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珠創新灣規劃出爐 洛溪10分鐘可達珠江新城!
10月30日,第三屆廣州市城市規劃委員會第二次會議召開,備受關注的海珠創新灣(瀝滘片區)城市設計及控制性詳細規劃在會上獲得通過。根據規劃,該片區在現有及在建的4條軌道交通基礎上,待區域交通規劃穩定後軌道交通線路還會增加,將有兩座樞紐站點;同時規劃建設3條過江隧道向南連通番禺洛溪。這一片區未來將實現5分鐘可達琶洲互聯網創新集聚區;10分鐘可達廣州南站、珠江新城;14分鐘可達金融城;20分鐘可達廣州火車站;30分鐘可達白雲機場。
南方日報記者 劉懷宇通訊員 穗國規宣
整個海珠創新灣西起洲頭咀公園,東接琶洲地區東部,緊鄰生物島和大學城。濱水岸線20.5公里,與珠江前航道構成海珠濱水閉環。瀝滘片區位於海珠區中南部,也是海珠創新灣中段,是海珠區南部重要的門戶區域,現狀建設以舊村爲主。北至海珠溼地,西至大幹圍,東達華南快速路,南側以海珠區行政邊界爲界,主要涉及南洲、華洲、瑞寶3個街道,三滘村、瀝滘村兩條城中村,沿江岸線長約7.1公里,河涌岸線長約5.1公里。現狀總人口18.3萬人,其中常住人口5.2萬人,流動人口13.1萬人。
海珠創新灣區位優勢明顯,位於廣州“三大戰略樞紐”的國際科技創新樞紐,同時是“一江兩岸三帶”的重要組成部分。此外,海珠區建設嶺南創新島,重點打造“一區、一谷、一灣”三大發展極,形成黃金三角。一區,琶洲數字經濟改革創新試驗區;一谷,中大國際創新谷;一灣,海珠創新灣。
本次海珠創新灣(瀝滘片區)總體定位是:新城市中軸線(南段)濱水生態、科技創新集聚區。總用地面積8.07平方公里,建設用地6.84平方公里,比6.19平方公里的珠江新城還要大;總建設量1063萬平方米,毛容積率1.32;規劃將居住人口控制在15萬人以內。
對比原控規,增加的建設量主要爲居住、商業及配套設施;減量主要爲工業、物流建築。總建設量增加474.59萬平方米。
此外還統籌佈局教育、醫療、衛生、文化、體育等公共服務設施,共設置區域統籌級和街道級公共服務設施133處。其中,小學6所,初中3所,完全中學1所,九年一貫制學校1所,高中2所,幼兒園12所;包括中山二院海珠院區在內的2所綜合性大型醫院。
打造多條景觀廊道貫通海珠湖與珠江後航道
該區域範圍內自然稟賦佳、生態優勢明顯,綠地總面積187公頃,人均公園綠地12.45平方米/人。規劃形成四大功能片區:科技創新文化展示區、海珠創新灣科創商務區、文化創意區、品質宜居區。規劃提出,通過打造海珠湖與珠江後航道之間的關係,突出其自然軸的特色,並與北段的城市軸相呼應。落實廣州後航道主風廊和科技創新軸、廣州大道兩條次風廊,貫通珠江後航道與海珠湖公園,打造多條景觀廊、視廊、風廊。突出廣州雲山珠水相望的軸線風貌特徵,在確保視廊軸線暢通的基礎上,着重提升公共空間環境品質,打造富有特色的文化設施。
遵循廣州市總體城市設計中的導則控制要求,打造高低錯落、韻律優美的濱江空間。增加濱江城市公共空間寬度,新建區域寬度不小於100米;濱江建築保證通江視廊的通達性;濱江一線高層建築以點式組合爲主;沿江對一線控制建築物的面寬、高度及建築密度進行控制,形成“前低後高,錯落有致”的城市天際線。
高度控制上,沿珠江後航道藍線100米以內禁止建設;100—200以內高度控制在60米以下(已批已建的除外);臨江一線建築高度控制在60米以下(延續歷史審批的項目除外);沿湖區、沿溼地界面將按2個層次進行高度控制,一線建築高度控制在15米以下。
對於街區風貌的打造,有委員建議,由於市級公共設施有限,如何實現公共屬性在實施上需要思考。很多大城市中心區有娛樂性的趨勢,像英國的倫敦眼、香港政府門前也開了一個摩天輪,“在沒有文化藝術館的情況下,濱江水岸線可以增加娛樂性設施,像沙灘等,才能增加吸引力。”
交通
10分鐘可達廣州南站30分鐘可達白雲機場
交通方面,在現狀的地鐵2號線、3號線、廣佛線基礎上,規劃落實18號線,規劃範圍內形成4條軌道交通線路。不過規委會上有專家表示,對於這樣高人口密度的創新集聚區,目前的軌道交通線網密度遠遠不足,尤其是軌道交通的站點,真正有用的只有瀝滘站一個,像地鐵18號線雖然經過該片區,但並沒有設站。珠江新城目前的800米軌道站點覆蓋率是100%,而瀝滘片區按照現在的規劃只有27%。最新規劃提出,待區域交通規劃穩定後軌道交通線路還會增加,將有兩座樞紐站點。此外,規劃新增三條過江隧道及水上輪渡,聯繫番禺洛溪。未來將實現5分鐘可達琶洲互聯網創新集聚區;10分鐘可達廣州南站、珠江新城;14分鐘可達金融城;20分鐘可達廣州火車站;30分鐘可達白雲機場。
區域內提倡公交優先,規劃公交站場共19處,規模6萬平方米。在南海心沙設置水巴碼頭與相應的航線;規劃11處公共停車場,提供2500個停車位;打造核心區的慢行示範街區和濱水慢行示範路。佈局“密路網、小街區”的道路系統,在此基礎上開展高效率、街區式設計,核心區域的道路密度實現19公里/平方公里,達到國際城市商務區中心區的水平,與倫敦金融城的路網密度相當。
對於該片區的交通問題,有規委會委員建議,現在的地鐵有2號線、3號線都已經很飽和,考慮新的線路很重要、也很必要,而且車站設置與地面用地開發緊密相關,軌道交通線位和站點應該儘快穩定。此外,道路交通方面,過境交通要道很多,但地區出入交通不是那麼方便,新增的南天大道如何真正東西溝通區域內部交通的作用需要很好謀劃;而東曉路到廣州南站的通道也應該儘快謀劃。
此外,還有規委會委員建議,該地區濱江岸線比較寬的情況下,慢行系統專項規劃要提前介入,江邊綠帶和慢行系統銜接的停車等要考慮好。此外,過江隧道出入口的道路要保證足夠寬度,兩側輔道交通組織也應該提前謀劃。
舊村改造
片區內的瀝滘村改造醞釀多年,關注度也很高。本次規劃提出,瀝滘村改造將根據歷史審批情況與城中村更新改造方案,採取全面改造模式。在落實瀝滘村批覆建設量的基礎上,整體策劃、統籌佈局、經濟平衡,解決舊村的改造問題。通過集約節約利用土地,在延續文脈的同時,提升片區土地價值,可釋放建設用地144.87公頃。其中,40%用地用作道路建設、公園綠地等;16%用地用地公服建設,包括8所學校及一處綜合醫院。
歷史文化保護方面,瀝滘村內現有不可移動文化遺產共38處,文物12處,其中有省級文保單位瀝滘衛氏大宗祠;2處實際文保單位衛國堯故居和廣州市界碑之瀝滘碑;此外還有10處歷史建築(線索)以及16處傳統風貌建築(線索)。全部採取原址保護的形式,以傳統和現代融合發展爲原則,塑造嶺南水鄉與現代軸線古今交融的城市風貌,保護傳統嶺南村落,依託其歷史文化特質,重塑以歷史文化觀光、文化創意、特色商業爲主的約20公頃品質化“U”型慢行街區。
對於與瀝滘村隔水相望的南海心沙,廣州港集團提出,要在南海心沙上增加部分商業配套,規劃建設標誌性建築。對此,規劃部門認爲,南海心沙作爲新城市中軸線的重要景觀節點,需充分體現開放性、文化性和標誌性,不宜安排大規模商業及配套設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