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星教育觀察|10年,天府新區名優教師翻10倍,平均年齡降10歲

今年是四川天府新區獲批國家級新區十週年。

十年光陰流轉,天府新區經過白紙畫圖,平地立城,如今正在向聚人興產發展進階。新區人口也從最初的59萬增長到了近100萬,其中,人才落戶18.95萬,佔成都市人才落戶總量的三分之一;人口年齡中位數也從46.7歲下降到34歲,成爲了成都當前“最年輕”的區域。

人口的增長和人才的加盟,帶來的是對高質量教育的迫切需求。爲了迴應這樣的需求,讓涌入新區的人們能夠在這裡安居樂業,一方面,天府新區大力修建學校,增加學位供給,十年來累計新開辦中小學、幼兒園103所,新增學位10.6萬座,持續改善硬環境;另一方面,則是不斷創新辦學機制,不斷引進和培養優秀的教育人才,內練軟實力。

成都市七中育才學校科學城分校

成都市青羊區天府幼兒園寶塘園區

陳東永、陳剛、姚敏、張顯國、萬玉霞、陸枋、謝東雲、李丁、代靜……天府新區成立十年來,一批批爲家長和社會所熟識的名優校(園)長不斷加盟新區教育,足以窺見天府新區對教育人才的吸引力。

不僅如此,我們再來看一組天府新區教師隊伍十年變化的數據:

教職工總數從0.85萬人增長到1.41萬人,將近翻番;

國家省市名優教師從103人次增長到1020餘人次,翻了10倍;

研究生學歷層次教師佔比從0.9%增長到12.4%,增幅達11.5%;

教師平均年齡從44歲下降到33.6歲,降低約10歲;

2024年全區招聘864名教職員工,共吸引7.9萬人報名應考;2023年招聘1084名,共吸引9.6萬人報名應考;2022年招聘913名,共吸引8.01萬人報名應考;2021年招聘1038名,共吸引9.8萬人報名應考;2020年招聘877名,共吸引6.4萬人報名應考。連續五年教師招聘均吸引數萬人報名,可謂實打實地“百裡挑一”。

那麼,天府新區對教育人才的吸引力究竟是什麼?人才來了,天府新區又是如何盤活和留住人才的?在第40個教師節到來之際,帶着這樣的疑問與好奇,紅星教育對成都這片“最年輕”的區域進行了探訪。

天府新區小學首席校長陸枋帶領新教師宣誓

01 放權

吸引教育人才入駐

激活改革創新活力

國家級新區是承擔國家重大發展和改革開放戰略任務的綜合功能平臺,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國務院先後批覆設立了19個國家級新區,天府新區便是其中之一。

所謂“新區”,它不只體現在城市的高起點規劃和高標準建設上,更多的是在擁有了相對優越的資源和政策支持以後,新區的發展具有可持續的動能,能夠最終成爲改革開放的新高地和城市建設的新標杆。

這樣的區域,於教育而言,自是一片不可多得的能夠大膽進行教育體制機制改革的創新沃土。

探訪中,名優教師、校(園)長提及吸引他們來到天府新區的原因,說得最多的三個詞便是“創新”“活力”和“放權”。

具體來說,天府新區賦予了學校充分的辦學自主權,在多元辦學體制下,教育主管部門對校長的干預甚少,換句話說,校長能夠按照自己的想法並結合學校發展所需,在學校的基礎建設、文化建設以及用人選才等方面擁有決定權,辦學的靈活性可以說是天府新區吸引大量教育人才入駐的一個關鍵因素。

不僅如此,自2017年以來,天府新區學校大規模實施“兩自一包”辦學模式,即教師自聘、管理自主、經費包乾。

其中,“教師自聘”由教育主管部門動態覈定學校教師規模數,由學校面向社會自主選聘優秀教師,打破崗位“終身制”和待遇“大鍋飯”,優勝劣汰,能者居上。

“管理自主”即教育主管部門將學校發展規劃權、教育教學管理權、教職工聘任權、中層幹部選聘權、學校經費支配權等“辦學自主權”下放給學校。

“經費包乾”則是由學校根據自身發展需求和相關經費使用規定,參照公辦同類學校經費保障標準,一次性打包劃撥給學校,學校可按照日常運轉和發展需要,對經費進行自主管理和使用。

簡言之,“兩自一包”辦學模式實現了教師多勞多得、優勞優酬,充分激發了教師隊伍活力和學校管理活力。

02 盤活

發揮教育人才能量

賦能教育高質量發展

教育人才來了,如何充分挖掘他們的潛能與創造力,激發他們的能量,最終賦能區域教育高質量發展,這是擺在天府新區面前的第二個命題。

爲此,天府新區創新集團化辦學,構建了“縱向貫通、橫向聯盟”的集團化辦學新模式。教育集團明確龍頭學校和領航校長,縱向從高中到幼兒園貫通,橫向在集團內建立中學部、小學部、學前部聯盟發展機制,充分賦予學校人、財、物事權,支持師資、課程等資源在校際之間有序整合、流動和共享。

例如天府中學教育集團、天府七中教育集團、華陽中學教育集團、天府四中教育集團和教育聯盟集團,每個集團都是以區內名校爲領航學校,且領航校長個個都是教育圈耳熟能詳的大咖校長——陳東永、陳剛、姚敏、張顯國、萬玉霞,他們也正是在天府新區成立的十年間,陸續爲新區的改革活力所吸引,從而選擇來到天府新區任職任教的校長。

同時,天府新區創新“一校兩制”制度,即探索一個校長、一套班子、兩所學校、兩種機制,實現編內編外教師跨校任教,從而有效破解學校二元結構的問題。

科學城小學就是“一校兩制”的試點校之一。學校有兩個校區,其中本部的前身是興隆小學的公辦學校,西區爲新修建的“兩自一包”創新體制學校,兩個校區均爲獨立法人,如何融合發展,相互借力?“一校兩制”正好提供了一種求同存異,取長補短的契機。

在“一校兩制”模式下,根據辦學情況和實際需要,學校擁有對聘用教師招聘的絕對自主權。待遇方面,編制教師與聘用教師同工同酬、多勞多酬、優勞優酬,在新機制下,給予聘用教師更有吸引力的薪酬考覈制度,並賦予其新的身份——新體制教師,以此解決編制內、外教師“同工不同酬”的難題,從而有效吸引新鮮“血液”的加入,同時也盤活了兩個校區的教師資源。

教師資源的盤活,讓天府新區的教育人才發揮出了更大的能量,而“共享教師”則讓全域化的師資共享得以實現。

在省級教育綜合改革試驗區的背景下,天府新區開啓了一場聲勢浩大的教育改革,探索“體教融合”新模式,首創體育教師共享中心,一舉破解運動員退役和體育教師短缺的兩大難題。

據瞭解,目前,天府新區已吸納包括奧運(世界)冠軍、退役運動員、專業教練在內的數千名體育人才到新區學校任教,形成了以體育冠軍爲引領、體育教師爲主體、體育人才爲特色的共享體育師資隊伍。昔日奔走於各大賽場的運動員們,如今,正通過“排課走校”的方式,進入到天府新區中小學的體育課堂。

不僅如此,該模式還逐步在國防教育、科學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領域得到了進一步的運用和推廣。

03 關愛

教育人才留得住

就要提升教師的幸福感

“引得進、用得活、留得住、育得好”,是天府新區對教育人才引進和培養的精準概括。

人才如何留得住?考驗的是一個區域關於幸福感的兌現能力。而幸福的背後,是安居、安心和安全感。

早在2017年,天府新區就提出了“不唯地域,不求所有,不拘一格”的人才觀,出臺了“天府英才計劃”激勵機制,該計劃啓動10億元人才發展專項資金,用於人才獎勵補貼和人才項目資助扶持,符合條件的教育人才均可獲得10萬到100萬不等的獎勵。

如今,該項人才政策已從拼政策、給優惠的“1.0版”,搭平臺、給機會的“2.0版”,迭代升級到了優平臺、營生態的“3.0版”,來不斷提升人才的滿意度和獲得感,符合條件的教育人才獎勵也已升級到了10萬到200萬不等。

同時,天府新區還不斷提升教師榮譽感和幸福指數。對此,新區對教師保障也有相應的措施,比如在新區購房和子女入學等方面,新區教師都能獲得相應的政策支持和關愛。

就在今年第40個教師節,天府新區還發布了雙重惠師政策——“教師健康成長雙重禮”,進一步爲老師的身心健康和職業發展護航。

其中,“教師成長禮”是在四川天府新區慈善會教師關愛互助基金的基礎上(原有關愛項目和資金用途不變),新增“教師發展”項目,基金也由此更名爲“四川天府新區慈善會教師關愛發展互助基金”,新設專項資金,支持新區教師專業成長。

“教師健康禮包”則是在整合教師健康體檢、教師關愛互助基金等已有健康保障基礎上,充分發揮教育衛生“大部制”管理優勢,結合家庭醫生簽約服務等專項行動,爲教師提供“一對一”的家庭醫生服務、免掛號費、就醫綠色通道、送藥入校、健康監測預警等專項守護。

在此之前,“四川天府新區慈善會教師關愛互助基金”“爲學校減負十條”等提升教師幸福感的關鍵舉措,每每一經發布,都會引發社會的廣泛關注和老師們的點贊。

2022年,四川天府新區慈善會教師關愛互助基金正式發佈

不僅如此,爲不斷優化教師隊伍,天府新區還與華東師範大學共建西部教師卓越發展中心,對照全學段、全齡段教師成長需求,持續完善教師培養培訓體系,探索共享高質“三四五式”課堂改革,幫助教師“站穩講臺”,爲教師專業發展“搭建平臺”“提供舞臺”。

據瞭解,目前天府新區已累計打造省市區名師名校長工作室30個,培育區級及以上名優教師5000餘人次。還會選派優秀教師赴北京師範大學、華東師範大學、北京第一實驗學校等知名學校進行學習、深造,多渠道保障優秀教育人才不僅“留得住”,更能“育得好”。

人們堅信,唯有“幸福的教師方能培育出幸福的學生”,而這樣的教育生態與風尚,正在天府新區悄然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