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貿傾中下的農民悲劇

李武忠

政府爲強推服貿過關,不斷透過媒體放話恐嚇民衆,甚至說出若不加入區域經貿合作組織臺灣經濟很快垮掉,對於國內農業弱勢產業可能受到成的衝擊輕描淡寫沒有積極應對,眼見調適時間越來越短,民怨越積越高,新一波風暴正在形成。

因應貿易自由化農業部門提出以「新價值鏈農業」取代「生產型農業」主張,卻未見具體作爲,也未充分反映在預算編列上(仍以福利措施爲主),讓業界擔心又是另一個口號。日本政府鑑於國內藥用植物80% 依賴中國供應價格受到操控,爲擺脫對中國依賴全力在全國各地啓動藥用植物栽培試驗包括使用植物工廠進行人工栽培,政府還提供高額的補貼,希望能種植高品質藥用植物和穩定價格,避免受制於中國。臺灣中草藥同樣仰賴進口,理應可以善用龐大設施農業種植藥用植物一來可以提高增加農民收益,二來可以降低對中國的依賴,而我國政府卻是透過服貿協議開放中資經營中草藥批發零售,讓中資企業可以更進一步壟斷市場。政府若真的要發展藥用植物、精緻農業、生技產業、休閒農業等,就應該參考日本政府做法要有非常明確的施政目標讓農民有所依循;有了目標還要有完整的執行方案,包括法規、資金、技術、資訊、市場等,這些都需要明確入法以及時間、人員、經費的充分配合。

儘管臺灣農業在部分項目確實有優勢蝴蝶蘭石斑魚毛豆茶葉烏魚子等但是數量有限,致使去年農產品出口值只有50.7億美元,問題出在:

1.我們對目標市場的瞭解不夠包括該地區:法規、檢驗檢疫措施、消費者偏好、對價格接受度、消費羣在哪裡等。

2.政府缺乏整體行銷機制,例如列爲EC FA 早收清單的蝨目魚因爲中國對蝨目魚完全陌生不瞭解食用方式,且消費習慣不同臺灣消費者偏好蝨目魚肚,上海人喜歡全魚,加以蝨目魚多刺含有泥土味當地消費者難以接受,雖然兩岸官方極力拉擡去年一整年外銷到中國的數量只有1539公噸價值550.9萬美元成績遠低於石斑魚。

3.媒體經常報導一些經營傑出的農家,但畢竟少數,無法全面提升臺灣農產品總體生產技術與品質,導致農家收入普遍偏低,自然對國外大量低成本農產品開放態度保守。

4.臺灣農業生產管理技術、優良品種大量外流已經嚴重影響臺灣農業的競爭優勢,畢竟新技術、新品種等研發需要龐大的經費以及相當長時間,主官管官員把關不利讓它流失竟然還大言不慚辯稱臺灣農業不會因爲技術輸出而垮掉,保守不動才更危險,這樣的謬論令人痛心。

5.把關鬆散,許多國外農產品如大蒜香菇、茶葉、花生等透過非法管道大批進入臺灣,擾亂國內農產品市場供需和價格,對本土農產品構成威脅也帶來高食風險,一旦配合加入區域經貿組織全面開放國內農產品市場,本土小農經營者將更加難以抗衡,許多農民將面臨關場廢耕的危機。

6.過度傾向中國市場,忽略其他國際市場的開拓,中國基於政治考量對臺灣施以小惠包括:零關稅、綠色通關政策性採購等讓兩岸農產品貿易額非常亮眼,產生強大的磁吸效應使得2013年兩岸農產品貿易轉爲順差0.79億美元,中國更躍居臺灣第一大農產品外銷國家(佔農產品總出口值18﹪),但是相對的臺灣全球農產品貿易逆差卻持續擴大達97.1億美元。

這些問題不先解決,只會讓臺灣農業更加弱勢,最終淪爲自由貿易化巨輪下的亡魂

●作者李武忠,新北市,博,經濟系教授。本文爲網友投稿,言論不代表本報立場。ET論壇歡迎更多參與,投稿請寄editor@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