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鐘長鳴!劉公島上“激活”歷史“教科書”

編者按

2018年6月12日,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威海時,提出“威海要向精緻城市方向發展”的殷切囑託,爲新時代威海城市發展指航定向。四年來,市委市政府牢記總書記囑託,強化政治擔當,將“威海要向精緻城市方向發展”作爲總目標總方向總遵循,落實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大力推進產業現代化、城市國際化、新型城鎮化、發展綠色化、治理現代化,奮力開創“精緻城市·幸福威海”建設新局面。在總書記視察威海四年即將到來之際,本報推出“牢記總書記囑託 開創‘精緻城市·幸福威海’建設新局面——四年,威海精緻嬗變”大型主題報道,全方位、多角度展示四年來發生在威海大地上的精緻鉅變。

四年中,總書記走過的地方、關心的事情發生了哪些變化,威海精緻城市建設在全國全省書寫了哪些亮眼成績?今日起,本報開設“蹲點日記·精緻的故事”專欄,多路記者以蹲點採訪的形式深入觀察,記錄一個個與“精緻”有關的動人故事。

時間:5月24日上午10時,地點:劉公島。

初夏的威海,碧空如洗。此時,一聲聲防空防災警報鳴響劃破長空,響徹劉公島。威海乾部學院(籌)劉公島現場教學基地講解員龔晶晶停下了腳步,對滿臉疑惑的外地遊客說:“每年的5月24日是威海市防空防災警報試鳴日,就在124年前的今天(1898年5月24日),英軍強登威海衛,並強行租佔長達32年。這一天,威海從未忘記!”

市民在劉公島東泓炮臺參觀。本報記者 楊正 攝

擦清歷史的鏡子,走好未來的路。2018年6月12日,習近平總書記視察這裡時語重心長地說,要警鐘長鳴,銘記歷史教訓,13億多中國人要發憤圖強,把我們的國家建設得更好更強大。

牢記總書記囑託,四年來,這座3.15平方公里的小島如一口“洪鐘”,用一段段被“激活”的歷史,敲響了振聾發聵的“鐘聲”,時刻提醒着國人銘記歷史、警鐘長鳴。說起劉公島上的最大變化,在這裡工作了17年的龔晶晶說:“以前人們來島上游玩,現在人們來島上感悟歷史、接受教育!”

遊客在中國甲午戰爭博物館陳列館參觀學習。本報記者 楊正 攝

走近東泓炮臺,記者感到了新的變化。圍繞習近平總書記視察的中國甲午戰爭博物館陳列館和東泓炮臺遺址,這裡是一條我市策劃打造的經典教學路線,同時,利用東泓炮臺遺址建成了東泓炮臺展館。據介紹,前來這裡參觀的人數逐年增多。近年來,劉公島不斷加大對島上文物建築的保護力度,累計修復開放面積10萬多平方米。

站在按照1:1複製的德國克虜伯大炮旁,龔晶晶說:“大家知道這臺大炮需多少位炮手來操作麼?”“3個人”“5個人”“10個人”……當“15位炮手”的答案公佈時,從海南專程來劉公島“觸摸”歷史的參觀者張威感嘆:“小時候就從課本上學習了這段歷史。如果不是親眼來看看,不會知道這炮竟然這麼巨大。”

學生們在紅色印跡展館學習。 李信君 攝

作爲講解員,龔晶晶和同事們也在這座“中華民族警醒之島”上,用情用力用心講好歷史故事,強化憂患意識、傳承紅色基因。說起經遠艦二副陳京瑩的兩封絕筆家書,龔晶晶說,家國情懷的背後,也反映了這位年輕將領身處封建王朝的可悲,看今朝新時代人民軍隊的日益強大,更引發參觀者的深入思考。

從守望海疆的東泓炮臺,到莊嚴凝重的甲午戰爭博物館陳列館,再到升級改陳的歷史選擇館……龔晶晶兩個多小時的講解路線,串連起中華民族百餘年“夢碎、夢醒”“築夢、追夢”的坎坷歷程。

山東大學(威海)學生參觀總體國家安全觀教育展館。王瀟 攝

在龔晶晶的記憶裡,曾有一位70多歲的老黨員,拄着柺杖默默地走完了全程。看到歷史選擇館裡的油畫《馬石山十勇士》時,老人終於開口說:“姑娘你看,這些是保護過俺村的烈士啊!”

除了每天迎來不一樣的“新面孔”,龔晶晶和同事們每年也會固定爲山東大學(威海)、哈爾濱工業大學(威海)的大一新生及駐威部隊的新兵們講述“來威第一課”。

2018年以來,威海全域統籌甲午國殤、紅色膠東等教育資源,深化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在威海的生動實踐,打造了以“民族復興”爲主題的教育基地,先後接待前來培訓學習的黨員幹部達26萬多人次。同時,整合各方面教育資源,積極籌建幹部學院,全面提升黨性教育質量水平,進一步打響民族復興教育培訓品牌。

總體國家安全觀劉公島教育培訓基地。基地管理辦公室提供

歷史選擇館的旁邊,是全新打造的總體國家安全觀教育展館。通過1400餘張展陳圖片和500餘件展館實物,展示總體國家安全觀形成與發展的歷史淵源、思想基礎、時代背景和豐富內涵、踐行要求以及重大意義。按照“串點成線、連線成塊、覆蓋全域”的建設思路,威海在全國率先謀劃建設了首個以總體國家安全觀爲主題的教育培訓基地——總體國家安全觀劉公島教育培訓基地。

跟隨着龔晶晶的腳步,來到依託黃島炮臺、國幟三易舊址打造的國幟主題公園,張伯苓的“愛國三問”——“你是中國人嗎?你愛中國嗎?你願意中國好嗎?”至今句句猶在耳畔。進入公所後炮臺體驗館,通過點擊和滑動數字觸摸屏和透明展櫃就可以瞭解相關知識,參觀者還能動手瞄準與發射“火炮”。

“中華民族警醒之島”劉公島一角,本報記者 楊正 攝

威海將民族屈辱、革命鬥爭、國防海防、軍民融合、主題公園等資源有機融合、一體打造,形成了一個龍頭板塊、三個專題板塊的“1+3”國安基地總體架構。目前,基地26處教學點和9處總體國家安全觀主題公園全部建成並投入使用。今年“4·15”第七個全民國家安全教育日期間,依託基地錄製的《銘記甲午國殤恥 共築復興中國夢》“國安一堂課”、《國安會客廳》等節目,通過新華網等主流媒體平臺播發,點擊量超過150萬次。

從劉公島到島外碼頭共15分鐘的航程。每天,龔晶晶和同事們日出而往、日落而歸,在島內進行教學講解。站在返程的船上,一邊是漸行漸遠的劉公島,一邊是愈發清晰的精緻城區。龔晶晶說,她最喜歡遙望對岸,細數着這座城市裡發生的一個個新變化。

本報記者(右)在劉公島採訪。本報記者 楊正 攝

記者手記

化“警鐘長鳴”爲奮進動力

劉公島見證了甲午國殤的威海,因其特殊的歷史資源,教科書、清醒劑、營養劑作用才格外明顯。

2018年6月以來,劉公島上發生了巨大變化。牢記習近平總書記殷切囑託,威海重新審視、全域謀劃、一體佈局自身資源,通過完善頂層設計、深化提升教學體系,幹部教育培訓更加註重歷史與現實的結合,講授與體驗的結合,情感與思想的結合。這座“中華民族警醒之島”,爲全國黨員幹部量身打造了“歷史教訓”必修課,讓廣大黨員幹部在學習中深刻銘記歷史教訓,警鐘長鳴。

威海,是一座英雄城市。天福山起義打響膠東抗戰第一槍,23000多名烈士犧牲在革命戰爭時期,370多位共和國將軍從這裡走出……紅色基因融入了威海人民的血脈。牢記總書記囑託,威海已將豐富的紅色資源轉化爲教育資源、精神源泉和發展動力。隨着474處紅色印跡完成搶救保護,紅色膠東展館、總體國家安全觀教育展館等建成投用,舞劇《乳孃》、現代京劇《郭永懷》等一批文藝精品力作的推出,一個個生動的“威海故事”激勵着中華兒女傳承紅色基因,在新時代開拓奮進。

本報美編 蘇藝 制

zhuan發讓更多人知道~~

籤審:顏 瀟

審覈:劉倩倩

編輯:王好潔

文字記者:杜曉瑩

|聲明:原創作品|

版權歸威海日報所有,未經許可,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