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試閱就掉淚」 特殊職人漫畫《小丑醫生》的幕後歷程
「第一回就讓我哭了」「光試閱就掉眼淚」,這是不少讀者看過《小丑醫生─ 最後一次說再見》(以下簡稱《 小丑醫生 》)的感想。臺灣少女漫畫天后柯宥希與小說家逢時破天荒合作,講述一位17歲的高中生,在醫院扮演小丑醫生,帶給病童歡笑,進而面對自身生命難題而獲得療愈的故事。清新溫暖的畫風,表面披着少女漫畫的皮,探討的還有「如何說再見」的底蘊。既有漫畫的娛樂性,也能療傷曾失去至親的人們。
圖、文/鏡週刊
《小丑醫生》靈感來自鏡週刊的人物報導,由鏡文學統籌故事孵育開發。專業編劇及小說家逢時負責原着劇本,柯宥希進行漫畫改編、把主幹故事長出更多細節。這是鏡文學首度跨足漫畫領域,把IP授權給尖端發行單行本。
小丑醫生是臺灣真實的特殊職人,由培訓過的紅鼻子小丑醫生進入醫院在兒童病房散播歡笑,透過表演,讓病童找到面對病痛的力量及對生命的熱情。但小丑醫生服務的對象不只是病童,還有長期在壓力鍋下的照顧者。
而《小丑醫生》漫畫則描述17歲的女高中生,因爲逃避醫院病房死亡迫近的氣氛,錯過了見妹妹的最後一次機會,直到她決心加入「小丑醫生」培訓,透過學習面對遺憾和說再見,將歡笑帶給更多和妹妹一樣的病童,也讓自己獲得療愈。
爲何以17歲的女高中生爲主角?逢時表示,除了這是柯宥希擅長的少女漫畫風格,也因爲年紀輕的主角可以傳達更直接的勇氣,「17歲纔會比較衝動,她會想要彌補。一個23、24歲的人可能會尋求不同的方式處理,或者她的傷痛會更深層。比如說一個媽媽失去了一個小孩,就會是不一樣的處理方式。」而妹妹的死亡,也許是女主角人生中面對的第一個死亡,但十幾歲的人可能不知道要如何道別,這也是如此設定的原因。
至於少女漫畫的必要元素,除了女主角,當然也有帥氣的男主角,兩人是在小丑醫生培訓課裡的搭檔。《小丑醫生》企劃範軒表示,雖然主軸是講小丑醫生,但漫畫裡仍有不少粉紅泡泡,「女主角個性硬梆梆,不知道怎麼表達自己的感情,所以柯宥希把男主角塑造得陽光還帶點調皮,他讓女主角知道怎麼笑,怎麼輕鬆跟其他人互動。這部分用文字可能不好表達,但用漫畫可以做很好的呈現。」大辣辣的男主角與拘謹的女主角形成互補,愛情線也是《小丑醫生》的看點之一。
漫畫製作前期,鏡文學團隊進行了約四個月的田野調查,主要是訪談小丑醫生,並在醫院觀察小丑醫生的巡演。小丑醫生對重症病童有多重要?逢時說,當初她在醫院看到一個在化療的小男孩,「小丑醫生都還沒到他房裡,他就已經在走廊推着點滴架,母親跟在旁邊,迫不及待想看小丑醫生跟別的小孩玩。」男孩一路用眼睛貼着病房細小的門縫,後來小丑醫生終於到他房間,小丑醫生離開後男孩又繼續跟。巡演一次三小時,每間病房的孩童僅擁有五到十分鐘的小丑醫生,「但他最期待的事好像就剩這了」。
柯宥希則觀察到:「小丑醫生表演時,我看到一位父親拿着手機拍孩子笑的樣子,因爲小孩開心家長才會開心。」一週兩次的粉墨登場,兒童病房多了笑聲,也舒緩父母的緊繃心情。
而鏡文學團隊在調查文獻時也發現,父母面對重症的孩子,往往會把照顧的重心放在他們身上,但重症病童其他手足的情緒反而不易被照顧到,在過程中可能會感受到忌妒與焦慮,也不知道如何面對兄弟姊妹的死亡,「《小丑醫生》故事像述說當時被留下,不敢說再見的那個人。」逢時說,每個有孩子離開的家庭,或多或少都有這樣的人。
《小丑醫生》女主角從一開始害怕面對妹妹的死亡,到成爲小丑醫生,最後終於能夠跟妹妹「好好說再見」。逢時回憶,小時候也有類似的記憶,20年前爺爺罹患血癌末期,因爲怕他不肯治療,所以大家瞞着爺爺,不讓他知道病情。而癌症需經過痛苦的化療,爺爺似乎也體貼子女,從不過問病情,直到最後返家離世。
「每個人都不提,沒有讓爺爺知道自己的生命在倒數,沒有問他想做什麼。」逢時如今再看,「如果能重來,我會希望大家老實跟他講,問他有沒有什麼心願。」她說,爺爺是退伍老兵,重病時有許多同袍前來看他,卻因爲怕病情露餡而不開放探訪,「爺爺過世後有很多老兵來告別式,都在靈堂哭了。」
後來逢時進行《小丑醫生》田調,跟着小丑醫生在醫院表演時,那段記憶又浮現腦海,但病房的顏色從灰暗變成彩色,讓她以更正向的方式看待那段時光,「如果能重來,我其實很想跟爺爺說,你想不想再跟這些人再見一次面?即使是最後一次,也要讓爺爺跟他們說再見」。
《小丑醫生》由漫畫家柯宥希與小說家逢時共同合作,由逢時撰寫原着劇本,柯宥希進行漫畫改編。過去柯宥希都是一人包辦故事、分鏡、繪圖,這是她第一次跟小說家合作。兩人的合作方式是,逢時先寫總綱與每一回的單回大綱,柯宥希把文字吸收消化,再寫每一回的漫畫腳本,包括細節的臺詞與角色的動作,最後再分鏡繪圖。
「剛開始的磨合最辛苦。」柯宥希表示,漫畫一回20頁,但第一回逢時寫了近40頁的劇情,如果要將故事畫完大概要70頁,必須刪減故事,「可是她寫的東西又很重要,沒畫出來會很可惜。」第一回需要把所有的情緒建立起來,講述的是女主角爲何要成爲小丑醫生、與爸媽的關係及逃避重病妹妹的過程,逢時用文字講了不少人物的心路歷程。柯宥希說,「如果你用小說的方式講,讀者看漫畫會看不下去,所以能演儘量用演的,能用旁白帶過就儘量帶。」漫畫是紙上電影,還是要靠畫面來說故事。
逢時則表示,「一開始的寫法是儘量把資訊量丟過去,但第一回宥希畫出來後,我們就覺得不行,必須要砍東西。」東西被拿掉,對小說家而言會不會很痛苦?「其實不會。文字雖然可以完整述說人物的心境轉折,但資料量過大,用圖像反而可以用一、兩張圖或眼神帶過,完全是不一樣的表現方式。」
柯宥希則笑說,在篇幅有限的情況她告訴自己:「如果要增加頁數就是我的問題,是我自己功力不夠。」因此兩人必須不斷溝通,才能去無存菁呈現最精緻的作品。「小說可以講的內容非常廣,這也是我羨慕的地方。」她認爲可惜的地方在於,「逢時寫的大綱如果要演的很完整,《小丑醫生》要畫三本纔夠。」
將龐大的故事濃縮成一本漫畫,柯宥希原本擔心讀者會覺得節奏太快,反而不易被感動,但從目前讀者的反應來看是「多慮了」,甚至不少人光看試閱的第一回就掉下眼淚,這也跟漫畫家的功底有關。
柯宥希擅長描寫人跟人之間的關係與情感,「雖然我畫的是少女漫畫,但我的故事本身還滿沉重的,可說是披着少女漫畫皮的青年漫畫。」如同《小丑醫生》主角雖是年輕的少男少女,除了有少女漫畫的愛情元素,探討的還有更深層的「如何說再見」的底蘊,以及親情的羈絆。
尖端出版社副總編輯江美雲曾形容,柯宥希最厲害的是「說教於無形間」。柯宥希對此則比喻,「這有點像看宮崎駿動畫,裡面每個小孩會有禮貌的敬禮,但觀衆不會覺得突兀,這就是一種無形的說教。」《小丑醫生》也有寓教於樂的特質,讓讀者「又娛樂又療傷」。
「鏡文學已經把田調做得很完整,我只要專心把故事演得感人就好。」如何把故事演得感人?柯宥希說,必須要「想很多、想太多」,「故事所有人物的心思你都要顧慮到,纔不會忽略到誰。」創作者最重要的特質是同理心,需要照顧到每個角色的狀態,這也是柯宥希處理情感細膩的原因。
「有很多讀者跟我說:『因爲妳畫了這部漫畫,我才知道小丑醫生這個職業』。」這是柯宥希盼讀者能從這部漫畫獲得的事。如同她去年宣佈暫停《有何不可》連載,投入《小丑醫生》時說:「小丑醫生是一個很需要愛的職業,他們需要社會提供更多的資源,我有這個機會能爲小丑醫生畫一本漫畫,讓社會大衆更瞭解小丑醫生這個職業...」
漫畫雖告一段落,小丑醫生的故事還在延續,兒童病房的笑聲會一直傳遞下去。
更多鏡週刊報導【小丑醫生漫畫(番外篇)】漫畫女主角原型 來自報導中的真實人物【小丑醫生漫畫(番外篇)】青春期曾迷惘 柯宥希:《幽遊白書》救了我臺灣諷刺漫畫第一把交椅 黃色書刊專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