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種地到“種”樓 村民開啓新生活
江西省南昌市青山湖區湖坊鎮東郊的一片花園式住宅小區內住着1000多位進順村村民,十幾年前村民劉省保一家從20平方米的平房搬進了這裡100多平方米的農民公寓,過上了“從前想都不敢想的生活”。
那是2003年,進順村在江西省率先開始建設農民小康家園。如今,村級老年大學、婦女健康之家、圖書室、健身房……豐富多彩的精神文化活動,讓劉省保和家人生活得更有品質和尊嚴。
作爲全國文明村、全國幸福村、全國十佳小康村,江西進順村還被很多人稱爲與江蘇華西村、安徽小崗村等齊名。
光環背後,是“劉省保”一代從菜園開始的奮鬥歷程。那時,一年四季,進順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挑桶賣菜,1978年,村民人均年收入只有74元,大多欠有外債。
改革開放的大幕拉開,進順村掀起了第一次創業熱潮,一時間村裡接連冒出了醬油廠、內衣廠、米粉廠等20餘家村辦企業。村村點火,戶戶冒煙的上世紀80年代,“洗腳上岸”的進順人,有了“工人”這一新身份,開始嚐到市場經濟的甜頭,日子也有了顏色。
不過,這些小作坊式企業很快因管理落後、效率低下等原因關停並轉。被視爲進順村發展命脈的“土地”,也隨着城市擴張,大幅縮水。
城鎮化浪潮衝擊着這座典型的城市“插花型”村莊,村裡的土地被徵用,分散在城郊的進順人漸漸失去耕地,居住區成了棚戶區,被貼上了髒、亂、差的標籤。村子還曾短暫地出現過“握手樓”“貼面樓”等。
村黨委書記羅來昌記得,上世紀80年代,村子只剩80多畝地,往後十幾年裡,這一數字無限逼近於零。進順村幾乎沒有可供支配的土地了,慢慢地,外出打工成了部分村民的首選。
1986年,在城市夾縫中求生存的進順村,作出一個重要決定:關閉部分村辦企業,轉讓部分土地,集中村裡全部資金在南昌市的黃金地段建設一座16層高的鄱陽湖大酒店,利用區位優勢發展賓館、酒店等第三產業。
時任村黨總支書記羅玉英順勢提出了“退西進東”方案:用進順村位於南昌市洪都大道以西的12畝苗圃置換洪都大道以東的41畝土地,爲村子未來發展拓展足夠的空間,跳出進順、發展進順。
不過,這一“以地換地”的設想一經提出就遭到一些村民的反對,“我們進順的土地處在南昌市的黃金地段,爲什麼要用它去換邊遠地段的土地?”
羅玉英意識到,這和一些老人出門少、思想觀念落後有關。於是一年一度的退休村民迎春座談會上,她和村委幹部向村民耐心闡釋了進順村發展的長遠規劃,還特意派了5輛大巴,將村民拉到準備置換的土地上“解放思想”。
在四通八達的馬路和熱火朝天的建設現場,村民親自“考察”了土地的潛在經濟價值,也見證了城市發展的日新月異,很快統一意見,通過了方案。
20多年裡,進順村異地置換和購買了500餘畝地,走出了一條大力發展“飛地經濟”的路子,先後興建了工業園、物流園等,加快調整產業結構的同時,試水金融投資市場,參股南昌農商行,成爲該行十大股東之一。
目前進順村擁有“一個集團、三個園區、三家賓館、五大市場”,形成了“以發展第三產業爲核心,酒店賓館經營和園區建設爲兩翼,金融、商貿、物流、地產並舉”的經濟發展新格局。
2016年年底,進順村完成了第三次農村集體資產產權制度改革,實現了村民持有村集體資產100%的股權。農民、職工、股民……如今,每個進順村村民都有多重身份,人人有股份,個個有保險,月月有工資,年年有分紅。
30多年裡,劉省保的收入實現了幾連跳,僅退休工資和股份分紅,一年就有近4萬元。退休金、免費醫療、學生獎學金、壓歲錢、長壽獎、“三節”節日費、大病救助基金……一些城市居民都未曾享受到的福利待遇,早已是進順人的標配。
進順人的生活水平也“水漲船高”。2019年,進順村村集體純收入5863萬元,村民人均年收入突破3.2萬元,400多戶村民擁有超過600輛私家車,進順村成了名副其實的小康家園。
在村民文體活動中心,老年人活動室、健身房、棋牌室、乒乓球室、檯球室對村民免費開放。村裡的便民服務中心爲村民提供了水、電、煤氣、有線電視費代繳及辦證、法律維權諮詢、糾紛調解等一站式便民服務。村子還擁有自己的醫務所、幼兒園、保潔隊、安全巡邏隊和家電維修服務隊。
更讓羅來昌自豪的是,老有所養、勞有所得、學有所教、住有所居、病有所醫的小康生活,已從夢想變爲現實。“在進順,村民購物、調解糾紛、維修家電、讀書、看病、健身、娛樂都可以足不出村。”
這個過去“代代不離駝背種”的村莊,也在村民越來越多的獲得感中,創下了江西省內多個第一:第一個創辦村級三星級賓館、組建旅遊企業集團;第一個進行農村股份合作制改革;第一個實行村民社會統籌養老保險……(陳卓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