武漢理工大學任職。

其中,向愛國自1986年7月起,就職於武漢理工大學,任高級工程師、產學研特聘教授,於2022年5月辦理離崗創業,2024年4月退休;範沛自1985年7月起,就職於武漢理工大學,任講師,於2022年5月辦理離崗創業,2024年7月退休;顧毅在1983年7月至2021年11月就職於武漢理工大學物流工程學院,任副教授。

不難發現,上述三位股東,長達十餘年間一直是在“兼職創業”。因爲武漢理工大學校方對於其創業的支持,4位校友在過去數年間一直情繫母校。

2012年5月,港迪公司向武漢理工大學教育發展基金會捐贈人民幣100萬元,用於南湖新校區道路建設。同月,港迪公司向武漢理工大學教育發展基金會捐贈人民幣10萬元,設立港迪獎學金。此後多年,港迪技術不間斷地向武漢理工大學教育發展基金會進行捐贈。

進入到2024年,港迪技術與武漢理工大學進行了頻繁交流。

5月13日,武漢理工大學舉行“港迪路”冠名揭牌儀式。校方表示,港迪路冠名既標誌着過去學校和港迪公司合作的豐碩成果,也開啓了雙方合作的新的歷程;既凝結着向愛國董事長等校友們的教育情懷和母校情結,也傳導了愛校、榮校和助力學校發展的社會責任。

9月,“港迪技術”獎學金簽約儀式舉行;10月,武漢理工大學與港迪技術簽訂全面合作框架協議。會上,向愛國對武漢理工大學多年來給予企業的關心和支持表示感謝。希望雙方以此次簽約爲契機,不斷深化合作內涵,拓展合作領域,推動各項工作落地見效,實現校企共贏。

從1999年至今,轉眼間25年過去,港迪技術成功推開創業板大門。揮起敲鑼大錘的向愛國等武理校友,也收穫了人生中的第一個IPO。

教授創業大軍,雄起

放眼望去,帶頭創立了港迪技術的向愛國教授,僅是過去衆多選擇下海創業中的教授團隊中一員。在“投資就是投人”被默認爲風險投資領域一條金科玉律時,“大學教授”身份的含金量顧名思義。

眼下,大學教授帶着自己的科研成果衝擊資本市場,更是造就了一番新景象。

自2015年《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修訂起,我國密集出臺了科技成果轉化政策法規,爲了鼓勵科研人員創新創業,各個地方政府更是出臺相應政策。包括北京、上海、深圳等地,都有針對鼓勵高校、科研機構等事業單位專業技術人員創新創業的實施意見。

在國家和地方接連不斷的政策支持下,高校科技成果轉化可謂如火如荼。期間,科創更是成了創投圈所追捧的“風口”,熱錢大量進駐。“新科技”“高科技”“硬科技”等名詞更是相繼成爲創投圈的網紅名詞。

在“技術造福”大潮中,“教授下海”之外,還有“院士下山”這一更有意義的一幕正在上演。

“院士”是我國設立的科學技術方面的最高學術稱號,分爲中國科學院院士和中國工程院,統稱兩院院士。多年來,從“兩彈一星”、幹細胞研究、載人航天、探月工程、量子通信,到復興號飛馳、港珠澳大橋貫通、C919大飛機飛上藍天、國產航母下水試航……在我國科技發展突飛猛進、重大創新成果不斷涌現的歷史進程中,院士憑藉深厚的學術造詣,已成爲“定海神針”般的存在。

院士數量的稀缺性,由嚴格的增選程序直接導致的。翻看兩院院士的增選工作實施細則,“在科學技術領域取得了系統性和創造性的重要成就,併爲中國科學技術事業或人類文明進步作出了突出貢獻”“在工程科學技術方面作出重大的、創造性的成就和貢獻”……諸如此類的表述無不彰顯着評選門檻之高。

自然而然地,由院士們主導創立的公司也備受關注與期待,並贏得了資本的踊躍支持。

實則早在2000年,長沙嶽麓山下便掀起了一股院士創業潮。“吃螃蟹”的第一人是中國工程院院士何繼善,彼時何繼善院士團隊研製出了“堤壩管涌滲漏探測儀”,該技術對滲漏點的判斷準確度高達95%以上,可以大大減少洪澇災害的發生。苦於沒有資金大力推廣的何繼善院士,率先創業,吸引社會資金,邁出了院士“下山”的第一步。

“院士創業”,如今看來不足爲奇,但在當時卻是石破天驚之舉,甚至不乏質疑的聲音出現。儘管如此,何繼善院士創業此舉還是帶動了湖南大批院士及科學家走出象牙塔。據《人事與人才》雜誌2001年第5期的報道,當時共有100多名專家教授領辦的57家高新技術企業進行了入園登記,其中入園院士的數量佔到了當時在湘院士總數的三分之一。

如今,創業的浪潮再次將院士們推向了前臺。科技成果轉化浪潮之下,諸多支持政策相應推出,如上海市浦東新區在2023年初頒佈了首個以“院士”爲對象的人才政策,以一系列的政策加持和資金補貼,鼓勵引進培育院士,支持院士創新創業等。

資本與政策的雙重助力下,“教授系”乃至“院士系”創業蔚然成風,一羣站在科研金字塔頂的人集體亮相創業舞臺,這是中國創投圈罕見的一幕,未來也定然會有更多“科研系”項目浮出水面。

中國光谷,排隊IPO

目光重新回到港迪技術身上,技術創新是這頭“小巨人”的核心競爭力。

在電機矢量控制技術、整流回饋控制技術、多模態融合感知技術等方面,港迪技術擁有自主研發的核心技術,這些技術的應用使得公司產品在性能上能夠與國際一線品牌相媲美,甚至在某些方面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在過去三年中,港迪技術的收入和淨利潤均呈現穩定增長的態勢。2021—2023年,公司主營業務收入分別爲 4.27億元、5.045億元、5.45億元,2021-2023 年複合增長率爲12.99%。2022 年度、2023 年度,歸屬於母公司所有者的淨利潤分別爲 7679.74萬元和8648.23 萬元。

從“小巨人”到“IPO”,一步步穩健發展的港迪技術不過是光谷創投繁榮景象的一抹縮影,在達夢數據的後面,還將有一批IPO將從光谷跑出。

衆所周知,獨角獸企業作爲上市企業的後備軍,是推動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以及引領新賽道的中堅力量。其中,潛在獨角獸企業又是獨角獸企業的後備軍,在引領科技創新、開拓新領域新賽道、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中發揮重要作用。

在潛在獨角獸企業數量方面,東湖高新區“光谷”歷來遙遙領先於同省其他地區。近日,國內最早研究和發佈“獨角獸”榜單的智庫機構長城戰略諮詢發佈《GEI中國潛在獨角獸企業研究報告2024》。在潛在獨角獸企業榜單中,12家光谷企業入選,佔全省上榜企業的70%。

擁有龐大上市後備軍之餘,光谷近年來也在大力推動企業上市工作。先後發佈了《上市公司高質量發展行動方案》,出臺了“上市新十五條”“創投十條”等專項支持政策,圍繞上市公司開展再融資、持股平臺減持納稅、設立CVC基金等方面給予專項支持,落地北交所中部服務基地、加快打造武漢都市圈資本市場服務基地,爲上市公司高質量發展提供全方位支撐。

如光谷所言,“上市公司是光谷科技創新主力軍、產業發展強引擎、城市活力代言人。”

最新一幕發生在2023年8月,彼時,武漢都市圈資本市場服務基地揭牌暨東湖高新區上市公司高質量發展大會舉行,旨在搭建平臺,匯聚各方力量,進一步營造支持企業上市和上市公司高質量發展良好環境。

現場,東湖高新區發佈《上市公司高質量發展行動方案》,將成立上市公司高質量發展工作領導小組,建立部門聯動機制,匯聚優質創投機構、券商、銀行、會所、律所、產業研究院、行業協會等組建“光谷上市公司服務聯盟”,開展上市培育、人才匯聚、創新能力提升、品牌建設、投資併購、風險化解等十大專項行動。

目標到2025年,光谷上市公司總數力爭達到100家,上市公司總市值突破10000億元,產生一批具有全球影響力的世界巨頭上市公司、一批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產業領軍上市公司、一批具有區域影響力的知名上市公司,初步建設成爲具有全國影響力的“上市金谷”。

同時,現場還推出了《“上市苗圃貸”業務實施管理辦法(試行)》,引導金融機構爲光谷上市苗圃企業提供貸款、債券發行、融資租賃等各類金融支持,力爭做到“見苗即貸”。重點面向具有較強上市意願的科技型中小企業,不同層級企業可獲得單筆最高1000萬元至5000萬元融資,並獲得政府貼息、獎勵等。東湖高新區將爲金融機構設立風險補償專項資金,補償比例最高達30%。

可預見,在股權投資行業和相關政策的推動下,將有源源不斷的IPO從光谷跑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