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霧驚喜!霜毛蝠再現蹤跡 臺灣蝙蝠生態再添一筆
去年8月初,雪管處與中原大學副教授陳怡寧合作調查時,再次捕捉到霜毛蝠。(雪管處提供/謝明俊苗栗傳真)
霜毛蝠在臺灣的首次紀錄爲1952年由美國學者David H. Johnson獲取自今臺中市東勢馬鞍寮的1只死亡雄性個體,自此後超過半個世紀,未再有任何捕捉紀錄,直到2006年東海大學教授林良恭團隊在雪霸國家公園觀霧遊憩區捕獲1只雌性霜毛蝠,去年8月初,雪管處人員再次於觀霧遊憩區補獲,顯示霜毛蝠族羣已重現觀霧。
霜毛蝠在臺灣生活紀錄相當稀少,國內學者甚至認爲牠們已經在臺灣消失,最多一次發現是在2010年7月,在新竹市的一處廢棄廠區(日本海軍第六燃料廠─新竹支廠)的煙囪裡首次發現了牠們的羣集。當時該處的霜毛蝠大約700只,而且是由懷孕母蝠組成的生殖羣。
雪管處2009年在雪見遊憩區建造了國內首座大型蝙蝠屋。(雪管處提供/謝明俊苗栗傳真)
雪管處2009年在雪見遊憩區建造了國內首座大型蝙蝠屋,成功紀錄國內首次臺灣無尾葉鼻蝠利用蝙蝠屋的記錄。(雪管處提供/謝明俊苗栗傳真)
雪霸國家公園管理處曾於2008年在觀霧地區做過2年的蝙蝠族羣調查,並自2012年由雪管處同仁進行觀霧地區的蝙蝠物種多樣性監測工作,一直到去年8月初,在與中原大學副教授陳怡寧合作調查時,再次捕捉到霜毛蝠,與首次的活體紀錄相隔18年之久。
雪管處指出,霜毛蝠分佈範圍在中國華北一帶、俄羅斯的烏蘇里江流域、韓國、日本一直到臺灣,臺灣似乎是牠們在全世界分佈的最南界,世界自然保育聯盟出版的《瀕危物種紅皮書》中列爲「無危暫不需關注」物種,而2017年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與林保署根據IUCN的評估標進行臺灣陸域哺乳類動物的滅絕風險評估,以霜毛蝠在臺灣的族羣數量少、族羣下降趨勢明顯、分佈相當侷限,並正面臨着生存危機等因素,將牠列爲「國家瀕危」的物種,同等級的還有臺灣黑熊與石虎。雪霸園區是否爲霜毛蝠的度冬場所,雪管處將列入監測目標物種持續記錄。
雪管處2009年在雪見遊憩區建造了國內首座大型蝙蝠屋,已成爲民衆造訪雪見拍照的景點之一,至今已累積有臺灣大蹄鼻蝠、東亞折翅蝠、東方寬耳蝠以及長尾鼠耳蝠作爲日間棲所,這也是國內首次臺灣無尾葉鼻蝠利用蝙蝠屋的記錄。
臺灣無尾葉鼻蝠爲臺灣唯一的保育類食蟲蝙蝠,被列爲珍貴稀有保育類,數量稀少且分佈不普遍,主要棲息於低海拔的天然洞穴或廢棄碉堡、隧道與防空洞。
雪管處2023年起分別與雲林縣黃金蝙蝠生態館以及中原大學進行跨域保育合作,更新園區的老舊蝙蝠屋。雪管處長林文和表示,未來除持續累積園區生物資源基礎生態資料,亦將協助白蘭部落進行蝙蝠資源調查,並與黃金蝙蝠生態館合作推廣蝙蝠屋保育與監測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