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企出海觀察|創新藥企加速“出海”,如何抓住“天時、地利、人和”?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季媛媛 實習生肖立羣 北京報道

中國創新藥歷經了十餘年的發展,在近兩年快速躍升,中國藥企積極從傳統的仿製藥生產向創新藥研發轉型,越來越多的中國原研藥在海外獲批上市,其中不乏具有創新性和突破性的療法。在近年來的國際學術會議與專業頂刊中,也有越來越多的“中國聲音”發出。

然而,這一國際化進程並非沒有挑戰。日前,BioNTech SE(Nasdaq: BNTX)披露公告稱,其從合作伙伴MediLink Therapeutics (Suzhou) Co., Ltd (宜聯生物) 處獲悉,美國FDA已對其在研產品HER3 ADC藥物BNT326/YL202的多中心、開放標籤、首次人體I期臨牀進行部分擱置。

FDA的Partial Hold(部分擱置)並不少見,有些臨牀試驗曾在被叫停幾個月後恢復進行。但此次的叫停也被認爲國產ADC“出海”遭遇滑鐵盧,而自2024年1月至今,ADC藥物對外授權交易數量最高,數量達到6筆,累計金額超17億美元。這些企業能否走穩國家化路徑仍不可知。

“中國藥企仍需要在激烈的全球競爭中提升自身的技術實力和創新能力,選好管線,聚焦差異化佈局,同時適應不同國家和地區的審評申報機制、監管政策、市場準入要求等。”有券商醫藥行業分析師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對於創新藥企來說,要穩健地走好國際化路徑,需要制定多元化的市場策略、加強研發和技術創新、與合作伙伴合作、瞭解市場需求等多種措施來應對外部環境變化帶來的影響。

中國原研走向海外

2023年被業內稱爲中國藥企的“出海”元年,國產創新藥地出海數量持續增長。

醫藥魔方數據顯示,2023年,國內共發生近70筆創新藥License-out(技術出海)交易,已披露交易總金額超350億美元。在License-out交易中,近兩年抗體類藥物出海增長迅猛,已超過化藥排名第一,其中ADC藥物在2022年迎來爆發,中國企業是全球主要參與者。另據insight數據庫披露的信息,2020年-2023年,我國醫藥企業對外授權許可項目的交易金額逐年上漲,分別爲78.91億美元、156.76億美元、311.51億美元、472.67億美元。展望2024年,長城證券、招商證券等均分析指出,中國藥企“出海”數量仍會保持高位,從過去的交易看,中國藥企的臨牀數據越來越獲得全球認可。

多款國產創新藥獲批上市,走向海外。例如,2023年9月,百濟神州自主研發抗PD-1抗體百澤安(替雷利珠單抗)獲得歐盟上市批准,替雷利珠單抗成爲國產PD-1首款“出海”產品;2023年10月,君實生物核心產品特瑞普利單抗的生物製品許可申請獲得美國FDA批准,成爲美國首款獲批用於治療鼻咽癌的藥物,也是我國首款獨立研發、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PD-1單抗藥物。同年11月,和黃醫藥原創抗癌新藥呋喹替尼獲得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批准上市,用於治療成人轉移性結直腸癌患者,成爲上海首個在美國獲批上市的小分子抗腫瘤原創新藥。

2024年,國產藥企的“出海”勢頭仍不容小覷。此前不久,2024年美國臨牀腫瘤學會(ASCO)年會落下帷幕,據不完全統計,今年,ASCO年會共收錄了426項研究作爲口頭報告,其中有55項來自中國,這一數據比2023年翻了一番,創下新高。越來越多的中國藥企亮相ASCO年會,體現出國產創新藥“出海”已成大趨勢。

談及中國創新藥“出海”現狀,北京大學腫瘤醫院沈琳教授近日在創新藥國際化發展圓桌對話上表示,本土創新藥企要想“出海”成功,“天時、地利、人和”三者不可或缺。所謂“天時”包括三個方面:一是與國家的政策改變密不可分,自2015年起,我國新藥獲批不斷,創新能力持續提升;二是經過多年的積累,臨牀研究者通過參加全球性的臨牀研究,再加上國家對於基礎研究的支持,對疾病的分子特徵、免疫特徵的認識越來越深入;三是各個行業學會的發展,爲了臨牀、藥企、基礎科學家,甚至是國家一些政策相關的管理部門搭建了較好的交流平臺。

所謂“地利”主要在於滿足中國患者的臨牀需求,以及所有臨牀醫生和各個相關的企業、相關的從業人員追求的首要目標,即改善患者的生存狀況,改善目前腫瘤的治療難題。此外,所謂“人和”則是體現在行業內外互相之間有一個共同的目標,形成了良好的協作,也已經有跟國外行業同行的一些交流,促進了國際化佈局進程加速。

國產自主創新藥的海外上市離不開政策的支持和引導。今年,在國家全鏈條支持創新藥的指導下,各地不斷出臺細化指導。3月,上海市也聯合出臺了《上海市進一步完善多元支付機制支持創新藥械發展的若干措施》(簡稱 滬28條)明確將加快創新藥物和器械入院的使用,積極推薦創新藥進入國家醫保目錄等,有效打通醫療、醫保、醫藥。

“一系列的政策使我們企業的信心大增,體現在真正讓產品惠民,也讓企業可以回血,讓創新藥企有底氣去進行研發的長期投入,做到研發的長期主義。”百濟神州大中華區首席商務官殷敏也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百濟神州每年研發投入在100多個億,原研中國的創新藥企能夠達到百億以上體量的,現在幾乎絕無僅有,而且若干年持續,一直是這樣量級的投入。”

打通多方桎梏

“出海”需求正在倒逼國內創新藥企加快創新佈局,與此同時,也在推動進口藥物不斷降價。

江蘇省腫瘤醫院曹國春教授介紹,正是由於我國創新藥的出現,才使國際上的“天價藥”不斷降價。“以PD-1藥物爲例,剛進入中國時,一次開藥需要花費3-8萬元,現在由於國內研發企業相關PD-1產品不斷面市,推動了藥物可及,如今不少PD-1藥物價格已經被降至2000元左右,能惠及更多患者。目前,患者在縣級醫院、省級醫院都能開到相關處方。”

不過,儘管中國創新藥已經躋身於國際前列,但面臨當前的競爭日益激烈的醫藥產業競爭格局,我國醫藥創新臨牀研發水平仍需加強。

中國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劉雲鵬教授也表示,中國正處在藥物創新領域的新起點,這意味着中國能與國際同行共同推動創新藥發展。中國未來在創新藥研發領域達到的世界先進水平,還需要在各地及臨牀研究所涉及的相關部門各個團隊整體共同付出努力,並且包括臨牀試驗機構、科研管理和倫理委員會的高效配合也至關重要,共同高水平、高效率地推動新藥落地。

“我們也需要看到中國在研究的整體水平上,實際上還需要進一步的加強。藥物的研究除了少數具有代表性的高水平的研究機構和研究者之外,還是一個多中心的研究,這件事是藥物研究的一個獨特性。基於這樣一種獨特性,中國還需要在未來在全國範圍內培養出一批更高水平的全國性的研究隊伍。這樣我們在中國的創新藥研究方面,就會立足於中國龐大的人口基數和市場規模,建立起自己高水平的研究。前景值得期待,但是我們也需要做出更多的努力。”劉雲鵬教授說。

此外,無論是技術的使用還是賽道的選擇,在新藥研發的鏈條中都佔據了舉足輕重的作用,“出海”作爲當下從創新藥企瞄準的重要方向,從企業層面的來說,需要正視聚焦差異化佈局。

在全球新藥研發重點領域中,抗腫瘤領域藥物佔比最大。公開數據顯示,2023年,全球TOP10大型製藥公司中,有8480種治療腫瘤的藥物正在研發,佔所有研發藥物管線39.8%,同比增長了9.1%。

前述分析師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與被“卷”成“紅海”的腫瘤管線相比,作爲全球前十位死亡因素“頭號殺手”的心血管疾病,在藥物研發佈局上仍有差距,存在尚未被滿足的臨牀需求,擁有巨大市場增量空間。

“在管線數量上,心血管和腫瘤方面差了四倍到五倍的距離。在中國,這種差距更大。從新藥研發上來看,全球幾乎70%新藥開發企業的精力、資源都放在腫瘤上。”上述分析師說,這並非否認腫瘤研發的重要性,而是從新藥研發上來說,也應該考慮其他的疾病,尤其像心腦血管疾病對整個國家的國民健康有重要影響作用的領域。

除差異化佈局外,不同國家或不同地區的監管政策仍是創新藥企要面臨的一大挑戰。尤其在美國市場,FDA持續加強對藥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進行嚴格審查。在此背景下,中國藥企在聚焦出海目標的過程中,必須密切關注不同國家或地區的監管政策,及時調整策略。

上述分析師強調,一方面,必須是一個好的產品,如果產品沒有差異化優勢,不僅“出海”難,在中國市場競爭都較爲困難;另一方面,所有的臨牀研究,包括臨牀前的研究,都必須滿足申報的要求。

不過,在談及對於中國藥企未來行走海外的發展前景時,不少藥企均有一定的信心。殷敏進一步表示,中國將來可以做全球臨牀試驗的Leading PI的專家會有更多,可以在國際頂刊發表文章,在國際舞臺上發聲。“中國藥企在此過程中也需要發揮諸多作用。例如,研發的藥物本身需要具備領先性、藥效安全性、經濟可負擔性。在中國以14億人口計的話,我們也希望能夠以價換量,同時也看到相應的政策方面的一些跟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