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擴大節假日消費”——一起點燃節假日消費熱情
元旦小長假,全國各地景區遊人如織。圖爲1月2日,遊客在甘肅省張掖市肅南裕固族自治縣巴爾斯雪山生態旅遊景區遊覽觀光。楊永偉攝(人民視覺)
1月3日,浙江省湖州市德清縣洛舍鎮魚菜共生植物夢工廠,遊客正在採摘新鮮的小番茄。王 正攝(人民視覺)
“黃金週”“小長假”,還有年假、雙休日……節假日已成爲居民消費需求釋放的關鍵時點和旅遊、文化、餐飲、購物等消費的需求旺季。
《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提出,完善節假日製度,落實帶薪休假制度,擴大節假日消費。這將對節假日消費規模、消費結構產生什麼影響?擴大節假日消費,將從哪些方面着力?
“疫情發生後全家人‘宅’了幾個月,對出遊都很期待。大人想嚐嚐正宗肉夾饃、臊子面、羊肉泡饃的滋味,孩子也想看‘不倒翁小姐姐’。”家住安徽合肥的白領王帆介紹,去年國慶節,一家四口去了陝西旅遊,嘗美食、逛景點、購買紀念品、體驗民俗旅遊,總共花了1萬多元。
“小時候盼過節,是爲吃幾頓好的、買身新衣服。如今生活水平提高了,節假日要追求更高品質的消費。”王帆介紹,除2020年春節以外,近幾年每逢春節、國慶“黃金週”,全家人都要外出旅遊,有時還會選擇出境遊。
過去一年,隨着疫情防控形勢趨穩,中國超大規模市場蘊藏的消費潛力在節假日集中釋放,“假日經濟”效應顯現,其中最受益的莫過於旅遊、餐飲住宿、批發零售等行業——
2020年勞動節假期長達5天,期間1.15億人次遊客出行,重點零售企業日均銷售額比清明假期增長32.1%;
之後的國慶節、中秋節假期重疊,消費規模繼續走高,8天假期裡,全國共接待遊客6.37億人次,鐵路、公路、水路、民航日均發送旅客6211.5萬人次,旅遊收入達4665.6億元;吃、住、行、遊、購、娛等各類需求迎來“井噴”:全國零售和餐飲重點監測企業銷售額約1.6萬億元,餐飲住宿日均銷售收入增長12.7%,批發零售業日均銷售收入同比增長14.1%,假期前7日全國電影票房近37億元,創國慶“黃金週”票房新紀錄;
剛剛過去的元旦假期雖然只有3天,但市場火熱,全國重點零售企業服裝、家電數碼、珠寶首飾日均銷售額同比分別增長22.8%、9.9%和10.3%,海南7家離島免稅店銷售額同比增長213%。
一年來,節假日消費市場畫出了一條向上的曲線。在疫情影響尚未消退的背景下,亮眼的成績單充分反映出節假日消費的巨大潛力和廣闊發展空間。
國家統計局有關負責人介紹,春節假日移動會擾動每年1月、2月主要經濟指標的同比、環比增速,有時甚至會影響3月份指標。商務部研究院流通與消費研究所副所長關利欣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分析,節假日是全年消費實現的重要時點:看規模,當前節假日消費規模在全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中佔比約10%,考慮到近年來節假日消費增速高於全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平均增速,這一比重有望繼續提升;看結構,節假日消費中除購物、餐飲等傳統消費之外,旅遊、文化、體育等新興消費蓬勃發展,服務消費已成爲節假日消費的主要內容。
“未來,隨着我國消費升級持續推進,居民對發展和享受型消費需求將不斷增強,服務消費佔比也將進一步提升,節假日消費將成爲釋放居民消費潛力的重要方式。”關利欣說。
保障勞動者休假是關鍵
提起節假日消費,王帆說:“有點懷念早先‘五一’休7天的日子,如果假期再長些就好了。”
“要想擴大節假日消費,首先得保證節假日。”在北京一家互聯網企業工作的何雄坦言,自己每年理論上享有10天帶薪年假,但由於工作繁忙,實際上很少能享受到足額年假。
激發節假日消費需求,根本上還是要確保居民“有假可休”“應休盡休”。
2020年“五一”,居民們享受到長達5天的假期,並趁此機會安排更豐富的節假日生活和更充實的旅遊消費活動。多地還探索實施週末“兩天半”,在週六、週日以外增加週五下午半天的休息時間,鼓勵推行週末2.5天彈性作息政策。專家指出,更合理的休假制度可以降低調休負擔,延長實際休假時間,從而激發消費願望。“十四五”規劃建議提出完善節假日製度,有望爲滿足居民節假日消費需求帶來更多利好。
有了好制度,也要落實好。據瞭解,早在2007年國務院就已出臺《職工帶薪年休假條例》,保障就業者帶薪休假合法權益。但在一些用人單位,帶薪休假制度落實不到位的現象仍然存在;員工“不敢休”,單位“不讓休”,使勞動者享受帶薪休假“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此次“十四五”規劃建議強調要落實帶薪休假制度,能夠促進消費者錯峰休假,使消費需求在時間分佈上更均衡,從而保證節假日消費體驗。
關利欣分析,完善節假日製度、落實帶薪休假的重點在於短期經濟效益和長期可持續發展之間的平衡,難點在於結合經濟社會發展的實際情況落實勞動者權益保護。“首先,需要引導全社會對休假的正確認識,勞動者休假不足對消費、家庭、社會心理、勞資關係等均會產生負面效應。其次,應加強勞動者權益保護力度,依法支持正當勞動權益訴求,敦促用人單位改變不合理、不合法用人現象。第三,探索落實帶薪休假的政策措施。”關利欣說。
提升服務消費供給質量
激發節假日消費,供給方也需要下大力氣。
“節假日人們扎堆出遊,消費體驗未必好。城裡到處堵車,下館子、打網約車都比平時貴。”李陽本科期間在南方沿海的一座旅遊城市上學,談及節假日對日常生活的影響,他的感受很真切。
“我很少在節假日出遊。因爲遊客多,機票、酒店更貴。景點多實行票價浮動制,旺季門票比淡季貴不少。”家住北京的資深“驢友”陳豪說,節假日旅遊更高昂的花銷、更擁擠的客流量讓他總是選擇淡季出遊。
在陳豪看來,節假日消費市場上許多商品或服務價格偏高且同質化程度高,許多古鎮、步行街、紀念品千篇一律;部分行業缺乏有效市場監管,從業者素質良莠不齊;少數城市和景區存在“十個月磨刀、兩個月宰客”現象,不僅無益於促進節假日消費,反而打擊了消費積極性,阻礙節假日消費需求的釋放。
關利欣指出,節假日消費在部分地方和環節仍有強制消費、“宰客”、擁擠、個性化服務缺失等痛點,需從市場整治和產業升級兩個角度來推動節假日消費市場建設。一方面,要優化消費市場環境,倡導誠信經營的商業文化,加大對擾亂市場秩序等違法違規行爲的懲處力度,保障消費者權益。另一方面要補齊短板,加快解決基礎設施配套不足、旅遊服務體系不完善、商旅文體等產業融合不足等問題,着力滿足消費者的個性化、多樣化需求。
面對供給側的痛點難點,提高節假日期間商品服務的供給水平,建立良好、規範的市場秩序尤爲重要。過去一年裡,爲鼓勵節假日消費,各地進行了許多有益嘗試。河南針對餐飲娛樂、文化旅遊、住宿等受疫情影響較嚴重的行業發放電子消費券,強化落實帶薪休假制度,鼓勵景區門票實行優惠;青海支持重點消費城市和各市州在主要商圈、步行街、城市地標等區域開設特色經營區,培育文化消費新業態,大力活躍假日消費。
“未來,我國節假日消費需求也將呈現品質化、便利化、人性化等特點。”關利欣認爲,爲了更好地釋放節假日消費潛力,除了在需求端發力之外,還需要持續增強服務消費的供給能力,優化消費軟硬件環境。“一是提升服務行業從業人員的職業素養,提高服務質量。二是完善消費相關配套設施,打造便利化的交通出行、餐飲住宿、文化休閒、體育娛樂等商業網點和基礎設施。三是優化城市公共服務體系,延長博物館、圖書館、音樂廳等公共設施開放時間,通過景區景點預約等方式提升消費體驗,完善夜間交通、城市亮化、公共衛生、治安管理等公共服務。”關利欣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