廚餘回收變綠金!剩食可發電 還能養「黑水虻」餵雞

廚餘回收後,還能拿來發電。(圖/達志/示意圖)

記者詹雅婷/專題報導

在聯合國公佈的全球食物浪費統計當中全臺2016年未拆封放置過期、賣相不佳被丟棄的食品高達3.6萬公噸,金額高達38億元。另外,臺大農經系徐世勳教授團隊日前也指出,近年浪費食物的狀況並無改善,每天浪費的廚餘量,相當於全臺每人平均一年浪費156公斤、一天丟掉一個國民便當。臺灣廚餘回收行之有年,相信多數人都有上街等丟垃圾經驗,但你是否也有做廚餘回收呢?

廚餘回收再利用 你和妳跟上了嗎?

政府目前對於「家戶廚餘」的主要處理方式分爲養豬廚餘(又稱熟廚餘)以及堆肥廚餘(又稱生廚餘),一般以「煮熟後豬可以吃」作爲分類準則,豬可以吃的放養豬廚餘,不能吃的則放堆肥廚餘。舉例來說,養豬廚餘包括剩菜剩飯、豆肉類、罐頭等「不再食用」的熟食、食材,而堆肥廚餘則是果核果皮、蝦蟹殼、骨頭、咖啡渣、中藥渣、花草類等「無法食用」的有機物。

►►即期品便宜賣、包裝印食譜 量販店從源頭推「珍惜食物」►►300戶人家每月500點!南機場食物銀行「做功德」服務全臺北

清潔隊每天上街收垃圾、廚餘。(圖/記者季相儒攝)

臺北市爲例,去年度回收養豬廚餘4,729公噸、堆肥廚餘55,999公噸。臺北市政府環境保護局廢棄物處理管理科長郭國鑫表示,養豬廚餘回收集中後,會變賣給養豬戶再利用;而堆肥廚餘則送置焚化廠進行轉運、暫置初步醱酵去除水份或其他前置處理後,堆肥再利用。另外,政府也把回收廚餘的滲出水收集起來,經一定期程曝氣醱酵後,製成土壤改良劑部分免費提供給民衆取用,部分委託民間再利用機構處理。

堆肥場異味濃…生廚餘暫當垃圾 政府蓋生質能源廠救援

但每日累積的大量廚餘,政府現階段是否能全數消化呢?先前全臺多個縣市都曾傳出回收後的廚餘被當成垃圾處理一事,引起部分民衆的質疑聲浪。郭國鑫指出,全臺目前的民間堆肥場大都位在中南部,且常常因爲臭味問題而被附近民衆抗議、中斷處理。而桃園也有類似情況出現,因公有堆肥場容量有限、生廚餘「供給過剩」,導致當地清潔隊只收再利用經濟價值高的養豬廚餘,並呼籲當地民衆把生廚餘當作一般垃圾處理。

爲解決一系列相關問題,環保署編列18億元經費,要在6年內於北、中、南三地打造生質能源中心,要把廚餘拿來當作發電原料預估每年可提升廚餘處理量18萬噸、發電量3292萬度、售電收入近1.32億元,且減少碳排量1.74萬噸。

▲ 臺中「外埔綠能生態園區」是個同時擁有「廚餘厭氧發電」及「稻稈氣化發電」雙核心技術的廚餘生質能源廠。(圖/臺中市環保局提供)

所謂的廚餘發電,是把消毒後的廚餘送進密閉的厭氧發酵槽,當中的厭氧細菌會開始分解廚餘,過程中會排出大量甲烷(俗稱沼氣),可用來發電;而不能被分解的物質會沉澱於發酵槽底部,作爲肥料使用。

目前就屬臺中的動作最迅速,日前「外埔綠能生態園區」已開工動土,是個同時擁有「廚餘厭氧發電」及「稻稈氣化發電」雙核心技術的廚餘生質能源廠。經過估算,在生廚餘部分,該廠每年可將5.4萬噸廚餘轉化爲生質能源,發887萬度電;而稻稈氣化發電方面,將以每公頃約3000元價格收購大甲、大安、后里、外埔的稻稈發電,規模可達每年5萬噸,發電2490萬度,解決長久以來露天燃燒稻稈所造成的空污問題。合計下來,年發電量可供9670戶家庭一年使用。

地方政府也搶進剩食商機 要把廚餘回收轉成能源

其實除了中央政府之外,各縣市也正積極打造類似廚餘處理廠。郭國鑫表示,臺北市的部分將斥資10億元,預計於106至107年辦理環境規劃及基本設計,107年度編列108年度施工預算髮包施工,預計110年底完工開始試運轉,且廚餘日處理量可高達200公噸。

臺南市首座廚餘沼氣發電系統,目前處理規模爲5個各1立方公尺醱酵槽,預估每天產生沼氣量20立方公尺。(圖/臺南市環保局提供)

另外,臺南市環保局也與工業技術研究院綠能所合作,在工研院六甲院區研發乾式厭氧沼氣發電示範系統技術。其中乾式厭氧醱酵是在密閉反應器中進行,不會散發酸腐味,與傳統廢水處理式的厭氧醱酵技術比較,具有能耗低、廢水處理需求低、恆溫下產氣效率高的優點,可應用於廚餘、禽畜糞渣等含水份較高的農林畜牧廢棄物,可有效減輕焚化廠、堆肥場的負荷。

臺南市環保局表示,由於10月底營運、11月初剛進料,目前厭氧系統尚需一段時間才能達到穩定狀態,正進行系統放大,預計明年6月正式步上軌道。

黑水虻」終結廚餘剩食 還能養雞

但除了政府機關之外,其實民間業者也早已開始進行廚餘處理一事。以1919食物銀行臺中園區來說,「黑水虻」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因爲牠是一種會吃掉腐爛有機物的昆蟲,且處理的速度快、同時也很乾淨。有多年養殖黑水虻經驗的林信仁表示,牠就是扮演廚餘與不適合繼續食用剩食的終結者,且處理過的餐廚餘能全數轉化爲可利用資源。

▲ 林信仁有多年黑水虻養殖經驗。(圖/林信仁提供)

根據林信仁提供的相關數據顯示,黑水虻從卵孵化到預蛹階段約需14天,100噸的廚餘經過適當比例的幼蟲處理,14天后會成爲15噸的蟲體及15噸的殘渣。他進一步表示,「一隻雞每天適合吃黑水虻的量大約40公克,如果一天產出一公噸蟲體來計算,可以養25000只雞,且牠體內存在一種『抗生肽』物質,是一種天然的抗生素,動物吃了黑水虻後,可以不使用藥物達到預防疾病的功效。」

▲黑水虻吃「下水面」,其中內臓來自殺雞戶,麪條則是來自麪攤賣剩下的。(圖/林信仁提供)

另外,養殖黑水虻會產生殘渣,包括昆蟲糞便、蟲吃不掉的粗纖維以及幼蟲蛻下的殼。而這些殼含有甲殼素,是製造農藥的重要成分,目前一般用來製造農藥的甲殼素原料則是蝦蟹殼。林信仁指出,相同重量的黑水虻殼和蝦蟹殼比較起來,黑水虻殼甲殼素的含量是蝦蟹殼的10倍,因此把養黑水虻後的殘渣用在農業耕作上,能夠減少化學肥料和農藥的使用,甚至在某些作物上,可以完全取代化肥及農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