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研院生醫20年!打造竹北生醫園區 培育4新創公司上興櫃
▲工研院11日舉辦「生醫20 迎向挑戰」論壇,由左至右爲全球品牌管理協會理事長陳春山、工研院生醫所所長林啓萬、工研院副院長彭裕民、工研院前院長暨臺灣生物產業發展協會理事長、體學生技公司董事長李鍾熙。(圖/工研院提供)
工研院生醫所二十歲了!工研院11日舉辦「生醫20 迎向挑戰」論壇,展示生醫所在「創新發明」、「產業化成果」、「生醫聚落」、「國際鏈結」四項領域上的里程碑,與八項創新前瞻技術,例如甫榮獲2019全球百大科技研發獎打擊癌細胞的「仿生多突狀磁珠製備技術」、榮獲生策會國家新創獎的用於眼角膜修復的「生物可吸收性透明醫材技術」、方便可攜帶着走的「智能化手持式超音波影像系統」等。工研院生醫所所長林啓萬表示,面對智慧醫療與精準醫療的趨勢,展望未來20年生醫所將以「醫病雙贏」爲目標,建構從預防、診斷、治療與照護的「智慧醫養」生態系,打造臺灣成爲全球智慧醫療的創新基地,進而引領生技、邁向全球。
▲微創式顱內光學同調斷層掃描影像導引探針及影像平臺,可精確目標定位、即時避開危險,進行安全、精確之刺激晶片植入,具高穿透深度,可用於腦科微創手術、眼科視網膜或白內障手術、口腔疾病診斷。
工研院副院長彭裕民表示,工研院在1999年成立生醫工程中心,是臺灣第一個醫材專門的研究中心,20年來,一直努力建構臺灣的生技能量,並擴大研發範圍,從醫材、新藥、中草藥,到跨領域的智慧診療醫材、個人化精準醫療的細胞治療、基因定序、標靶藥物等。單位名稱也調整爲生醫所,致力爲生醫產業打造最佳的解決方案,加速研發商品化、協助產業法規認證甚至行銷。更在政府支持下,建構竹北生醫園區育成中心,塑造最佳的新創生技環境。一路走來,工研院生醫所秉持「以科技研發、帶動產業發展、創造經濟價值、增進社會福祉」的精神,未來將整合創新系統,結合臺灣軟硬體技術優勢,朝智慧化、精準化的醫療發展,讓醫材與藥物可依個體化差異提供精準的診斷及治療策略,提升整體醫療品質。
▲工研院研發的EPiTRI具正確的表皮組織多層分化型態、屏障功能與脂質組成,爲華人世界首例仿生皮,已經可以量產,且通過化粧保養品皮膚刺激性與腐蝕性體外安全性國際認證,對華人化粧品市場具競爭力。
林啓萬指出,無論是生醫新藥或醫材的研發過程,往往都需要昂貴的資金挹注與耗時的臨牀試驗歷程,感謝20年來在歷屆所長的帶領下,成功協助產業轉型升級與跨領域整合,並持續結合市場的需求進行創新研發,20年來,已爲生醫所在「創新發明」、「產業化成果」、「生醫聚落」、「國際鏈結」四項領域,樹立亮眼的里程碑。例如「創新發明」中,「拋棄式細胞量產生物反應器」成功讓數十隻毛小孩趴趴走,成爲幹細胞醫療最佳利器,併入圍2017全球百大科技研發獎。「產業化成果」中,生醫所開發全球首創的仿生多突狀磁珠製備技術,有效擊癌,榮獲2019全球百大科技研發獎與第16屆生策會國家新創獎。另外,2014年成立竹北生醫育成中心,以竹北爲中心向外連結產官學研醫,結合新竹園區ICT產業優勢,發揮生醫產業羣聚效應,爲臺灣串起從北到南生醫廊帶拼圖,完成「生醫聚落」的里程碑。而在「國際鏈結」部分,更攜手與德國默克藥廠攜手合作前瞻製藥技術、培養國內高階生技製藥人才;結盟國際嬌生集團楊森藥廠,以雙效免疫治療藥物開發技術,唯一獲得「臺灣-楊森計劃」法人組評選,雙雙創下進軍國際市場的標竿。
▲工研院研發的拋棄式細胞量產生物反應器,可解決長期業界無法解決的回收率與品質過低問題,將細胞回收率從六成提升至八成以上,細胞回收數量與品質皆達顯著,包括紅血球、白血球、幹細胞與骨骼細胞等細胞皆可生產。
論壇中,林啓萬也以「智慧醫養、引領生技」爲題發表演講,指出臺灣的「生技」與「科技」都相當具優勢,若能結合強大的ICT能量與豐沛的醫療人才與資源,將原本複雜、大量的資訊量,分析解讀爲醫護人員、甚至一般民衆易懂的語言,將可讓醫療更有效率且更精準。爲了協助臺灣生醫產業發展,工研院也積極攜手產官學醫,從預防醫學、個人化診斷醫療到復健照護逐步佈局,提出從單點式技術提升到系統平臺的「系統化解決方案」,已逐步落實在臺灣相關醫療體系中。例如僅400g的「智能化手持超音波影像系統」,讓醫護人員方便可攜、隨時檢查,可望成爲居家照護最佳解決方案。今年工研院與臺大醫院雲林分院成立「數位醫療健康照護平臺」,未來將導入「貼片式呼吸中止偵測器」、「貼片式超音波心血管參數感測裝置」等跨領域技術,串起患者、醫院、護理之家三大體系,讓智慧醫療真正落地,進而建構完善的「智慧醫養」生態體系。
工研院前院長暨臺灣生物產業發展協會理事長、體學生技公司董事長的李鍾熙表示,當初成立生醫所是着眼於生物科技前景看好,因此創立生醫所,希望以結合工研院的電子、半導體、材料等專長,跨入生醫新領域、研發前瞻技術。以細胞治療爲例,工研院就至少提早業界十年投入;當年建立的實驗室如今已成爲國內的標準實驗室。生醫所成立二十年成果豐碩,培育31位執行長、營運長、技術長及超過20家新創公司,例如上市櫃的臺生材公司廖俊仁執行長等,謝謝工研院爲臺灣生醫產業挹注新活水。
回顧20年來,工研院孕育新創的成績有目共睹,2008年至2016年間持續扶植新創育成公司,共衍生了11家生醫產業新創公司,例如臺微醫、健裕生技、臺生材、萊鎂、新穎生醫、貝爾克斯等。其中,臺生材技轉自工研院腦部手術創舉新材料,建立臺灣嶄新腦手術新頁,並已在今年6月成功上櫃。天亮生技自2011年成立從工研院新創,結合光寶既有技術與自動化量產經驗,跨領域開發具市場性與創新性的血液檢測儀,已成功成爲動物醫療市場的領導者。2009年自工研院新創成立的臺微醫,堅持不代工、只做品牌和研發創新,首創「微創導航釘脊椎固定系統」,手術時單一傷口僅2.5公分、失血量不到100cc,病人最快24小時內即可出院,如今高階醫材產品已陸續拿到歐美、中國證照,更已在12月5日上興櫃。論壇當中,包括臺生材總經理廖俊仁、天亮生技副總經理林玉娟等新創成功有成的院友,也回孃家與同仁分享如何「從創新到創業」;全球品牌管理協會理事長陳春山更到場暢談「生醫產業大聯盟大艦隊發展模式」,希望以此策略成功協助生醫產業、以結盟的力量,協助國內生醫產業晉級國際!
►發現韓國瑜珈老師的美麗小秘密
►上市公司女主管棄高薪當23年全職媽 花心夫帶小三遊世界嗆:意外懷孕才娶你►「手捏求救字條」她全身狂抖匯款 驚見恐怖5個字!警全戒備►年薪300萬竹科男「擁50套房當包租公」 女房客晚3天繳租…他抓狂砸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