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出海就出局?上半年創新藥出海BD數佔比約八成 |行業動態

財聯社8月31日訊(記者 王俊仙 何凡)國內創新藥械企業的“出海熱”正在持續。在弗若斯特沙利文主辦的2024新投資大會上,圍繞出海的議題頗受參會者青睞,多個圓桌論壇均以出海爲主題展開。

而我國創新藥出海也已出現新趨勢,例如出海BD(License-out)數量在2023年首次超過License-in,今年上半年約八成跨境BD爲出海BD,且出海BD交易的TOP10事件交易總金額規模已接近前兩年的全年水平。對於火熱的出海BD趨勢,也有參會專家提出理性看法,呼籲做好內功,不能光有熱情。

跨境BD現新趨勢

“從今年開始,尤其是生命科學類企業在出海上明顯加速。從個人的感受來說,我今年上半年收到的inquiry(指詢問)非常多,已經超過了去年一整年的inquiry。”愛爾蘭投資發展局生命科學行業總監肖嘉已經在一線直接感受到了出海熱。

近日,由弗若斯特沙利文主辦、頭豹協辦的2024第十八屆沙利文中國增長、科創與領導力峰會暨第三屆新投資大會在上海開幕,在分論壇——以“應變局,開新局”爲主題的生命科學新投資高峰論壇設置的醫藥專場和器械專場上,均有頗多圍繞出海的主題探討。

據悉,由於我國創新藥行業發展起步較晚,基於商業生存和發展的考慮,在早期的成長階段所採取的發展模式主要是快速跟進(fast follow)海外優質創新藥,或通過License-in模式引進國外創新藥的中國權益。但隨着國內創新藥研發出現同質化趨勢,加之政策引導、國內創新藥企開始更加重視自主創新研發,與此同時,我國創新藥跨境交易的趨勢也發生新的變化。

在近日發佈的《2024中國生物醫藥出海現狀與趨勢藍皮書》中,沙利文分析稱,License-out模式成爲2023年以來中國醫藥最主要的出海方式之一。2023年,中國本土藥企License-out的交易數量持續增長、交易規模不斷刷新,全年共發生58起License-out事件,首次超過了License-in的項目數量,中國創新藥行業開始從“引進”向“輸出”轉變。

專注醫療健康領域的投行BFC Group的董事陸琦雯表示,中國企業跨境License-out交易的數量逐年上漲,今年上半年,中國創新藥產品出海BD數量佔到跨境BD交易總量的80%。而且MNC非常支持中國創新藥出海,總結MNC過去從中國License-in的交易數量和金額來看,前十大MNC已經給中國創新藥支付了72億美元首付款,總交易金額達到450億美元。

據沙利文上述藍皮書不完全統計,2024年H1中國創新藥領域共發生34起License-out事件,TOP10事件的首付款金額共7.2億美元,交易總金額合計202.1億美元,而在2022年和2023年License-out交易TOP10事件交易總金額合計分別爲210.6億美元和232.9億美元。以此來看,2024年上半年TOP10事件的交易總金額規模已經接近前兩年的全年水平。

陸琦雯預計,未來一兩年內,中國創新藥企出海交易仍會不斷涌現,一方面是基於中國藥企迫切的資金需求,另一方面,隨着創新藥出海交易的增多,中國藥企的創新研發能力也逐漸得到了國際認可。

不出海就出局?

出海似乎成了國內藥企緩解內卷焦慮的一個方式,但也不失爲緩解藥企現金流壓力的重要方式。

和鉑醫藥-B(02142.HK)副總裁、投資者關係與企業發展負責人陳侑晨表示,坦白說在香港市場可能開始對BD交易審美疲勞了,一開始有一些交易出來,股價會有很大漲幅,但慢慢的可能市場覺得幾千萬美金的首付款不算什麼了,BD對股價或整個資本市場的影響慢慢開始被淡化,但無論如何,對企業來說BD很重要,這是實實在在的短期現金流。

啓德醫藥創始人、CEO秦剛也認爲,BD是藥企多元化發展渠道的重要方式,是當前資本市場情況和支付體系下,藥企需要更多資源注入來支撐國內研發,尤其是臨牀開發進入後期非常燒錢。

但當前對BD的追捧也讓業內人士有所擔心。

“有的企業是被逼得沒有辦法,大家都想做License-out,特別是科創型企業多面臨抉擇,甚至生存危機的挑戰。”諾源醫療董事長兼總裁蔡惠明對目前出海浪潮有所擔心,他認爲企業還是應當做出真正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藥械,發揮優勢找出差異化競爭方法,做好內功,爲未來新的經濟增長週期做好準備。

肖嘉認同該觀點,他認爲出海需要本身產品或服務就具備競爭力。因爲在國內卷不贏的,出海也卷不贏。在國內市場內卷,面對的是國內競爭者,但到國際市場,可能面對的競爭者是默沙東、禮來等MNC,競爭會更加激烈。

他進一步表示,現在出海熱度太高,所謂“不出海就出局”,這個也沒有錯,但是不能光有熱情。出海是其實長週期事件,在落地過程中是會碰到很多問題,這些問題可能來自於信息不對稱、文化的差異,困難一定比想象中多得多,而且週期一定會比預計要長,所以耐心會比熱情更加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