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高考語文(北京卷)試卷特點:把握時代脈搏 發揮學科育人功能
人民網北京6月7日電 今天,2021年全國高考正式拉開大幕。北京市2021年統一高考6月7日至8日進行,普通高中學業水平等級性考試9日至10日進行,高職單考單招考試也同期進行。上午的語文科目考試結束後,北京教育考試院專家對今年北京市的高考語文試卷整體特點進行了解讀。
專家指出,2021年高考語文北京捲髮揮高考“立德樹人、服務選才、引導教學”的核心功能,結合國家形勢和考生學習實際,保持試卷佈局、考查內容等的基本穩定,從語文基礎、語文能力的角度突出對學科核心素養的綜合考查。
落實“立德樹人”任務
2021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一百週年,這是中國歷史上重要的一個年頭。今年的考生經歷了疫情的考驗,感受到抗疫鬥爭中的國家凝聚力,在建黨百年的慶祝活動中認識到祖國崛起的艱辛歷程和新時期建設的輝煌成果,對國內和國際形勢有強烈的關注。北京卷寫作題目,緊扣考生關心的話題,貼近考生現實與思考,在不脫離其實際經驗的同時給予思想上的啓發。把寫作過程視爲考生自我教育的一種方式,通過寫作促進思想認識的提升,是高考試卷立德樹人功能的重要體現。
1.議論文引導考生追懷先輩、思考自我,樹立奮發向上的人生態度。
大作文第(1)題“論生逢其時”,着眼於“逢”與“時”,引導考生思考生活的時代與人生態度、人生道路、人生價值的辯證關係。題目通過導語啓發考生,認識和理解身處的時代(即“時”),反思自己的人生態度和道路選擇(即“逢”),啓發考生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與時代機遇之間可以互相促成,個人發展只有與國家發展的前景結合在一起,才能真正在個人之“生”與時代之“時”之間建立起良性的“遇”與“逢”的關係,倡導考生應積極的姿態響應民族復興、國家發展的時代呼喚,肩負起時代賦予的責任。
考生可以聯繫現實與自身,調動知識儲備,從多個角度去思考:可以對比不同的“時”:歷史上既有戰亂災疫的時代,也有和平發展的時代;可以思考在不同“時”中的不同人生道路,比如亂世中有人苟且偷生,有人臨危救世,和平年代中有人不思進取,有人積極創新等;可以對比不同人生選擇的不同結果:逆境中把握歷史時機也能建功立業,機遇面前不思進取也無法有所作爲,等等。考生通過舉例、對比等方式展開論述,重溫那些在歷史機遇中展現自我才華又報效民族國家的人物故事,表現自己的積累水平、邏輯思辨與論證能力,同時又通過理性而深入的思考得到一次思想修養上的教育。
2.記敘文寫作啓發考生思考“成熟”的內涵,表達自己對於成長的理解和感悟。
大作文第(2)題“這,纔是成熟的模樣”,用“這”和“纔是”兩個詞,啓發考生思考成熟的深刻內涵。考生可以寫人的成熟,認識到未來合格的接班人不僅是身體的長成,更要有健全的人格和積極的價值追求;也可以寫國家、社會、文明等更多方面的成熟表現。題目爲考生提供了較大的創作空間,既可以記敘真實生活中的故事,也可以寫成小小說。
3.微寫作依託真實情境,引導考生從先輩的豐功偉績中汲取精神力量。
微寫作第(2)題,以考生熟悉的校園活動情境爲依託,要求考生設計符合“緬懷革命先輩、點燃青春激情”主題活動的核心環節,重點陳述理由。試題側重啓發考生不僅要了解革命先輩的事蹟,對他們的品格精神有感性的認識,更能思考其在當今時代的意義,將這些與青年人的使命聯繫在一起,獲得促進自身健康成長的不竭動力。
體現課標的要求
全面、綜合、靈活地考查學科核心素養的整體發展水平
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由“語言”“思維”“審美”“文化”四方面構成,它們是一個整體,各自獨立又相互融通。試卷立足語言文字,通過選擇不同類型的測試文本、設置不同的情境的作答任務,全面、綜合、靈活地考查學生的語文學科核心素養髮展水平。
1. 在不同類型的語篇閱讀中,突出對語言基礎、思維水平的考查。
“語言”是語文核心素養的基礎。試卷的語言基礎運用板塊,考查在實用語境中辨析詞語、判斷與修改語病、以及選用恰當句式等;多文本閱讀考查考生對文字信息的提取、篩選、概括能力;文言文與散文閱讀中均考查考生具體語境中解讀詞彙、理解語義的能力。
語言的發展與思維的發展相輔相成,重視思維培養是課標的重要內容。試卷中分析文言文的作者是如何闡明觀點的、古代詩句中蘊含的道理,散文題目的內涵等試題,綜合考查考生在貫通全文的基礎上,運用形象思維豐富對文學作品的感受與理解,運用邏輯思維分析判斷文本內容之間、內容與思想主題之間的內在關聯。
2.在閱讀與表達中,重視對審美能力、對古代優秀文化閱讀理解能力的考查
試卷突出對認識理解美、表現創造美能力的考查。如散文閱讀從內容內涵、創作手法等角度考查考生對作品思想境界和語言藝術美的感受和理解;微寫作第③題寫小詩或抒情文字,激發考生捕捉生活中的美妙瞬間,充分馳騁想象,展現自己表現和創造美的能力,體現審美教育陶冶性情、涵養心靈的目的。
《論語》反映古人哲思,題目考查了考生對孔子“學”與“德”關係的理解,啓發考生要正確認識學習的目的與意義,結合生活實際靈活地學習。《紅樓夢》是封建家族的興衰史。試題選取秦可卿託夢王熙鳳這一情節,暗示賈府在元春省親的盛景後,將逐步走向衰敗、衆芳零落的結局,這是全書情節發展的重要關節,考查考生對這個重要情節的把握,體現了整本書閱讀“整”字的重要內涵,即立足全書閱讀,把握關鍵情節和主要人物。
此外,試卷繼續關注個人體驗,給考生搭建個性化表達的平臺。如微寫作第(1)小題,側重考查的是考生闡釋對經典著作的人物、思想內涵的個性閱讀體驗及表達能力。
發揮高考對教學的導向作用
提高學生對祖國語言文字的準確理解和正確運用能力
1.引導語文教學夯實語文基礎,重視語言表達的準確規範。
針對目前泛閱讀、語言使用不規範等現象,北京卷歷來重視從多角度靈活地考查語文基礎,引導考生尊重母語,把握祖國語言文字的特點和規律,準確地理解、規範地表達。意在引導教學既要夯實語文基礎,正確有效地完成語文讀寫任務,又要重視在語文情境中、語言實踐中豐富語言積累、把握語言規律,避免簡單機械的套用知識。
試卷中題目指向考查考生在閱讀不同語篇過程中的相關表現,以此來引導教學重視語文學習過程和方法指導。如《紅樓夢》作爲整本書閱讀,無論是之前微寫作以花比喻黛玉寶釵等,還是去年考查晴雯的判詞,到今年考查暗示整體情節發展的關鍵情節,其指導思想都是強調通讀全書,整體把握作品內容、思想內涵,抓住關鍵情節、分析主要人物。試題引導語文教學,要理解落實課程標準對整本書閱讀的要求,遵循閱讀方法和規律,從大處着眼,避免對糾纏於作品中大量的細枝末節。
3.引導語文教學充分依託文本、重視在深度閱讀中提升思維能力。
試卷中閱讀語篇的設題角度雖各有側重,但均體現出從整體把握到文本細讀,在富有層次的分析與鑑賞中考查學生的語言、思維、審美和文化理解等綜合能力。試題引導語文教學充分發揮教學材料的示範功能,重視培養學生的學科思維能力,對文本有全局的把握、深入地思考、嚴謹地推斷,從而發展和提升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
綜上,高考語文北京卷,重視基礎,強調的是理解運用而不是簡單僵化的套用,無論閱讀還是寫作,都強調知識經驗的積累與建構,側重於對考生認識能力、理解水平、思維品質、表達的清楚規範等方面的綜合考查,融語文能力與道德修養的培育於一體,體現對高中語文新課標精神的理解和落實;同時,也引導教學抓住語文學科“語言、思維、審美、文化”四個核心,靈活有效地運用教學材料,減輕學生機械學習帶來的負擔。此外,北京卷也一直致力探索考試素材、考查內容的佈局與整合,對素材進行加工,使之更有利於考生的閱讀和作答,今年在試題數量和全卷總字數上,較去年都有所減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