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健雜誌/選對LED燈,省電不傷眼
家中一間間房替換省電又明亮的LED燈、走進賣場遇上燈泡特賣、電器行LED燈具一字排開,工研院估計,2019年LED燈將搶佔全球約一半的照明市場,這是頭一個時代,我們如此依賴一種人工光源,其中有無風險?
臺灣大學環境衛生研究所博士後研究員商育滿指出,LED原本用途是電子產品上的指示燈,2009年起才正式普及爲照明用,這門科技年輕,因此傷眼疑慮不斷。
2014年公衛領域知名期刊《環境健康展望(Environmental Health Perspectives)》一份報告投下全球震撼彈,指出白色LED光源證實會損傷實驗動物視力,更精確說,是光源中接近藍色的高能量、短波長光線誘發了視網膜的病變。報告不只登上封面,期刊還特別找人寫專文評論,可見重視。商育滿正是此文章第一作者。
她解釋,LED光源是用通電會發亮的發光二極體晶元加上一片塗滿螢光粉的遮罩,例如藍色晶片搭配黃色螢光粉,就能合成一個「白光單位」,一顆燈泡由多個單位組成。但這類LED光源富含波長450~500奈米的偏藍光,恰好是最能激發感光細胞反應的波段。到目前爲止,這類可能發出多量藍光的LED燈因成本較低廉,仍是佔市場約八成以上的主流產品。
肉眼能看見物體是因視網膜的桿狀細胞和3種分別感知偏紅、綠、藍色區段的錐狀細胞,「這3種細胞就像陸海空三軍,光線到達視網膜時它們就羣起『接戰』,將光轉換成神經訊號,」商育滿用「輕輕碰一下就飛很高」比喻其中最敏感的藍光細胞。感度高讓眼睛看得鮮明清晰,但利弊相倚,藍光細胞用高負荷換來高感度,過多的藍光會使細胞傷亡,偏偏這類細胞不但數量最少且無法再生,「就像敵軍進攻,空軍會第一波飛上天截擊,但如果被打下來,一架飛機就是幾億元,」她說。
錐狀細胞主要集中在視網膜中心窩的黃斑部,長期接觸過量藍光會誘發病變,這類型視力衰退如溫水煮青蛙,她提醒,一般人要察覺傷害,「短則7年,長則30年」,但等到警覺已回不了頭(見132頁圖)。
幸好,狀況有在改變。熟悉照明技術的臺灣科技大學電機工程學系副教授蕭弘清指出,早期LED燈的確較有藍光過量疑慮,不過2014年7月1日起臺灣跟進歐盟規範,國內販售的所有室內用球狀LED燈泡都必須依CNS 15592認證檢驗燈光光譜(相當於歐盟IEC/EN 62471認證),短波長偏藍光低於標準才能在外盒標記「無藍光危害」。「現在市面上能買得到的盒裝球型燈泡,只要有確實走完檢驗程序,對眼睛是安全的,」他表示,給民衆吃下一顆定心丸。
蕭弘清也指出,多位照明專家都質疑國家標準檢驗局目前還只強制檢驗球狀燈泡,應趕緊把多種室內照明器材如檯燈、壁燈、吊燈等燈具也納進「無藍光危害」的查驗範圍。而且現行法規步調太慢,球燈以外的燈泡,例如技術更進步的管狀、平板LED燈還未強制納檢,完全要依賴廠商自主送驗,不但業者無所適從,少數黑心廠商也可能自稱合格。「遊戲規則快跟上,才能保障民衆,對產業也是好事,」他大聲疾呼。
蕭弘清估計,隨螢光粉配方和製程演進,現在球燈的藍光量已比早期產品減少八成以上。因此他認爲,現在LED燈傷眼問題主要來自3~5年前的舊燈泡,「LED燈壽命長,但螢光粉會持續老化,愈老化藍光溢出愈多,」可能變成家中隱憂。【全文未完,完整內容請見《康健》225期】
【延伸閱讀】你以爲省電燈泡最省電嗎?第一次買燈就上手大家最常吃的12大外食 營養統統不及格!冷氣按這鍵,健康、降溫又省電
詳見《康健雜誌網站》。※本文由康健雜誌授權報導,未經同意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