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社論》時勢變遷,或可慎重考慮設立主權基金

工商社論

中央研究院四位經濟院士於今年7月提出臺版主權財富基金的構想,建議政府善用臺灣的外匯存底、郵政儲金,參考新加坡的淡馬錫基金,協助臺灣產業轉型及提供金融貢獻。

近年來,產業升級緩慢,除了半導體一枝獨秀外,其他產業仍有更多努力的空間,這和政府產業政策工具的式微有很大的關係。因爲在租稅優惠上,《產業創新條例》只剩下智慧機械、研究發展的投資抵減,自然無法發揮引導產業走向的功能。而經濟部科專計劃雖然近五年每年平均有140多億元的預算,但是分別配置在學界、業界、法人科專方面;而且在各領域平衡之下,資源也因而稀釋。

觀察現階段各國發展的重點領域,包括大陸的製造2025、美國的再工業化、韓國與日本的大舉投資半導體,政府在幕後均扮演重要的角色。反觀缺乏政策工具加持的臺灣,只靠民間的努力,將會錯失產業發展的先機。如果政府有主權基金將可以發揮點火的功能,使產業發展具有一定的實力,包括形塑企業羣聚、建立生態鏈,和打造知名企業,將來纔有籌碼跟國外的大平臺合作,甚至併購國外的廠商,吸引來臺投資,挖角國外人才來臺效命等。

在國際經驗的借鏡上,主權基金的設置除耳熟能詳的新加坡淡馬錫基金、挪威的鮭魚基金、產油國的主權基金之外,馬來西亞、韓國,乃至最保守的日本都有主權基金或類主權基金的設立。國際經濟情勢已有很大的轉變,我們的政策是否也到了改弦更張的時候,值得加以考慮。尤其,臺灣的民間超額儲蓄高達10兆元新臺幣,民間保險資金超過30兆元新臺幣,加上5,000多億美元的外匯存底,龐大的勞保、勞退基金,應該可以有一番作爲。

長期以來,主權基金、類主權基金的設立,在國內也有多次討論,主要的反對意見包括:第一,已有國發基金。第二,政府介入效率低,加上立法院、監察院的審計、會計、人事規範,不易有太大的作爲。第三,不宜動用外匯存底、勞退基金等,因爲可能會影響政府對抗外匯狙擊者的籌碼,以及影響納稅人、退休人員的福利等。

爲了平息這些疑慮,我們就未來主權基金設立的若干看法及未來建構的方向,提出以下的分析及建議:

就資金來源而言,過去不少人反對自外匯存底提撥基金,擔心若國外避險基金出手狙擊外匯市場,會影響我們的抵抗實力。但目前外匯存底有5千多億美元,如撥出3~4%,約200億美元,應不至於影響目前中央銀行反制狙擊客的突襲,加上勞退、勞保基金再籌措200億元美金。其餘再自民間募集一半的資金,就有相當數目的類主權基金。而央行日前也表示,對成立主權財富基金向來持正向態度,僅強調應先立專法等,且不宜由外匯存底無償撥用。

其次,擔心立法院、審計部的干預,此時的股權設計可以由民間佔51%,政府佔49%的股權,並由民間的公正清流人士擔任董事長。政府不直接參與公司的運作,但可以擔任大股東,透過董事會,間接監督公司的運作。同時,爲了取信於納稅人,投資標的、投資報酬率,可以公開上網,讓民衆查詢完全透明化,避免利益輸送。

再者,國發基金雖然投資金額小,不做領導投資人,但未來可以和類主權基金相互合作,如國發基金培育有成的企業,想更上一層樓進軍國際,則可以由此主權基金接棒,打造國際級企業。

就政府類主權基金運用的比例而言,我們可以考慮70%投資,以追求基金的永續經營,但其中30%則負有產業政策的任務。在沒有政府審計單位的干預下,基金可以提出更高的薪水、紅利遴選國際級的執行長或總經理等,使基金的投資獲利極大化。

至於30%的產業任務基金,讓執行長(或總經理)以更公開透明的方式投資產業,或整合供應鏈,或投資下世代產業,或投資國外有利於國內產業發展的新創公司,再拉回臺灣投資。或扶植潛力產業形成氣候,以利與國際企業的競爭和合作,均是可以考慮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