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萬億近在咫尺,銀行理財將是存款降息最大贏家?真相卻是配置壓力有增無減,出路在哪?
財聯社7月31日訊(記者 郭子碩)多家商業銀行官宣存款利率進入“1”時代。存款利率繼續創歷史新低,銀行理財規模卻依舊在“扶搖直上”。
財聯社記者今日從普益標準獲悉,目前存量理財規模29.62萬億元,較6月末28.52萬億元存續規模擴張1.1萬億元,其中超九成規模爲固定收益類產品。
業內普遍認爲,固收理財年化收益與存款掛牌利率的利差處在相對高位,導致理財產品的“吸金”能力不減。
華寶證券今日數據顯示,目前流動性較好的日開型非現金管理的固定收益類理財產品收益近1月年化收益率仍在2.5%以上,而替代大額存單的封閉式1-3 年期的理財產品近1年年化收益均在3%以上,高出同期限定期存款利率100BP 以上。
本輪存款利率下調將進一步推動存款向理財“搬家”,似乎已是市場共識。然而,銀行理財能否接得住這“潑天富貴”,行業內卻存有一定疑慮。
壓力仍在:投向存款類資產佔四分之一,收益熨平策略“失靈”
公開數據顯示,存款產品既是理財產品的“競品”,又是理財公司的重要投向之一。據銀行業理財登記託管中心,截至6月末投向現金及銀行存款的規模佔比25.3%,投向信用債佔比41.13%。
國信證券經濟研究所金融團隊認爲,考慮到整頓手工補息影響,後續協議存款收益下降明顯,直接將影響組合收益,預計作爲對衝基礎資產收益下行壓力,後續存款佔比將有壓降壓力。在此背景下,理財公司配置債券久期將拉長。
除存款收益率下行對業績形成直接壓力外,銀行理財慣用的熨平收益“法則”近期也被監管屢屢點名提示。
中信建投固收團隊認爲:“從資產端來看,以前理財可以通過非標、攤餘成本法進行收益的增厚與平滑,可以在信用挖掘上更趨於下沉,配置策略與收益來源與公募債券基金有一定差別,但淨值化、非標壓縮/轉標之後,理財的重要收益手段已經顯著削弱。”
由於理財部分底層資產收益率下行速度過快,與業績比較基準等報價指標形成“倒掛”。如果新增理財規模突出,而底層收益與業績比較基準“倒掛”情形無法緩解,將對理財公司負債端造成較大的壓力。
財聯社記者留意到,爲應對“倒掛”壓力,4月起多家理財公司宣佈,調降旗下理財產品的業績比較基準。進入中旬,參與調整的理財產品數量也有一定增長。
理財公司如何應對?
從2024年上半年的趨勢來看,銀行理財正減少對債券(信用債及利率債均減配)、非標等配置,同時也減少對現金及存款的配置,對同業存單、拆放同業及債券買入返售、公募基金等配置增多。展望下半年理財公司配置策略,也有不少分析人士做出預測。
“理財破局之道或在資金來源重塑。”中信建投證券固定收益首席分析師曾羽認爲,一方面加強投資者教育,從源頭改善資金期限短、波動大的問題;另一方面則是對產品生態全方位更新。當前產品同質化程度高,導致短債賽道擁擠,通過加大封閉式佔比、細化投資人風偏的方式,能夠探索更多的策略可能。
“部分理財公司開始增加對公募基金的配置,特別是一級債基和二級債基,以提高收益並分散風險。”普益標準研究員張濤在接受財聯社記者採訪時表示,隨着手工補息操作被禁止,理財公司可能會更多地配置債券類資產,包括中短期債券和利率債,來彌補中高息資產的缺失。
在民生銀行首席經濟學家溫彬看來,後續來看下半年理財或延續增配信用債和同業存單,短久期預計仍爲主要增配方向:一是,贖回潮以來,理財機構的現金及存款類資產已相對超配,在監管指引下一季度已轉向減配,下半年預計延續減配操作,而信用債和同業存單配置比例已降至低位,下半年有望回升、佔比預計提升至贖回潮前水平;二是,在存款脫媒和低利率環境下,商業銀行或增量發行存單進行主動負債管理,理財作爲同業存單淨買入方,下半年預計將繼續擇機把握存單配置機會;三是,信用債資產荒繼續演繹,考慮到負債端穩定性等,理財或側重短久期配置。
張濤進一步分析,爲了挖掘潛在的投資機會,理財公司未來可能會採用更加複雜多樣的策略,包括增加另類投資、跨境投資以及使用衍生品等,以獲得更高的收益。這些措施旨在應對當前市場環境下中高息資產欠配的問題,確保理財產品能夠持續提供有競爭力的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