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禮聘9諾獎得主 性價比惹議

海南大學校長駱清銘(左)爲三位諾貝爾獎得主頒發國際顧問委員聘書。(取自海南大學新聞中心)

諾貝爾獎得主Harald zur Hausen博士(左)今年高齡83歲,獲聘天津醫科大學名譽教授。(取自微信公衆號@天津醫科大學)

諾貝爾化學獎得主野依良治(左)今年81歲,獲聘哈爾濱工程大學榮譽教授。(取自哈爾濱工程大學官網

大陸延攬諾貝爾獎得主大學

大陸近年積極吸引國際頂尖優秀人才,協助研發科技,培養大陸本土人才,諾貝爾獎得主就是主要目標之一,今年5月初至8月底,大陸多所大學及科研機構聘請多位諾貝爾獎得主,其中海南大學就邀4位得主擔任第一屆國際顧問委員會委員,讓大陸學界醫界聘用的諾貝爾獎得主一口氣增至9位。

這9位諾貝爾獎得主中,6人是生理學醫學獎得主,3人爲化學獎得主,看得出大陸高等教育對醫學及化學領域的重視。

虛職虛銜專心指導

不過,爭相邀請諾貝爾獎得主的風氣性價比,在學界、輿論兩極化爭議。贊同的人士認爲這些諾貝爾獎得主都有傑出的科研成果,擁有過人科學遠見和科技資源,可以爲校方提供豐富師資力量,對提升科研水準國際交流都有極大裨益

也有人抱持反對態度,認爲大陸學界邀請的諾貝爾獎得主年齡偏高,平均年齡約73歲,精力有限,加上他們的得獎研究都是多年以前的成果,這些人多數過了科研創新的頂峰時期;此外,重金聘請來的諾貝爾獎得主,幾乎都身兼數職,除了在大陸或香港的多所大學擔任榮譽教授,也在國際間其它大學或科研機構任職,難以專心指導大陸研究團隊學生,有些甚至在大陸只有虛職、虛銜,如榮譽教授等,性價比不高。

會造成這種現象,主要是諾貝爾獎得主的年齡偏高,平均都過了70歲,加上科研工作者和科研成果的數量激增,一些成果「等待」獲獎的時間相對延長有關。

榮譽教授義務沒規定

舉例來說,目前大陸禮聘的諾貝爾獎得主,年齡最高的是天津醫科大學的名譽教授Harald zur Hausen,1936年出生的他,今年高齡83歲,得獎研究是1970年代的「人類乳突病毒子宮頸癌成因」;哈爾濱工程大學延攬的日本榮譽教授野依良治,今年81歲;年紀最輕的山東大學兼職講席教授Edvard Moser,也已經57歲。縱使有些獲獎者不斷維持發表學術文章,也很難說這究竟是研究團隊的綜合水準,還是諾貝爾獎得主的個人實力

此外,陸媒指出,這些諾貝爾獎得主大多是隻身到大陸擔任教職,在大學中的頭銜多爲名譽教授、榮譽教授或特聘教授,通常是授予在學術界突出貢獻學者榮譽稱號,大多沒有正式教授的合約,即使簽了聘用合約,也缺乏實質性拘束,且多數在中國大學擔任榮譽職,究竟應該爲學校履行哪些義務,通常沒有明確規定,也缺少制度保障,因此,對學生、學界或大陸的科研領域有多少幫助,很難估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