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7.1,超燃,這部主旋律電影意外好看!

上下共欲者勝!

——《志願軍:雄兵出擊》

文丨舊故麻袋

踩着國慶檔的尾巴去看《志願軍》,原計劃是去看《莫斯科行動》的,但錯過了一場,在我們的既定時間裡,它的排片太少了,只能選擇《志願軍》,可能是冥冥中註定。

本能排斥《志願軍》是因爲近兩年看了太多有關“抗美援朝”的電影,《長津湖》、《金剛川》、《狙擊手》,太殘酷了。

每當機槍突突突時,就看的我胸口直疼,明白了那段歷史的不易,瞭解了那段歷史的慘烈,知道如今的和平是那麼多烈士的前仆後繼,心裡就不免揪心,但凡是有點良知的人都會“不忍心”看這些電影,所以國慶檔《志願軍》一直都不在的觀看名單裡。

好巧不巧,還是趕上了,好在這次陳凱歌導演的《志願軍》和以往那些“抗美援朝”電影有點不一樣,甚至說如果抗戰電影都這麼拍,我願意一直看,因爲它表現的不僅是烈士們如何英勇就義,更多的是各個階層爲了國家安全與發展做出的貢獻,上至決策層,下至普通民衆,每個人都願意爲新中國付出一切。

上下共欲者勝,所以這場戰役表面看起來無異於以卵擊石,可實際上贏面很大,因爲我們上下一心。

以往“抗美援朝”電影,多數時間花在戰場,看年輕戰士們是如何抵禦敵人的利器,一步步將敵人打退至三八線,又如何用血肉身軀鑄就一個個傳奇和神話。

但這次,電影的開始不疾不徐,從新中國成立開始說起,說這個風雨飄搖的國家,決策層是如何看待“抗美援朝”戰役以及爲什麼非打這場仗不可的理由。

以前的電影是打便打了,因爲美國預謀利用南北韓內亂來侵擾中國,這是我們上學時歷史上都學過背過的,可爲什麼會這樣,我們是基於什麼判定美國一定會染指中國,我們沒有答案,而電影《志願軍》給了我們答案。

我們也希望不要打這場仗,因爲內亂剛剛平定,抗日結束不久,我們的戰士都需要休整,而且當時我們是希望統一中國,拿下臺灣,可偏偏這個時候朝鮮內亂了。

內亂是他國政事,我們本不能插手,但若只是簡單的內亂就是小事,還好說,可偏偏美國插足了,這事兒就大了,當我們還在顧及各種問題的時候,美國派戰機轟炸了鴨綠江畔的居民,挑釁說是誤炸,道了歉便完事兒了,他們就是篤定新中國此刻羸弱,不敢出兵,不敢對戰。

決策層先是去了俄羅斯找斯大林幫忙,沒想到斯大林並不願意爲了他國出兵,即便是幫忙打掩護也不願意,用幾句話搪塞了周恩來總理。

可美國的兵力一日日接近三八線,接近鴨綠江岸,我們只能靠自己,打贏這場戰役,而後平壤淪陷,朝鮮緊急向中國求助,這場戰役,爲了1週歲的新中國,爲了未來子子孫孫的和平生活,我們非打不可。

電影沒有把戰場聚焦在之前電影裡提到過的長津湖和金剛川,而是把鏡頭聚焦在只有幾百兵力的鬆骨峰。

38師112團的335 團一營三連的戰士們用以百人之力,在無險可守的情況下,阻敵數個師長達十幾個小時,爲主力部隊圍殲敵人、奪取第二次戰役的勝利爭取了寶貴時間。

這場戰役有多慘烈,戰至最後335團1營3連僅剩7人,敵我雙方力量懸殊,敵人的飛機大炮擁有強勢火力,戰爭過後,戰場之上屍橫遍野,335團幾乎無人倖存,這是一場奇蹟之戰。

在戰爭打響前,他們花了十四個小時的跑步,趕上了遠在七十二公里之外的美軍陸戰二師,這本身就是奇蹟,是怎樣一股力量的支撐,能讓人連續奔跑,即使有人倒下也絕不停止。

戰爭是殘酷的,那時國際上對中國的聲音也是殘酷的,新中國第一次站上聯合國的舞臺,是爲了狀告美國在中國的樁樁惡行,用一個歇後語概括就是去縣衙門狀告縣太爺,是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但伍修權要做這樣明知不可爲而爲之的事,中國第一次在國際舞臺發聲,用自己的聲音戳穿了美國妄圖擾亂中國的不軌之心。

雖然電影有好幾個場景同時進行,有北京的決策層,有朝鮮戰場的戰士,有站上聯合國舞臺爲祖國抗爭的外交官,但這些場景彼此照拂,絲毫沒有帶亂原有節奏,文武戲張弛有度,銜接到位,陳凱歌導演的調度非常到位。

因爲是第一部,所以結局似乎有點倉促,不過電影結束留了一個小彩蛋,帶出了下一部的主線和主角。

相信第二部的調度如有第一部這麼緊湊,劇情不會差,期待第二部的到來。

最後:願祖國繁榮昌盛,願世界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