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利率時代,零售銀行如何穿越週期?
21 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張欣 北京報道
低利率時代悄然而至,業內普遍認爲,本輪低利率走向大致始於2022年。從市場利率來看,10年期國債收益率從 2022 年末至 2025 年1月下降了約116個基點 ;從貸款利率來看,2022年年初至2025年年初,5年期以上LPR在2024年累計下降了60個基點;存款利率方面,自2022年4月存款利率市場化調整機制建立以來,以大行爲首進行了多輪存款掛牌利率下調,其中2024年7月25日,六大行1年期整存整取存款利率下調10個基點至1.35%。
近年來,利率持續下行、息差不斷收窄,已成爲商業銀行難以迴避的嚴峻挑戰,個人貸款等銀行零售業務更是深受衝擊。在此背景下,銀行該如何調整零售業務策略以跨越週期,成爲業界關注的焦點。近日,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採訪多位業內人士,深入探討了這一話題。
零售銀行格局正在演變爲“贏者通吃”
波士頓諮詢公司(BCG)董事總經理、全球資深合夥人何大勇在 BCG 零售銀行 “慧眼” 智慧管理解決方案媒體分享會上指出,在低利率環境下,零售銀行呈現出存量市場的特徵,即形成 “贏者通吃” 的市場。
何大勇分析,零售銀行的業態與電商相似,由於銀行諸多產品實現數智化,其邊際成本幾乎日益歸零,規模效益有限。在未來低利率情形下,伴隨着技術進步,其勢必走向“贏者通吃、強者恆強”的競爭格局。從日本、韓國、美國以及歐洲等成熟市場的經驗來看,亦是如此,這些市場的銀行數量及網點數量都在急劇下降。
何大勇稱,零售銀行在過去的高增長時代做出過一些戰略選擇,比如抓住居民加槓桿的機遇,加大消費貸、信用卡、房貸投放以獲取高額收益 ;但在低利率、低息差環境下,零售銀行比拼的是戰略執行能力,因爲零售業務本質上是成本的較量,運營成本、營銷成本等越低則越具競爭力。
推動零售銀行業務走向多元化、國際化
BCG董事總經理、全球合夥人譚彥表示,低利率的陣痛並非中國銀行業所特有,放眼全球,美國、歐洲和日本在利率市場化後,都經歷過整體利率收窄的過程。她認爲,低利率對零售銀行一般有以下影響:
首先,推動整體業務結構多元化。隨着信貸利差收窄,銀行會探索更多元的收入來源,像交易型收入、中間業務的服務型收入,即爲客戶提供諮詢服務的顧問收入都會增加。
其次,促使利差業務本身更加精細化。“過去利差很高時,做什麼都掙錢,銀行自然會選擇較簡單的業務,經營模式比較同質化和粗放。利率收窄後,某種程度上銀行需要更精細地篩選相對更具議價能力的業務 。” 譚彥說道。
此外,譚彥認爲,當前低利率是一種國際化趨勢,許多國外銀行在本土利率市場利差收窄時,重點會放在 “走出去”,即在全球尋求資源配置。儘管這對零售銀行而言頗具難度,但這是銀行業價值創造的來源之一。
何大勇還表示,對於銀行來說,低利率環境也存在業務機會。例如日本銀行借國際化對衝低利率衝擊,且日本低利率時房貸降幅小、消費貸下降,促使銀行發展資產管理與財富管理業務以應對息差收窄,各業務此消彼長帶來競爭,這表明銀行在低利率時代有戰略選擇空間。但戰略執行比戰略選擇更爲重要,息差收窄下戰略執行的邊際效應更大。當下需要衆多落地解決方案,銀行要提升戰略落地能力,管理諮詢公司應在戰略落地方面爲銀行提供更多方案與諮詢項目,助力其度過低利率週期。
大行應對策略:有效平衡規模、結構、效益、風險、資本
“隨着我國利率中樞持續回落,預計銀行業將進入‘三低一高’階段(低利率、低增長、低迴報、高風險)。美、歐、日等國際經驗表明,低利率時期的銀行業經營實力明顯受損,淨息差趨勢性下降,普遍出現經營風險上升、發展能力下降的問題。我國銀行業在整個金融體系中的佔比超九成,國有大行要做好維護金融穩定的壓艙石。” 中國建設銀行首席財務官生柳榮曾撰文表示,低利息差時代下,大型銀行必須有效平衡規模、結構、效益、風險、資本等經營目標,推動經濟實現高質量發展。
在資產質量方面,生柳榮認爲,大型銀行要持續優化資產結構,在保證流動性安全的基礎上,適度提高信貸資產、債券投資等核心資產的比例,以滿足實體經濟發展需要;考慮零售信貸具有收益相對較高、資本佔用較低、風險分散等優勢,大型銀行要把握消費市場恢復機遇,加快零售信貸發展,豐富住房金融和消費金融產品服務,保持零售信貸的合理比例。要平衡好降低實體經濟融資成本和長期可持續的關係,堅持風險定價的基本原則,保持合理的貸款定價水平,盤活存量資源、提升資金使用效率,持續加強對重大戰略、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的優質金融服務,有效防範資金空轉套利,提升服務實體經濟的質效。
在負債質量方面,生柳榮表示,大型銀行要強化穩存增存措施和負債質量管理,大力拓展穩定性好、期限較短的價值存款(特別是結算性的活期存款),加強高息存款管理,嚴控付息成本,加強負債來源的穩定性、負債結構的多樣性、負債與資產匹配的合理性、負債獲取的主動性、負債成本的適當性和負債項目的真實性,保持存款 “量、價、結構” 均衡協調發展,合理安排主動負債的規模和結構。
中小行應對策略:挖掘新增長點,開展差異化競爭
值得注意的是,相比大型銀行,低利率時代下,中小銀行零售業務受到的衝擊更大。對於這類銀行而言,該如何提升自身能力?
招聯首席研究員董希淼接受 21 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採訪時認爲,面對息差和利潤下滑壓力,商業銀行,尤其是中小銀行應立足自身稟賦和優勢,繼續加大對實體經濟特別是中小微企業的支持力度,優化金融資源配置,有的放矢做好金融 “五篇大文章”,努力挖掘新的增長點,通過量價平衡等方式提升淨利息收入;另一方面,要致力於提升核心存款的吸收能力,通過產品、服務等綜合服務能力提升客戶忠誠度,進而持續降低負債成本。除了拓展淨利息收入外,還應積極發展中間業務,例如拓展財富管理業務等高附加值中間業務,進一步提升中間業務收入佔比,形成對營業收入的有效支撐,盡力減輕淨息差下滑壓力。
譚彥亦告訴 21 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中小銀行可從以下幾方面發力。在深耕區域方面,與大行相比,中小銀行存在地域限制,但這也促使其應深耕本地市場,儘可能擴大所在區域的市場份額。通過深入瞭解當地居民和企業的金融需求特點,定製專屬的金融產品和服務,增強本地客戶的黏性與忠誠度。
同時,中小銀行的零售業務不應孤立開展,需強化 “GBC” 聯動經營。即結合政府(G)、企業(B)資源,形成經營合力帶動零售客羣(C)。例如,與當地政府合作參與民生項目,獲取客戶資源;與企業合作,爲企業員工提供一攬子金融服務,以此拓展零售業務版圖。
此外,中小銀行要發揮優勢,開展差異化競爭。充分利用離客戶更近的優勢,提升風險管理能力。積極探索大銀行不敢做、做不了的業務領域,如針對本地小微企業的特色信貸服務,或是爲本地特定消費羣體提供的定製化金融產品,從而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找到立足之地,實現零售業務的穩健發展,跨越低利率時代的挑戰週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