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雲的新預言:吳泳銘借「AI電商」翻盤?

儘管強如阿里,但目前AI的用戶體驗依然尚屬初級,距離用戶的期待較遙遠,吳泳銘要做的工作還很多。

©️懂財帝出品 ·作者|逸凡

拼多多市值超越阿里巴巴後,馬雲回覆內網員工的發言。他發出了一個新預言:“AI電商時代剛剛開始,對誰都是機會,也是挑戰。”

這意味着,AI或許是阿里重回高速增長的重要籌碼,也是超越並領先拼多多等電商的武器,阿里「翻盤」的利器。

能玩AI的電商平臺其實不多,在一衆電商平臺上,阿里走在前面。

當別家在組建大模型團隊時,阿里已經手握多個大模型,積累了足夠的大模型能力和數據,內嵌在淘寶天貓中。

只不過,阿里的先發優勢暫時並未形成護城河。

在B端,阿里推出的AI工具,競爭對手也有,在大模型組隊上,“效率之王”拼多多的追趕不可小覷。

在C端,阿里的AI體驗處於初級階段,沒有給用戶帶來足夠的驚喜。

換言之,AI在電商B端施加的“魔法”開始顯現,正在顛覆行業。

但AI並未能撬動C端,進入用戶的生活。

馬雲需要一位精通技術又懂商業、年輕有爲且資歷服衆、足夠忠誠的戰友,來引領阿里這艘大船乘風破浪,駛向即將到來的AI電商。

縱觀整個阿里集團,能集這些特質於一身的人,恐怕只有吳泳銘。

跟着馬雲摸爬滾打已有近30年,爲阿里寫下了第一行代碼,敏感地察覺移動端的浪潮並及時推動阿里產品的移動端化,吳泳銘不僅贏得了馬雲的信任,也在阿里內外收穫了良好口碑。

吳泳銘堅信技術對電商的顛覆性,去年9月10日履新阿里集團CEO後,吳泳銘就強調技術含量,宣佈阿里將對三類業務加大戰略性投入:一是技術驅動的互聯網平臺業務;二是AI驅動的科技業務;三是全球化的商業網絡。

在吳泳銘的阿里未來棋盤上,技術是重中之重的籌碼。

01|大洗牌

曾經用望遠鏡也找不到競爭對手的馬雲,現在眼前就有一衆羣狼,不僅成功搶走了他的蛋糕,還虎視眈眈地看着他手裡剩下的蛋糕。

高端商品被劉強東以京東品質硬槓,低端商品被黃崢的拼多多極致性價比碾壓,抖音、快手等短視頻平臺入局截下可能的新增量。

電商江湖雖然日漸擁擠,但留給阿里的空間越來越小。拼多多市值反超阿里巴巴,恰好揭示了過去幾年傳統電商三大巨頭的攻守易勢。

阿里、京東、拼多多的創始人都相繼退居幕後,但能抵住江湖風雲變幻,讓創始人安心退休的平臺,只有拼多多。

近年公開動態鮮少的馬雲,2023年開始迴歸,阿里也經歷了組織架構變動最大的一年。

馬雲更是罕見發聲強調,“堅信阿里會變,阿里會改”。

劉強東也發出了同樣的聲音,強調京東“必須改變”,直陳“我們經常說戰鬥只做第一,但是卻處處防守”,表示“我不會躺平,兄弟們絕不躺平”。

無論是馬雲還是劉強東,或多或少都在向80後黃崢看齊。馬雲爲淘天指明的“迴歸淘寶、迴歸用戶、迴歸互聯網”方向,劉強東提出“低價是唯一性基礎武器”,均促成了內卷全年的低價漩渦。

在2023年末的最後幾天,淘寶和京東相繼推出“僅退款”,爲電商大戰增添了一把火。

在殘酷的“存量廝殺”中,電商平臺如何拉新留存,獲得新的增量空間?在吳泳銘看來,充滿想象空間的AI技術是最重要的支點。

“傳統互聯網模式嚴重同質化已走向存量競爭,以AI人工智能爲代表的新技術正成爲全球商業發展的新動能。阿里巴巴必須自我變革,才能找到打開未來的鑰匙。”吳泳銘上任後,明確了用戶爲先、AI驅動兩大戰略。

拼多多越戰越勇的秘訣,與黃崢善用AI不無關係。按照黃崢的意志,拼多多的成長是基於AI算法的新“社交型”電商平臺。在幾年前的招股書中,黃崢就提到“拼多多將是一個由分佈式智能代理網絡(分佈式AI)驅動的Costco+Disney的結合體”。

與黃崢出身計算機專業不同,馬雲和劉強東分別畢業於英文專業和社會學專業。黃崢曾說過,“我自己出身AI,技術優劣不用人數來衡量,喬布斯說過,一個好的技術人員可以頂上100個人,肯定是對的。”

馬雲押注AI拯救阿里,吳泳銘的“上位”多少有些意料之中。

在AI賽道,光懂技術,視角容易偏離市場和用戶,影響商業變現;而如果終日顧慮商業變現,缺乏技術變革的前瞻性,則容易錯過新技術的機遇。

吳泳銘的難得之處在於,既懂互聯網商業、又懂前沿科技。吳泳銘是十八羅漢唯一技術出身的人,其職業履歷充滿濃厚的技術色彩。他擔任過淘寶、支付寶的首席技術官,組建阿里生態的現金奶牛“阿里媽媽”,執掌過阿里健康等。

對於前沿技術的商業前景,吳泳銘也有着敏銳的洞察力。在移動化大勢所趨之際,吳泳銘積極推動阿里產品的移動端化,是阿里搶灘移動化時代的重要功臣。作爲投資人,他還參與過理想新能源汽車等項目的早期投資。

吳泳銘對馬雲的忠誠,也讓後者放心把推動淘天邁向AI電商的擔子交給他。吳泳銘本科畢業就跟着馬雲創業,連續失敗兩次也不離不棄,最終還義無反顧放棄北京的高薪職位邀請,追隨馬雲到杭州第三次創業。

另據媒體報道,一位老阿里人透露,記憶中從未見過吳泳銘反對過馬雲。吳泳銘的“絕對忠誠”將極大限度降低馬雲的幕後運作成本,落實馬雲“三個迴歸”策略。

現在,吳泳銘已表明“All in AI”的決心,一場全新的電商大戰即將開啓,新一輪洗牌或將開始。

02|顛覆商家運營模式

“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馬雲這句話充分詮釋了阿里倡導的價值觀——“用戶第一,員工第二,股東第三”。

雖然阿里一直試圖在商家和消費者中平衡,在對媒體的回覆中也稱用戶“既是消費者,也包括商家”,但商家是阿里的“錢袋子”,向商家收取的廣告收入、關鍵詞競價、交易佣金、服務費等。

吳泳銘也曾表明了對“客戶”的重視,稱阿里將保持創業心態,更堅決地投入,更果斷地取捨,以更靈活的治理機制,抓住AI科技變革帶來的全新機會,創造更多客戶價值。

而拼多多的高層決策時堅持三個原則:消費者第一、高效率、低價。

2023年雙11開啓前,淘寶爲商家準備了10餘個AI工具,包括模特圖智能生成、官方客服機器人、萬相臺無界版等。萬相臺無界版主要幫商家分析數據,識別目標用戶,智能生成廣告內容等。

這些AI工具實質是爲商家賦能,解決其在產能上的不足。值得注意的是,這裡的產能不是指商品的生成能力,而是向消費者展示商品的能力。

例如,一款商品需要有商品名、商品設計、模特圖或商品圖、商品詳情頁文案,但有很多商家缺乏批量生產它們的能力,招聘相關工作人員或外包出去都是一筆不小的成本。對於衆多中小商家而言,更是沉重的負擔。

去年AI爆火以來,已有不少商家受益於各類AI工具。藉助AI零成本搭建和上線淘寶店鋪,也不再是天方夜譚。從設計、生產再到銷售推廣,AI已能跑通整個電商交易鏈路。

電商運營模式接近天花板,流量效率難以有質的提升,而AI本質是技術升級帶來的效率革命。正如全託管模式火爆跨境電商,AI是另一種意義上的全託管管家。

AI技術降低了內容生產門檻,包括圖文、短視頻、直播等,也是在降低商家的開店門檻,釋放出更大的生產勢能。

同時,阿里已重新梳理了AI“戰隊”。淘天集團和國際數字商業集團皆建立了完整的AI團隊,淘天集團把原本負責AI業務的20多個團隊收攏爲4個團隊,訓練出自己的大模型產品“星辰”,對內主要應用於搜索、廣告、推薦和逛逛的內容化。1688等相對獨立的子業務,也正在招募自己的AI團隊。

如同多年前的移動端浪潮,AI之於電商已是行業趨勢。商家對平臺而言是供應鏈的爭奪,電商平臺紛紛用大模型留住商家,國內外電商平臺都在加快佈局。

2023年7月,京東推出自研產業大模型“言犀大模型”,並上線了京點點·AIGC內容生成平臺,商家直接用京東商家賬號登錄即可使用,幫助商家生產商品場景圖和營銷文案,攝影小白1分鐘也能製作精美商品圖,無需付費。

亞馬遜推出多個生成式AI的新功能,而Shopify早在去年3月就上線了ChatGPT應用工具。

正在衝刺IPO的跨境電商SHEIN,則是展示了另一種AI電商模板。

“小單快反”是SHEIN崛起的秘訣,背後是對AI爐火純青的運用。SHEIN一天上新5000-6000個 SKU,而快消知名巨頭ZARA一年也只上新2萬 SKU。這也意味着,SHEIN每天至少要上傳5000張模特圖或商品圖。

面對如此大的工作量,SHEIN離不開AI的輔助,用AI分析流行趨勢數據,用AI生成模特圖和商品圖。

SHEIN頻繁使用AI也不是什麼秘密,有消費者認出了商品圖的AI痕跡,也有設計師指控SEEIN利用AI侵權。

從目前來看,AI電商的面紗還沒被揭開,但商家顯然開始被改造。就像一名電商從業者表示,對行業的影響大不大不清楚,對自己的影響卻是實實在在的。

03|革新流量機制?

相比B端的熱鬧,C端略顯清冷。

目前,只有淘寶推出面對C端的AI工具——AI智能助手“淘寶問問”。但在首頁頻道上,淘寶問問未出現,用戶唯有在搜索欄輸入名稱才能找到,入口較隱秘。

淘寶問問定位爲智能導購,接入阿里通義大模型底座,類似於內嵌在淘寶裡的“ChatGPT”,幫助消費者提供輔助和建議。菜譜、出遊攻略、商品挑選等多元問題,淘寶問問都能提供答案。

只是,回答是否令人滿意,因人而異。比如詢問“哪款空氣炸鍋最便宜”,給出的結果與搜索結果並不一致。尤其對於那些價格敏感型用戶來說,淘寶問問不算是一位優秀的助手。

AI強大的自然語言處理能力確實比原有的搜索功能智能得多,優化了決策過程,符合電商行業提升人貨匹配效率的訴求。

實際上,AI已陪伴電商走過多年,用戶感知弱,不代表用戶沒有從中受益。許多便捷功能背後是AI在支撐,比如淘寶拍照功能,用戶逛街或上網看到喜歡的商品,拍個照、保存圖片或直接使用淘寶拍照功能,立馬可以查到相關商品信息。

無論是貨架電商的“人找貨”,還是直播電商的“貨找人”,整個行業都在致力於消除信息不對稱,讓需求被精準滿足,提升用戶體驗。

所謂用戶體驗,是讓用戶認爲AI真心爲自己着想,設身處地幫自己選到性價比最好、最適合的商品,達成省錢、省心、省時間的結果。

不過,當AI負責幫用戶挑選商品,用戶的購買很大程度取決於AI的推薦時,現有的電商流量機制是否也會隨之改變?

在電商發展中,流量和轉化率很大程度上代表着商家收入。淘天系的流量最初源於搜索排名,商家可通過關鍵詞競價來提高搜索排名,吸引流量。後來,淘天系引入個性化推薦算法,打造“千人千面”,根據用戶的購物歷史、瀏覽記錄等數據向用戶推薦相關商品。

相比之下,拼多多模式似乎更高效,直接把最低價擺在用戶面前,用戶無須多問。

拼多多的流量機制更簡單粗暴,默認運轉規則是商品的價格越低,能獲得的流量曝光越多。在這套機制下,拼多多通過流量傾斜,掌握議價權,一方面爲用戶提供大量低價商品,另一方面給商家帶去巨大的訂單量。

這就決定了阿里無法像拼多多那樣旗幟鮮明地表明自身立場,“拼多多站位消費者”。

和阿里不同,拼多多發展大模型團隊並沒有指明優先服務於商家,而旨在加強AI與電商的深度融合,探索大模型在拼多多客服、對話等場景下的應用。從這方面來看,拼多多注重利用AI提升用戶體驗。

平臺要賺錢,AI不可能完全客觀。大模型+產業轟轟烈烈進行了一年多的探索,依然以B端落地爲主,C端商業化的前景未明。

在AI電商時代,消費端的AI功能主要爲搜索問答。誰家的商品最有可能出現在用戶的對話框?商家如何增加商品曝光率?這些答案有待揭曉。

因此,儘管強如阿里,至少目前AI的用戶體驗依然尚屬初級,距離用戶的期待較遙遠,吳泳銘要做的工作還很多。

未來AI電商的終局究竟是什麼模樣?業內人士普遍認爲,應該是一個私人超級助理類機器人,爲人們實現所有需求。

而當AI徹底改造電商,用戶普遍察覺到變化時,或許AI電商時代纔算真正來臨。

馬雲決心將阿里做到102年,做一家橫跨3個世紀的企業,必然抓住技術變革的契機。

阿里順利從傳統電商進化到移動電商,也曾在直播電商時代傲視羣雄。

阿里電商之戰輸不起,“技術男”吳泳銘走起。

說明:數據源於公開披露,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投資有風險,入市需謹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