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消失”的大齡孤獨症人士

寫在前頭的話:

“農村小齡自閉症兒童的康復呈階段性,家長很少堅持干預到幼兒園、小學。可能一年帶着孩子去城市干預三個月就回來了,城裡要租房,家長也沒那麼多時間陪着。”

“之前在農村見到一個孩子,說髒話,不能到他跟前去,會朝你吐口水,這是跟村民學的,村裡小孩看他被關在院子裡,也逗他,甚至說不正經的話罵他。”

“很多女性被嫁出去了,有生了孩子的,但不會管孩子,看都不看一眼,就自己玩自己的。很多人家都是一戶多殘,心智障礙人士再生幾個心智障礙人士,這樣的情況太多了。”

這是陝西慧靈負責人蔡景華到基層調研時的所見所聞,雖然說的是心智障礙大羣體,但不乏自閉症人士,甚至因爲自閉症人士的交流障礙,處境要更不堪。

農村裡的心智障礙女孩兒(綠色衣服)跟其他小孩兒一起玩耍

中國精神殘疾人及親友協會發布的2022年世界孤獨症日主題口號是——聚焦孤獨症服務,構建社會保障機制,促進服務機構高質量發展。

怎樣解讀這個主題,中國精協的官網上是這樣闡述的:

▐ “孤獨症服務機構的高質量發展,才能爲孤獨症羣體提供高質量服務。當前,孤獨症服務領域存在不少問題,首先是服務機構佈局不合理,服務機構大部分集中在大中型城市,偏遠、農村、西部地區的服務機構數量少,服務供給不足;

▐ 其次是不同階段所需服務斷層、佈局不合理,呈現早期康復服務相對較多、中期和後期服務少的現狀,這個現狀,與政策引導、專業支持不足、社會資源和家長理念等有關;

▐ 第三是服務質量遠遠無法滿足孤獨症羣體需要,服務缺乏專業化、規範化和系統化;

▐ 第四是家長(家庭)支持不足,導致所有與孤獨症羣體有關的服務,其服務質量、效率、效益都會大打折扣;

▐ 第五是支持與監管不足,監管部門不清晰,支持體系未形成,市場引導缺失,使孤獨症羣體的服務整體上發展不平衡、不充分。”

以上都戳中了行業痛點,尤其大齡自閉症人士服務機構的稀缺,讓很多家長感到前途渺茫,只願比孩子多活一天。

近期,我們將採訪幾位大齡服務機構的負責人,請他們談一談機構創立時的想法,發展理念,遭遇的挑戰和需要的支持。希望能幫助家長了解現狀,對想通過自己創建大齡服務機構的家長或許有所幫助。

今天帶來分享的是蔡景華老師和李豔豔老師。蔡老師是陝西慧靈的總負責人;李老師是陝西慧靈下屬服務機構,也是整個慧靈最基層的服務點“商洛慧靈”的負責人。

蔡景華

陝西慧靈總幹事

在慧靈工作16年

李豔豔

商洛慧靈負責人

在慧靈工作10年

慧靈布點,主要考慮哪些因素?

陝西慧靈首家機構西安慧靈成立於2002年8月,是陝西省第一家大齡心智障礙羣體服務機構。2005年,蔡景華大學畢業到西安工作,目前負責陝西省慧靈的佈局和發展。陝西慧靈在西安、咸陽、安康和商洛4個城市設有服務機構,同時在商洛市洛南縣開設縣級服務點。

蔡景華介紹,慧靈在陝西的布點主要考慮兩方面,一是家長需求,二是當地政府的支持力度。

正在參加活動的陝西慧靈學員們

商洛慧靈的設立充分體現了這兩點,商洛當地智力殘疾的比例高於全國平均數,雖然GDP在全省排名靠後,但商洛市殘聯的領導非常認可慧靈的服務,在2011年主動引進慧靈到商洛落地。

“我們在商洛有兩個服務點,其中一個在市殘聯6樓,免費提供600平方米供我們使用,管理上也充分尊重慧靈的發展理念。殘聯每年會購買慧靈的服務,把託養服務項目交給我們,體現了最大程度的信任。”李豔豔說。

因家長需求非常大,疫情前想進入慧靈都需排隊輪候。這兩年受疫情影響學員略有流失。秉承社區化服務的理念,學員大部分以社區家庭的方式生活在一起。

服務內容上,陝西慧靈正在完善閉環式發展服務,學員一進入機構立即建檔,初次評估後或進入日間中心,或進入職業培訓中心,或進入庇護就業中心,一部分學員在一段時間之後可以實現就業/半就業。

“多年來,走上就業崗位的學員有80多人,雖然有退回來的學員,但還有20多個學員一直堅持,他們有工資有社保,到了退休年齡時有退休金。”蔡景華說,“所有學員不分能力大小、程度高低,都有機會融入社會,即使障礙程度比較嚴重的,我們也希望通過專業手段,促進其在社會無障礙地生活 ,並不是有能力的去工作就等於慧靈完成目標了,那些更需要關注和支持的學員雖然暫時無法走上職業崗位,一樣可以多發展興趣愛好,豐富生活內容,實現社會融合。”

學員年老後,可以進入慧靈自己的社區養老中心。近年已經有家長提出和機構合作創辦“雙養老”的服務。在家長看來,爲了父母年老時和去世時放心閉眼,這纔是慧靈真正的閉環。

陝西慧靈的工作人員、志願者和心青年們一起做倡導活動。

“社區化生活”進到農村,不靈了

雖然慧靈的社區化服務已經能覆蓋到學員很多需求,但慧靈從省會城市進入三四線城市的發展中,由於城市和農村的巨大差距,還是遭遇了不小挑戰。

“最早我們在城市推廣社區化服務,2011年商洛慧靈成立,運行了四五年後發現,商洛的服務對象非常不穩定,學員經常待上一兩年就走了。”蔡景華說。

“慧靈的服務挺好,孩子們也很開心,但有個問題:孩子回家以後不願意再上家裡的茅廁了,要上馬桶。”一位家長說。

“回去也不願意幹活了,鬧着要唱KTV,吃飯也要三菜一湯。”另一位家長說。

據悉,2020年2月,洛南縣才實現“脫貧摘帽”,正式退出國家級貧困縣序列。“商洛是山區,服務對象大都來自周邊城鎮,他們的需求不可能是在城裡過城市的生活。”蔡景華說,“慧靈人有一個夢想,讓99%的心智障礙人士終有服務,但經歷商洛一事,更確切地說法應該是,99%的心智障人士應該有他們適合的服務。”

在商洛慧靈,勞動是一項重要的鍛鍊生活自理能力和填充時間的方式。

爲摸清鄉村家長的真實想法,2019年,慧靈在商洛市下屬的洛南縣成立服務中心,10名社工再加上20多名志願者,電話聯絡和走訪了洛南縣1000多名持證智力殘疾人,對這裡的心智障礙人士有了更深入瞭解。

“我們都有心理準備,鄉村的心智障礙者肯定面臨着被排斥、被歧視的現象。但深入走訪後,以前在媒體上看到的心智障礙者被關在家裡,甚至付之繩索失去自由的新聞,一次次在我們走訪的村莊重演,還是令人痛心。”他說。

國家級貧困縣裡的心智障礙者什麼樣

如果不是到了一線,蔡景華不知道,農村竟然有這麼多心智障礙人士。他們是隱形的,外邊的人看不到,很多沒辦殘疾證,更不知道國家還有好政策,即便知道也不曉得怎樣去領取補貼;可他們又確實活在這片土地上,找到他們只需問一句村裡的鄉親“誰家有‘瓜瓜娃’”,就有人熟門熟路幫你找到。

“瓜瓜娃”是當地對心智障礙人士的叫法,他們中有人整日在村裡遊蕩,有的因爲影響村民被長期關在家裡。

李豔豔和老師們的鄉村走訪見聞

“一個自閉症家庭裡,女孩兒吃喝拉撒就在一個房子裡,她站在窗戶旁發出誰也聽不清楚的呼叫。家長也沒辦法,如果放出去,她衣衫不整、隨地大小便,也不會溝通。”蔡景華說。農村的自閉症羣體受到的歧視要多過其他心智障礙者,這與他們的情緒和溝通交流障礙相關,而因爲小時候被欺負得太多,自閉症人士多數會有反抗行爲。

慧靈要做的是把這些“瓜瓜娃”和他們的家長組織起來,開展一些培訓;定期入戶走訪,教授一些生活技能,讓他們在農村也有用武之地,而不是貼着“家庭累贅”的標籤。

具體到做法上,洛南縣慧靈做了三點:

一是 成立了一箇中心。招聘了3名工作人員,經培訓後,由慧靈資深社工帶着去做上門服務。每個月25戶,還有每個月25人次的小組活動,促進專業服務的提升。

二是 在鄉村成立居民互助小組。每個小組5名成員,在慧靈來做活動時,負責接送周邊鄉村的家長和孩子來參加活動。農閒時這5個人還負責附近心智障礙者的走訪、上門服務以及應急服務。

三是 建立一個自然的鄉村支持網絡。通過融合活動,加強村民、家長、志願者的認知水平,也培養更多的專業志願者服務鄉村,鏈接教育、醫療、康復、法律資源。

以上有的形成了機制,比如定期的下鄉服務,幫助應對孩子的行爲問題,調動他們參與家庭事務的積極性。有人經過培訓,在周邊村子做零工,採摘藥材和水果,幫助老鄉蓋房子,給人放羊、養雞等,也能獲得報酬。

有的還在積極推動中,畢竟改變一個地區的傳統觀念需要很長的路走。蔡景華強調:“做鄉村服務首先要改變的是家長觀念,這非常難。”

很多家長至今覺得一個殘疾孩子生在我家,是自己倒黴,不是社會的問題,我接受這個事實就好,也不想給社會增添負擔。他們聽不懂專業術語,不知道什麼是庇護性就業,只有最樸素的願望:女孩子有基本的生活能力,好嫁出去;男孩子有基本的勞動能力,好幫家裡幹活。

走訪鄉村裡的心智障礙者

“我娃不一定要上學”“老了去鎮上的養老院就行,我們村的低保戶都去那兒。”

這樣的心態下,鄉村裡的特殊需要家庭想“卷”也“卷”不起來:他們可以毫不猶豫地離開機構,孩子就在街頭一年年長大,反正最後“上邊”會安排好他。孩子們的命運被父母的想法左右,過着兜底的日子,談不上生活質量,更難說得上價值實現。

一個機構負責人的願望:實現收支平衡,把欠的錢還上

2011年至今,商洛慧靈累計服鄉村殘障人士7000人(次),這些人中極少數成爲了慧靈的繳費學員,大部分都流失了。有的擔心孩子吃不飽飯的;有的更願意讓家裡老人照顧孩子;有的疑惑,慧靈到底能給娃教會些啥?

留不住人,對大齡服務機構來說也是挑戰。

“慧靈大部分機構開在一二線城市,因此商洛慧靈成立時不是特別被看好,大城市經濟發展好,收費也能收上去,可商洛市所轄一區六縣全屬於貧困縣。”李豔豔說。

商洛慧靈的學員

李豔豔2012年入職商洛慧靈。來之前她的人生正在低谷:幹了兩年的工作因爲沒意思辭掉了,公務員考試落榜,她閒在家裡,人生失去了方向。

“當時挺消沉,心想得找個事幹了,看到商洛慧靈在招藝術老師就去了。當時有個場景非常觸動我,一個十幾歲的唐氏綜合徵孩子在跳手語舞蹈,動作不協調也不怎麼好看,但整個過程他都非常認真、積極,臉上從始至終掛着微笑。那一刻我覺得好慚愧,我有健康的體魄,卻在整天抱怨,還不如這些學員。”李豔豔回憶。

從藝術老師做起,她教孩子們跳舞、畫畫。半年後,商洛慧靈第一任負責人回西安,把執行主任的擔子交給了李豔豔。

“也不知道哪兒來的勇氣,就把這件事答應了,當時我沒有管理經驗,也不懂機構運作,要是這事發生在現在,我肯定會猶豫。”她坦誠。

之所以猶豫,是因爲自接手商洛慧靈至今,這家機構遇到了非常多溝溝坎坎,甚至面臨過辦不下去的危機。李豔豔真切感受到,大齡服務機構的發展是非常不穩定的,政策的變動、家長的不信任、人員的流動都可能給機構致命一擊。

商洛慧靈老師們的生活一幕。在基層,大齡服務機構的日常狀態可能超出我們的想象。

2016年到2017年是最讓李豔豔感到絕望的一年。

2015年,商洛慧靈向商洛市民政局申請到一個省級中央財項目,可以給學員減免部分服務費。項目爲期一年,按計劃結束後,服務費要重回原來的價格,但有的家長無法接受服務費回調,導致部分學員流失。那一年商洛慧靈的運轉資金又出現問題,不能承擔機構的支出,連員工工資都發不出了。

“我們只能向西安慧靈借款,但也只發得起基本工資,一整年沒獎金、沒崗位津貼,到手工資還沒到全市最低工資標準,我們因此流失了4位員工,這對商洛慧靈衝擊非常大。剩下來的人都很無力,要養家餬口,沒有工資怎麼辦?”李豔豔問自己,那一年,因人手不足,辦公室的人不僅要做項目、做行政、做人事,還要兼職做小組老師,大家每天狀態都不好。

面對絕境,商洛慧靈在陝西慧靈的支持下開始自救,推動了2018年商洛慧靈託養服務的誕生。

“當時流失的服務對象裡,有家長說離慧靈太遠了,週一早上送來要請半天假,週五來接又請半天假,能不能半個月或一個月接一次?我們發現家長這方面的需求挺大,便正式開始了託養服務。託養服務的費用也高一些,可以緩解資金壓力。”李豔豔說。

商洛慧靈在城郊結合的地方租下一個帶院子的小樓,孩子們以社區家庭的方式生活,院裡有活動場所,還有個菜園子。每週可以出門聚餐、唱歌、旅遊……

學員在小院裡過生日

隨着託養服務的完善,來商洛慧靈的孩子多了起來。最終,依靠西安慧靈的借款和學員付費,商洛慧靈度過了危機。

“終於緩過來了,未來的計劃就是每個月不虧錢,做到收支平衡,把借西安的錢慢慢還了。再慢慢給老師們漲一部分工資,因爲他們在最困難的時候跟着我們一起走過來了。”李豔豔說得很實際,都是“慢慢地”進行。

“也不是沒有成就感,在商洛的社會組織裡,商洛慧靈是第一個被評爲4A級的,所有的付出和堅持都沒白費。”她說。

農村服務的空間在哪裡?

大齡服務想做起來,很多傳統的做法、理念要與時俱進。家長、從業人員、政策制定者要不斷學習,重新認識譜系羣體面臨的新形勢、新需求。

“政府也想了很多方法幫助其他類別的殘疾人獨立,比如提供一些編織、餐廳服務等就業性崗位,而面對心智障礙羣體,更多是沒辦法,只能給他們低保或一些生活補貼,但心智障礙羣體,他們最需要切合有效的服務。”蔡景華直言現狀,“政府的政策支持,專業的服務力量,還有社區的自然支持密不可分。我們要建立一個多元的、專業的、家長能接受的服務體系,才能在鄉村紮下根。”

洛南慧靈的工作人員給當地智力殘疾人家庭送去雞和羊,殘疾人放羊養雞有事幹,可以增加家庭收入。

建立一個多元的、專業的、家長能接受的服務體系 ❂

首先,政府這方面,尤其殘聯繫統,有一個真正懂行的領導,推動好的政策落地實施是最關鍵的。現在很多政策都是好的,但怎麼推動要靠官方組織的智慧。

栽下梧桐樹引來金鳳凰,政府把土壤培育出來了,才能吸引更多有實力的家長、社會組織/企業進入這個領域,衍生出更多服務機構,更多元的服務內容。

第二,機構負責人的價值觀和使命決定着機構是否走得長遠。

很多家長爲了自己的孩子創辦大齡服務機構,到了這個時代,更重要的是專業性的服務怎樣被認可。

在創辦安康慧靈時,我們找到了當地一位公益領袖,他一直深耕青少年助殘領域,對公益的理念和初心始終都在,因爲懂專業、資源整合能力強,這些年安康慧靈的發展非常快,需求很大,但也受困於專業人士太少。

第三,在家長理念上,現在的費用對家庭來說還不是最主要的負擔,關鍵是家長理念,願不願意花這個錢,有的已經放棄,轉而選擇生二胎或任由孩子野蠻生長。

第四,建立村鎮支持網絡。對農村而言,大多數殘疾人家庭收入渠道單一,單靠機構託養的方式難以實現對整個農村地區殘疾人的全面支持。所以,立足縣域服務機構,加強村鎮級工作站建設,形成支持網絡,能夠更廣泛地支持殘障家庭。

第五,呼籲政府購買服務,加大對成年心智障礙人士家庭的政策支持。

儘管困難重重,在蔡景華看來,社會組織到鄉村開展服務的前景和空間仍然是很大的。在農村勞動力大量外流的今天,鄉村空心化嚴重,顯示出了這些正值壯年的心智障礙人士的獨有優勢,他們有的已經成爲鄉村的主要勞動力,一到農忙時節,專門有人找這樣的孩子做工,因爲他們有力氣,不偷懶。

“缺的是支持,支持模式可能不再是城市裡那種集中的模式,更多是個案支持和小組匹配的培訓等模式,再加上家長互助,在鄉村形成融合環境。”蔡景華說。

蔡景華的信心來自商洛鄉村出現的變化,在他們支持下,2021年,20名輕度心智障礙人士有了工作;家長們開始盼望慧靈的志願者出現在村口,一臉驚喜地說:“我怎麼教他都不學,你們一教就會,現在他都會主動掃院子了。”

每當做活動時,即便是隻剩下老人和孩子的空心村也能熱鬧好一陣子,全村老少聚到一起嘰嘰喳喳聊着天,別提多開心了,這時候,是蔡景華這位有16年工作經驗的老社工最大的幸福。

(本文圖片由蔡景華老師和李豔豔老師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