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生斌發聲:調節賠償金33%給了岳父母 保時捷贈岳父

(原標題:林生斌發聲:調節賠償金33%留給了岳母岳父家中保時捷跑車也贈與岳父)

【林生斌發聲:調節賠償金33%留給了岳母岳父,家中的保時捷跑車也贈與岳父】7月8日, @-林生斌- 再次發佈微博:火災民事訴訟的調節賠償金67%分別用於償還火災房屋的貸款、16年公司的銀行貸款、小貞孩子們的後事及墓地、期間產生的維權費用等相關事宜。餘下的33%(遠高於法定比例)全部留給了岳母岳父,家中的保時捷跑車也贈與岳父。小貞的其它財產包括銀行卡里的錢和火災房屋至今我也沒有進行公證、支取與過戶。我自以爲這些足夠爲二老頤養天年,並沒有多想。

今年端午節前後,岳母微信和我說要求我把小貞留給她的給她,我隔天就登門拜訪了岳母,我提出小貞名下的房屋和存款一直沒有辦理,可以把這些全部交給二老,岳母對此並不同意。

所以我與岳母說,我可以把我的公司賬目與我的財產明細交給她。其中我的原話爲“我給你找律師你未必相信,那可以讓慶豐請律師幫忙審覈一下,這其中要什麼都可以和我說。”

事情原委是這樣,並不存在網上流傳我要與岳母對簿公堂的情況。

相關新聞

林生斌發文迴應網友質疑:多次給岳父母轉賬 對妻兒的愛成爲永恆

妻子和三個兒女2017年因“保姆縱火案”離世後,近日,案件當事人林生斌宣佈生女引發熱議和質疑。

7月8日,林生斌發文迴應網友質疑:

從與小貞婚姻的開始,十幾年來我對於岳母岳父的尊敬從未改變。在小貞與孩子們離去後,我深知更加需要維繫好家庭的關係。平日對二老的關切,節日對二老的問候均出於我的真心實意。

當我有了新的情感,我第一時間去到二老家中還有小貞兩位哥哥的公司分別進行了交代。當時他們並無異議。

我從未想過當我重組家庭後會與這個家庭進行一絲一毫的切割。小貞與檉一、陽陽潼潼的離開讓我對他們的愛成爲了永恆,小貞的原生家庭對我而言也是無法剝離的一部分。我不曾放棄,我也不想放棄。

【來源:武漢晨報綜合】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

相關新聞

林生斌的“川劇變臉”,其實也是一面鏡子

一個多星期以來

以“官宣生女”爲分界線

杭州保姆縱火案”遇難者家屬

林生斌在網絡上的個人形象

經歷了過山車一般的顛覆

在此之前

他是深情、悲痛的丈夫和父親

在此之後

他快變成了一個徹頭徹尾的“騙子”

一些憤怒的網友在對他口誅筆伐之餘

還把劇情往玄學和偵探小說的方向推進

林生斌曾公佈過一張背上有妻兒文身的照片,以作紀念。但近日有網友稱“文身圖案被煙霧火焰繚繞,最上面是個低頭無面的黑色大天使,不是祈福或者紀念”。

還有網友貼出朱小貞和三個孩子的墓地,並將其稱之爲“十字鎖魂墓”,說在風水學上意味着鎖定他們的魂魄,不能作祟。

2017年11月,林生斌花8萬元捐給杭州永安山極樂寺一口水井,目的是解決寺裡的用水問題。

當年捐水井時,林生斌被網友稱讚爲樂於助人、積德行善;而近日,網友們卻將這口水井解讀爲“鎖魂井”,說是“爲了鎮住孩子的亡靈”,理由是“井口‘童臻一生’字樣倒過來念是‘一生鎮童’,就是要鎮住兒童”“水井深181米,是要把老婆孩子打入十八層地獄”“井兩側刻着蓮花,蓮花也是鎮魂的”“井是八角的,這叫八卦井,很邪”“井是蓋住的,不能取水”……

其實,即使按照最通俗的解讀,也不可能扯到“鎮魂”上。打井一直是積功德、紀念亡人的常見做法,民間根本沒有造井鎖魂的說法。井的背面是“甘露泉”三個字,甘露在梵語中有涅槃之意,且“露”和“泉”都是水。八角井是很常見的水井形狀,打造起來比圓口井省工。蓮花是佛教特有的吉祥物

7月7日,寺廟方迴應:林生斌4年前出資捐井,井的樣式及蓮花圖案均爲寺方選擇。“童臻一生”倒過來念是“生一臻童”而不是“一生鎮童”。這口井上還有林生斌自己的名字“生”,難道他連自己也要一起鎮?

可見,上述種種說法實在站不住腳,聽起來就離譜,卻在網上廣泛傳播熱議。

林生斌正在爲他的失當之處付出代價

可以預見,在相當長的時間裡

他都將繼續承受輿論道義的譴責

然而,作爲輿論場上的另一方

公衆需要反思嗎?

要知道, 林生斌本人無法獨立完成這一系列不當操作。 樹立人設、經營人設意味着一種表演性的生活和人生。表演需要觀衆。如果把四年來事態的發展變化比作一出連續劇,那麼公衆不光是圍觀觀衆,而且已經深度參與其中,合力推動整個劇情的跌宕起伏,發展變化直到今天。

至情至性、忠貞不渝、至死不休,林生斌的人設顯然迎合了公衆的期望。翻開童話書本,多少故事結局都是“王子和公主從此過上了幸福生活”。瓊瑤小說沒有童話那麼完美,但悲情的主人公哪怕經歷生離死別,還是依然癡心不改。金庸筆下的俠客楊過,也有令人聞之斷腸的16年之約。這些文學故事都賺盡了讀者的眼淚。

至情至性的人設,也使大批網友被林生斌“圈粉”。入戲太深之餘還不惜慷慨解囊,助力他成就電商生意。然而,與文學故事不同,林生斌是現實生活中活生生的人。把一個普通人純粹化、符號化偶像化,然後不加剋制地投入感情,這本身就很值得商榷。現實生活遠比文學故事複雜,真實人性也比純粹化的偶像更加多面。哪怕林生斌對遇難妻子和兒女的思念和痛悼貨真價實、從不摻假,也並不必然排斥他開始一段新的感情,找到一位新的伴侶,開始一段新的生活。可見,公衆對他的期許和塑造,以及由此生髮的被感動和自我感動,確實有一些值得反思之處。

“官宣生女”之後,林生斌的個人形象如川劇變臉一般遭遇了劇變。輿論對他的揭批不斷升級,目前已經有人懷疑他是縱火案的共犯。這種純粹化、符號化、極端化思維模式,與此前對他的偶像化、神話化可謂如出一轍。如果說,此前輿論對他的神化有失當之處,那麼現在輿論對他的全面醜化同樣欠妥。

非黑即白的思維模式無助於我們準確認知複雜的世界,簡單粗暴、整齊劃一地捧殺和棒殺,實際上也暴露出思辨能力的不足和邏輯思維的孱弱。林生斌就像一面鏡子,對他前後截然相反的評價,恰恰也映照出人們在理性和情感方面存在的一些弱點,值得有所反思。

解放日報·上觀新聞原創稿件,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