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有飯吃再談文化加值更具意義

李福生

2012臺灣國際文化創意產業博覽會18日開幕,總統馬英九表示,文化一定要走向加值的道路,才能讓人民薪資所得提高。

此令筆者想起鎮內有不少人獲選爲無形文化資產者,這項殊榮,對於從事傳統文化技藝作者可謂是一大鼓勵,象徵着畢生的努力得到最佳的肯定,但反諷的是,「肚子餓餓,就無法從事文化創作藝術」,這現實面的問題,也常令前述文化工作者苦惱不已,遑論如何將文化加值。

實際上,在現今社會,若欲從事傳統文化技藝工作,養家餬口,確實有其高難度,因此,年輕人往往望之卻步,而一些傳統文化技藝只能靠後嗣來傳承,倖存者大抵均是苦撐度日

如此,這些榮登爲無形的文化資產者,絕大部份,真的會在時代的遞嬗中真正淪爲「無形」,更何況,要是連基本生活家計都有問題時,如何能將文化加值呢?

但是,面對社會變化,求新求變,成功的傳統文化技藝工作者,亦不乏其人,如陳萬能,跨出傳統走進藝術品創作之領域,使得作品的藝術價值提升,各類藝術創作的作品滿足了市場需求,當「巧手幻化衆生相」之際,也成功的賦予錫工藝「現代傳統文化技藝」的新生命,這個個案是文化加值成功的案例

所以,政府相關文化單位如何給予傳統文化技藝現代新生命,便是能否傳承其繼續發展關鍵,如今,社會型態遽變,光談文化藝術技藝創作似乎有點「不食人間煙火」,「肚子飽飽,我纔有法度來創作」,政府單位要想傳承傳統文化藝術,讓優良文化風尚代代相傳,必須多編些文化經費與以舉辦文化活動給予創作者經費贊助,而讓傳統藝術文化工作者不愁吃穿,再來談如何文化加值始更具意義

●作者李福生,現居彰化縣鹿港鎮,自由撰稿人。本文言論代表本報立場。ET論壇歡迎更多參與,投稿請寄editor@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