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匯點評|“李華們”收到了回信,愛與善意終有迴響

近日,因TikTok在美國面臨禁令,習慣在該平臺分享生活的美國網友“轉戰”小紅書,他們自稱“TikTok refugee”,帶着好奇開啓了一場東方社交之旅。先是用“支付貓稅”分享寵物照片,拉近與中國網友的距離,而後一封封“給李華的回信”更是將交流推向高潮。

曾幾何時,“李華”是中國學生英語作文中頻繁出現的名字,大家無數次以他的名義,在試卷、作業本上給虛構的外國友人寫信,傾訴着自己的生活、夢想與對世界的好奇。那些信件,承載着一代人的青春記憶,卻一直未曾得到迴應。如今,外國網友們精心錄製的回信短視頻,讓中國網友感慨萬分,曾經的青春期許有了迴應,多年前拋出的紙飛機終於又飛回了手裡。

我們看到,外國網友們積極參與到中國學生的學習互動中,熱情地幫忙解答英語完形填空,中國網友則在線講解數學題。當外國網友舉着寫有“小丑竟是我自己”“帶你吃好果子”等中文網梗的圖片,滿臉疑惑地尋求解釋時,中國網友們也會耐心地在評論區詳細闡述網梗的起源,並附上精準的雙語翻譯。一來一往間,語言不再是溝通的障礙,反而成爲文化交融的催化劑。

這場互動無疑是一次意義深遠的“賽博社交”。在虛擬的網絡世界裡,時空的距離被無限縮小。不同國家、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通過屏幕分享着生活的點點滴滴,也坦誠地交流着職業技能、薪資水平、生活成本等現實話題。外國網友真切地感受到了中國人的熱情、包容與開放,而中國網友也驚訝地發現,課本里那些熟悉的外國名字背後,是和自己一樣,在生活中努力奮鬥,面臨挑戰的普通人。這種信息的共享,讓雙方能夠以平等的姿態相互瞭解,建立起信任與友愛的橋樑。

從曾經中國努力通過各種渠道“看世界”,到如今世界主動藉助社交媒體“看中國”,這一轉變意義非凡。在這場看似偶然的“社交遷徙”中,無論是中國網友還是外國網友,都收穫了珍貴而難忘的回憶。那些跨越種族、時空、異見和隔閡的問候與分享,通過字符和視頻的形式,傳遞着跨越千山萬水的溫暖與力量,證明了愛與善意的互動是人類社會永恆的主題,也是任何力量都無法阻擋的。

展望未來,儘管我們無法預知這場社交熱潮會持續多久,但可以肯定的是,它已經在人們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記。它讓我們看到了在數字化時代,人與人之間通過真誠交流和善意互動所能激發出的無限可能。

(張潔茹)

特別聲明:本文經上觀新聞客戶端的“上觀號”入駐單位授權發佈,僅代表該入駐單位觀點,“上觀新聞”僅爲信息發佈平臺,如您認爲發佈內容侵犯您的相關權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