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普重內政勝於與盟友關係 兩岸須避戰因應美政局變化

▲ 美國總統拜登21日宣佈退出總統大選,並推薦副總統賀錦麗參選。(圖/路透)

● 趙春山/淡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榮譽教授

外電報導,美國總統拜登已於本月21日宣佈放棄尋求連任。對他而言這是不得已的選擇,但卻是一項「明智之舉」。一般認爲,除非發生特殊意外情況,已獲共和黨提名的前任總統川普,將在躲過致命槍擊後,順利贏得今年11月的總統大選。這將對選後臺、美、中的三個雙邊關係,造成重大沖擊。

川普要讓美國再次偉大 解決內政先於外交

川普接受《彭博商業週刊》(Bloomberg Businessweek)專訪,針對臺灣說的一段話,引起廣泛討論。川普抱怨臺灣搶走了美國的晶片業;認爲臺灣應爲美國的防禦付費;並且藉機上了一堂「地理課」表示「臺灣距雖美國9500英里,距離中國大陸只有68英里。」言下之意,美國無力也沒有必要爲遙遠的臺灣,去和中共對着幹。

川普描述的是一個國際政治現實,他過去也曾因提出「筆尖論」,被認爲對臺灣不屑一顧。但川普現在的「行情」不同,他說的雖是「大白話」,但對於臺灣那些「川粉」而言,感覺像是又一次「打開了潘朵拉的盒子」。

▲ 川普抱怨臺灣搶走了美國的晶片業;認爲臺灣付美國保護費。(圖/路透)

《華爾街日報》本月17日的社評提醒川普,臺灣議題不是隻有半導體,如果臺灣落入中共之手,意味着維持80年大部分和平的美國太平洋聯盟體系,從此將告終結。

拜登重視聯盟體系,但世界並不太平。他任內讓美國捲入全球三大熱點地區,包括俄烏戰爭、以阿衝突,以及兵兇戰危的臺海形勢。

實際上,川普並未想要終結同盟體系;只是,面對國際政治體系多極化和經濟全球化的衝擊,川普有自知之明,體認美國已無力扮演世界警察的角色。因此,川普希望促使盟國分擔防衛責任,讓他集中全力解決美國內部問題,並累積更多的能量,「讓美國再次強大」。

▲ 川普希望促使盟國分擔防衛責任,讓他集中全力解決美國內部問題。(圖/路透)

川普若當選 日本擔心三件事

美國強大並不意味世界就能趨吉避凶。川普一旦勝選,他特立獨行的作風,可能讓盟國更加無所適從。日本是美國在亞洲最重要的盟友,「亞洲通訊社」社長徐靜波日前指出,川普當選後,日本最擔心的將是下列三件事:

一是日美貿易摩擦損害日本經濟。川普是貿易保護主義的倡導者,他在競選主張中強調要對來自世界各國的進口貨物一律徵收10%的關稅,以削減美國的貿易赤字。日本當然在他擬議的名單內。

二是防衛經費的增加。川普在任時就要求盟國增加美軍基地的經費負擔,同時大量採購美國武器。日本防衛預算從2023年度的6.8兆日元,增加到2024年度的7.9兆日元,其中增加的大部分預算都是用來購買美國的戰鬥機、反導系統等,而大部分購買合同都是和川普政府籤的。大量增加防衛經費,導致日本國家預算逐年攀升,財政赤字也因此不斷增加,讓日本國會出現了「是否要通過增稅來填埋防衛經費洞穴」的討論。

三是日本政局將變得更爲微妙。前首相安倍晉三去世後,與川普關係最親近的日本政治領袖就數前首相麻生太郎和菅義偉,前者現爲自民黨副總裁,被認爲與岸田首相關係微妙;後者則被視爲具有強烈的「反岸田」色彩。今年9月自民黨將舉行總裁選舉,鑑於川普當選後對日本的影響力,岸田如欲尋求連任首相,將不得不改善與麻生及菅義偉的關係。

▲ 日本前首相安倍晉三去世後,與川普關係最親近的日本政治領袖就數前首相麻生太郎和菅義偉。(圖/達志影像/美聯社)

►►►思想可以無限大--喜歡這篇文章? 歡迎加入「雲論粉絲團」看更多!

兩岸應「避戰」 因應臺美中關係變化

上述日本擔心的問題,必然也是川普再次上臺後臺灣面臨的困境。首先,根據行政院經貿談判辧公室發佈的資訊,2023年1至12月,臺灣爲美國第8大貿易伙伴,雙邊貨品貿易累計總額1,275.28億美元;其中,美國對臺灣出口總額爲397.76億美元,進口總額爲877.52億美元。美國對臺貿易逆差達479.75億美元,臺灣成爲美國第9大貿易逆差來源。

但美國是臺灣第二大貿易伙伴,臺灣對美出口已連續7年出現正成長。臺灣不僅對美享有長期貿易順差地位,美國且是臺灣第三大外資來源國,也是尖端科技主要來源。「在商言商」的川普,能因此輕易放過臺灣?

其次,臺灣雖與美國沒有軍事同盟關係,但臺灣對美國軍工複合體的貢獻,不會少於其他與美國簽有防衛條約的盟國。川普認定臺灣有錢,他在任時的白宮國安顧問歐布萊恩(Robert O’Brien),日前甚至建議臺灣至少要將國防支出增至國內生產總額(GDP)的5%。臺灣近年來已大幅增加國防預算,根據「美國國會研究處」(CRS)統計,自2017至2023年,臺灣軍事支出佔GDP比例,已從2%升至2.5%。

▲ 川普在任時的白宮國安顧問歐布萊恩日前建議臺灣至少要將國防支出增至GDP的5%。(圖/翻攝推特「Robert C. O’Brien」)

最後,川普的放言高論也在臺灣社會引發了對美關係的路線之辯。「疑美論」者振振有辭,認爲美國護臺只是爲了自己的利益;「倚美論」者無言以對,只有吞下無法「對美國說不」的苦果。

「外交是內政的延長」,臺灣因爲長期的政黨惡鬥和認同危機,難以制定一套具有跨黨派共識的外交和大陸政策。相信民進黨內不乏認清時勢的有識之士,但在「抗中保臺」的大旗下,主政者只有外交政策沒有大陸政策,外交政策也是一切「唯美」馬首是瞻。

英國19世紀大文豪狄更斯(Charles Dickens)說過一句名言:「這是一個最好的時代,這是一個最壞的時代。」我認爲,面對川普勝選對世局可能產生的影響,此刻正是兩岸改善關係的時機。

民進黨政府強調「備戰」重於「避戰」,但忽略了以當前兩岸實力的不對稱,對岸根本不把臺灣視爲臺海戰爭的「假想敵」。以對岸處理我澎湖漁民越界捕魚的手法看,中共此時更擔心兩岸出現「擦槍走火」的意外。

▲ 臺灣應避免因備戰而成爲亞洲的火藥庫。(圖/路透)

臺灣應避免因備戰而成爲亞洲的火藥庫,更須從兩岸關係找到避戰的辦法,這應較美國的安全保障,付出更小的代價。國際政治顯示,同盟體系經常會壓縮成員國的戰略自主空間。當年中美簽署共同防禦條約,就使臺灣無法對大陸採取攻勢性作爲。

另一方面,對岸應以新的思維來處理臺灣問題、中國崛起和中美戰略競爭三者間的辯證關係。習近平強調兩岸關係的「融合發展」,其中心思想是「聚同化異」。因此對岸不能忽略,它今天面對最大的「異」,竟然是來自臺灣民選的賴清德總統,即便他只得到四成的選票支持。

爲了避免「民共之異」讓美國增強與兩岸討價還價的籌碼,我們要看對岸在面臨川普可能勝選的情況下,如何發揮「對兩岸關係發展的主導權主動權」。

● 本文獲授權,轉載自「美麗島電子報」。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