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mazing│《分秒幣爭》:爲拼經濟讓出國家領導權,是妥協還是國恥?
繼《我只是個計程車司機》、《軍艦島》等歷史改編電影后,韓國再次直視黑暗過往,推出《分秒幣爭》,以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韓國經濟崩盤爲背景,描述國家在破產前一刻如何力挽狂瀾,當中的政府官員、財團、投資客、市井小民又有怎樣的掙扎、奪權與人性。
1980年代末到1990期間,由於大量外資涌入亞洲市場,使得亞洲經濟發展蓬勃,四小龍韓國、臺灣、香港、新加坡也趁勢而起,世界一片看好,當時韓國國內均是慶賀喜悅,每個人都對未來充滿希望。
不過這十年飛快的成長,其實隱憂重重,金融體系不健全、銀行超額借貸、實質生產力與產業跟不上、政治與經濟環境不透明、官吏貪污等,使這顆虛幻的泡沫終在1997年7月爆裂。
災情一路延燒泰國、印尼、馬來西亞、菲律賓、新加坡、韓國等國家,也影響俄羅斯與拉丁美洲地區,各國經濟花費數年時間才漸漸恢復元氣,甚至仍在泥淖中難以脫困。
從上而下的全面崩解,其實早有裂縫卻無人重視
國家的經濟、社會、政治是互相影響牽絆的系統,由金憓秀飾演的韓國銀行貨幣政策組長,早在危機發生前就預見災難的來臨,多次向上報告卻都沒有得到迴應,反映了官僚系統效率的遲緩,以及不夠貼近民間的盲點。
相反地,由劉亞仁飾演的投資客,雖不在國家決策中心,卻能從外資大筆撤離、女性廣播節目的觀衆投書,嗅出國家破產的訊息。帶出許多危機早在發生之前,就已從細微處崩裂,比如民間許多中小企業的倒閉、公司發不出薪水等,卻是高高在上的政府官員無從感覺的。
(圖/華映娛樂提供)
其實早在1995年三豐百貨倒塌事件,就可以視爲金融崩解的預言。三豐百貨是由韓國三豐集團,在1990年於漢城(今首爾)市中心開幕,是當時最大的百貨,也是韓國經濟繁榮的指標,讓國人引以爲傲。就在1995年6月29日那一天,建築物各處開始出現小裂縫,也有人員反應整座百貨都在震動,建議高層暫停營業,可是高層卻以「當日顧客量高,停止營業會損失營業額」爲由拒絕了。
結果就在5點52分左右,五樓天花板開始坍塌,一層一層樓往下崩解,不到20秒,整座大樓就化爲平地,並造成502人死亡,937人輕重傷,是韓國非戰爭時最嚴重的災難事故,也是全世界第二嚴重的建築物自塌災難。(第一爲2013孟加拉大樓倒塌事故)許多災難在發生前就早有預兆,只是人類一直沒學會正視,此次《分秒幣爭》真實呈現了這樣的陋習,提醒着我們每一個人。
(圖/華映娛樂提供)
在金融風暴中災情最嚴重的國家,如泰國、印尼、韓國等,都爲了渡過難關,忍痛向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尋求借貸,代價就是須聽從IMF開出的金融體制重整要求,比如大量開放外資市場、減少正式僱傭改採約聘、派遣制等。
電影也寫實呈現,當時政府掙扎是否要向IMF求援的思考,他們知道如接受借款,就等同於把國家的經濟主導權拱手讓出去,讓外資有機可乘,並且打擊固有的經濟結構,造成大量人民的失業。
(圖/華映娛樂提供)
最終,在政治考量下,韓國決定向IMF借貸,簽約的1997年12月3日被韓國人視爲「國恥日」,永遠不要忘記這一場教訓,爲他們帶來的苦難。
從此全體國民展開「政治獻金」運動,拼命工作賺錢,並且在2001年以驚人的速度還完了全部的債款,但是仍造成失業率上升7%,自殺率更增加46%,至今以大財團爲主的產業環境,中小企業難以生存,以及國內的高失業率,依舊是當時留下的歷史遺毒。
回看當今的臺灣社會,正好興起拼經濟與國家主權的討論,也許能從這部電影裡,得到一些深刻的觀點與思考,讓我們去想每一個選擇與妥協,會付出怎樣的代價,而那代價的底限又在哪裡?
(圖/華映娛樂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