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茻/項羽與韓信 關於逝去的年輕生命
今天終於找到機會在上課時和學生談了這個問題,本來想輕鬆和學生討論,但心情卻有點沉重。
有點訝異的,學生們直接回答我,他們兩個的身分、立場不同,並不能這樣直接比較。
聽到這個答案我很開心,我知道我的學生開始會嘗試用比較謹慎的態度去判斷事情。
我告訴他們他們說得很對,韓信當時只是個名不見經傳的小人物,但項羽自刎時,卻是名動天下的西楚霸王。
韓信能忍一時之辱絕非偶然,司馬遷特別把這件事情寫下來,代表這件事情足以彰顯韓信的人格特質。我要學生想想刺客列傳中的荊軻,荊軻年輕時也曾在和人爭執時落荒而逃,被譏笑是個膽小鬼,後來卻幹了件轟轟烈烈的大事。
事實是,這些成就大事業的,在貧賤時就能堅信自己的價值,所以願意犧牲那些相形之下微不足道的「尊嚴」。或者說,那些跳樑小醜的侮辱,他們根本不屑一顧。
但項羽就不同了。項羽從小就豪情萬丈,在烏江自刎之前,他依然豪氣地跟身旁的所剩無幾的士兵衝鋒陷陣。
很多人可能以爲項羽在自殺前一定表現的很悲慼,但根據史記的紀載,項羽拒絕渡江苟活,笑着說出「天之亡我,我何渡爲?」這種話,是個瀟灑的硬漢。
他的強者形象和霸氣一直是他的註冊商標,但卻也成爲他的包袱。我跟學生說,有時候人就是這樣,一無所有的願意放手一搏,可以苟且偷生。一旦有了聲名地位,卻反而受這些成就所累,項羽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反課綱學生貼上林冠華「只要還有一口氣都要對得起自己」布條。(圖/記者陳弘修攝)
我寫了杜牧的《題烏江亭》給學生看,杜牧說:「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恥是男兒。江東子弟多才俊,捲土重來未可知。」
我問學生,項羽真的可以,或者他真的願意捲土重來嗎?究竟活下去和自刎,哪一個比較需要勇氣?
我的學生又一次沒有讓我失望,他們想了想,告訴我兩者一樣艱難。
確實如此,兩者一樣艱難。我告訴學生,我們不是項羽,我們不能瞭解他的處境和心情,因此,我們也沒有資格針對單一事件來評價他。
我們喜歡告訴別人「努力活下去」比自殺還要勇敢,是因爲我們不希望見到任何一個生命突然逝去。
然而,很多時候事情並不如我們想的那麼簡單。今天,有一位學生自殺了,讓人難過的是,他和許多年輕的生命一樣,曾經懷抱夢想,曾經期待明天。但如今他卻走了。
▲悼念林冠華,反課綱學生教育部前撒冥紙。(圖/記者張一中攝)
但我更害怕的,是這個社會開始去嘗試「解釋」這位學生的死亡,開始爲他找理由。我甚至在網路上看到有人說,那是因爲社運人士將鄭南榕過度英雄化,纔會造成今天的悲劇。
我不知道是什麼樣的情緒,纔會讓一個年輕的生命選擇走上死亡這條路,這個選擇是如此的艱難。因此,面對這件事,我們實在不應該用這種過於簡化的方式討論、評價他。
就好比我們談項羽,我們也不會只看到單一面向就開始恣意褒貶,區分優劣。更何況,項羽的死對我們來說已經足夠遙遠,遙遠到我們可以用非常輕鬆的態度來談他。
但我沒辦法跟學生談論太多關於這個高中生的事,只是整天上起課來心都悶悶的。我跟學生說,我們當然不願意看到這樣的悲劇發生,但對於他的逝去,我沒有資格隨便詮釋,任何人都沒有。
擅自詮釋他人的行爲,揣測背後的原因,這是很危險的。「愛打暴力電動,所以隨機殺人。父母雙亡,所以性格孤僻。同性戀,所以性生活很亂。」這樣類似的言論在社會中屢見不鮮,默默地撕裂着人與人之間的信任、關愛。
我告訴學生,在很多事情還搞不明白之前,我真的無法和各位討論這件事。
難過的是,社會上必然會開始出現種種聲浪,去討論這個年輕人的死,甚至消費他。
難過的是,這個世界上唯一有資格解釋的人,已經選擇了閉上嘴巴。
●作者陳茻,國文教育者,原文刊載於臉書「地表最強國文課沒有之一」粉絲專頁,已獲得作者授權刊載。以上言論不代表本報立場。88論壇歡迎更多聲音與討論,來稿請寄editor@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