勁鬆危舊老樓改建引來社會資本
出家門有電梯,下樓有老年餐桌,侷促的衛生間也能變寬敞……這是勁鬆一區114號樓居民未來的美好生活。
記者19日獲悉,納入危舊樓房改建試點的朝陽區勁鬆一區114號樓,已確定引入社會資本,通過政府、產權單位、居民、社會機構“四方共擔”的方式,解決危舊老樓改建的“資金關”。截至目前,本市已確定10個危舊樓房改建試點項目,涉及樓房73棟。
唯一一棟未改造老樓納入試點
斑駁的外牆、脫落的牆皮、能聽到隔壁說話聲的“漏音”牆板,這就是勁鬆一區114號樓的現狀,一棟建成於1978年的危舊樓房,也是66戶居民的家。
“這是當年試點建設的框架輕板實驗樓。”產權單位北京建工五建副總經理李娟指着外牆說,隨着老樓日漸衰落,此前也曾考慮過對老樓進行改造,然而,由於輕質預製板不具備抗震加固條件,114號樓便成爲勁鬆一區僅剩的一棟未經改造的老樓。
“可是,誰不願意住在安全的房子裡呢?”李娟說,114號樓成爲壓在街道、社區和產權單位心中的一塊大石,“直到178號文的出臺,纔有瞭解決之方。”
李娟口中提到的“178號文”,是指2020年7月出臺的《關於開展危舊樓房改建試點工作的意見》,明確在遵循區域總量平衡、戶數不增加的原則下,簡易住宅樓和經鑑定沒有加固價值的危舊樓房可通過拆除重建方式提升使用功能。
“有了政策依據,咱就試試看。”2020年夏天,由社區居委會、產權方和物業方組成的社區工作組,挨家挨戶敲開居民的門,徵詢大家的意向。在獲得所有居民的初步同意後,勁鬆一區114號樓被納入危舊樓房改建試點。
10個改建試點涉及73棟樓
“178號文爲危舊樓房的有機更新打開了一扇窗。”李娟說,通過優化設計,在不增加114號樓戶數的情況下,可以適當增加居室內廚房和衛生間的面積,還能增建電梯,解決老年人“下樓難”。
實際上,像勁鬆一區114號樓這樣建築結構差、存在重大安全隱患、經鑑定沒有加固價值的老樓,在本市還有一批。位於CBD地區的光華里5號樓、6號樓,曾是京城首批現代化住宅之一,可歷經70年時光後,昔日“明星”如今已風光不再,人走在地板上都直髮顫。2020年12月30日,光華里5號樓、6號樓啓動拆除,成爲全市首個啓動危舊樓房改建的試點項目;3月17日,兩棟樓正式開工建設,裝配式鋼結構替代了原先的磚結構。
市住建委相關負責人介紹,截至目前,全市共確定10個危舊樓房改建試點項目,涉及樓房73棟,面積約13萬平方米。其中,市、區屬試點項目涉及危舊樓房33棟、住戶約869戶;中央單位試點項目涉及危舊樓房約40棟、住戶約1900戶。
社會資本參與補齊社區“短板”
改建項目誰來出錢?資金,是危舊樓房改建能否破局的關鍵。178號文提出“成本共擔”模式,改建資金由政府、產權單位、居民等多主體籌集。勁鬆一區114號樓的改建,也首度引入社會資本,以儘量減少居民的出資額。
“勁鬆一區的居民中,60歲以上的老人佔比達36.9%,對老年餐桌、裁縫店等配套設施的需求強烈。”朝陽區勁鬆街道城市管理辦公室主任何海軍說,按照設計方案,改建後的114號樓將在地下增加一層,產權歸街道辦事處所有,主要爲物業管理用房、文化活動場站等公共服務配套設施,“社會資本進來,補齊了社區‘短板’。”據測算,66戶居民,平均每戶僅需爲新增面積支付約6萬元上下的改造成本。
當然,就像所有新生事物一樣,也有居民對114號樓的改建存在疑慮,有老人擔心搬走了回不來,有人犯愁租房難,也有人沒地存放老傢俱。“做居民工作,就是想大家之所想。”何海軍說,對於行動有困難的獨居老人,社區人員幫着收拾東西;爲了保護居民的老傢俱,產權方提供存放場地,“希望能得到大家的支持。”(趙瑩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