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PO如何從好的“跟隨者”,嬗變爲優秀的創新者?

文:互聯網江湖 作者:劉致呈

最近,投資大佬段永平回國了。

在母校浙江大學,段永平與師生的交流活動中有人問,“拼多多和步步高、OPPO、vivo都把本分當作企業文化。但在企業經營上有很大的不同,該如何理解這種差異?”

段永平坦言,對拼多多瞭解不多,但對黃崢的爲人和商業理念極爲讚賞。“我覺得他和我一樣,是一個看本質的人。”段永平說。

黃崢之外,段永平還有廣爲人知的兩個“徒弟”,一個是vivo的創始人沈煒。

另一個是OPPO創始人陳明永。

以“本分”爲原點,今天的拼多多、vivo、OPPO走出三條不同的道路。

“本分”的價值內核驅動下,拼多多已然成長爲比肩阿里的巨頭;vivo長期佔據中國智能手機市場份額第一,“本分”文化結出的碩果,是直面蘋果、三星的底氣。

最讓人看不懂的反倒是OPPO。

從行業裡“學霸”到“差生”的轉變需要多久?

OPPO的答案是隻要一年。

據IDC的數據2023年上半年,OPPO以18.6%的市場份額位列市場第一。2024年Q3市場份額裡,OPPO跌出市場前五,淪爲“others”。

OPPO“沉淪”的速度,似乎有點快。

如今手機市場競爭激烈,第一與第五份額差距不超過5%,換言之,即便是淪爲“others”OPPO可能依然有10%以上的市佔率。

話說回來,今天的手機行業,都是在血海里廝殺的頭部玩家,高手過招,有時候勝負往往就在毫釐之間。

OPPO“求穩”的代價

脫胎於步步高、師從段永平,OPPO的“本分”也是刻在骨子裡的。

用陳明永的話說,他當年跟着段永平做小霸王的時候,就已經有了“本分”的意識。

在一次OPPO舉辦的未來科技大會上,陳明永說:經商不靠“兇”“狠”“詐”“猛”,而是用另一種方式——善的方式,一樣可以實現美好的結果。

淪爲市場中的“others”顯然並非陳明永口中那個“美好的結果”。

OPPO的“沉淪”其實是有跡可循的。

2022年Q2,國內400美元以上的高端手機市場中,OPPO的市場份額從2021年的13%下降到8%。高端市場的Find系列銷量不達預期。OPPOFind X2首發售價6999元,發售不久價格跳水,從未公佈過的Find X2的銷量也成了一個謎。

手機行業裡,OPPO的確是一個好的“跟隨者”,但未必是一個優秀的創新者。

一直以來,OPPO的產品策略都太穩健了。

OPPO的增長邏輯其實很簡單,以中規中矩的產品蹚出一條穩健增長的道路,然後安於已經被同行驗證的增長之道。

在創新的道路上,OPPO不是沒有嘗試,比如自研閃充技術,比如曾經佈局芯片研發,加大技術投入。但這些嘗試的結果,似乎並沒有給OPPO帶來高端化的質變。

一個例證是,重啓Find系列的一手“好牌”,OPPO沒能打出應有效果。

今年10月份,OPPO發佈了Find X8系列兩款機型Find X8、Find X8 Pro,發佈會上,除了新加入的部分AI能力,主要的賣點還聚焦厚度、重量、芯片、屏幕等傳統硬件上。

Find系列產品雖然延續了OPPO手機的所有優點:比如OPPO Find X8 官方標配16GB+512GB 的內存組合,搭載天璣9400平臺,5000萬像素的攝像頭、80W的超級閃充……但在各家安卓旗艦都在堆硬件的現在,這些參數並不能被充分的“標籤化”。

從品牌心智的角度看,不能被“標籤化”的旗艦,不是一款好旗艦。

蘋果的每一代旗艦都能被標籤化,比如蘋果15Pro MAX是首次引入鈦合金的旗艦手機,蘋果16Pro MAX是首款搭載AI能力的旗艦……

三星的旗艦也能被標籤化,比如S23U的長焦能力,S24U的直屏以及那根沒什麼用但很有標誌性S Pen……

馬後炮的角度看,OPPO把Find系列定位高端化並沒有錯,但遺憾的是,空有“高端”的定位,卻沒能重拾過去“Find系列”成功的內核:

創新、進取,以及對優秀設計的執着。

過去,OPPO的產品標籤是自拍影像,是閃充。但如今市場格局的變化似乎表明,這兩點不足以支撐OPPO繼續向上。

先來說影像。

影像能力是不是安卓旗艦的“護城河”?是,也不是。

在旗艦產品上,影像能力始終是護城河,比如三星的光學變焦,再比如蘋果獨一檔的攝像能力。

過去OPPO的影像成功的秘訣之一,是“堆底”。攝影圈有這麼一句話:“底大一級壓死人”。

問題是,各家影像旗艦都成了“奧利奧”,影像技術的提升空間越來越小,特別是對於旗艦機來說,大家的技術能力沒有本質上的差異,所以大家都在挖掘“風格化”的創新。

這也是爲啥這兩年,影像算法創新逐漸超過硬件創新,過去只依靠核心供應商來提升產品參數的策略失效了。

過度的追求硬件影像能力的另一個副作用是,工業設計ID的趨同,當安卓旗艦手機都成了“奧利奧”,反而沒有了品牌的差異化。

沒有足夠差異化的影像旗艦,很難成爲真正意義上的護城河。

客觀地講,Find系列的影響能力的確很強,也稱得上是旗艦,但缺乏過去FInd引以爲傲的差異化,可能是一大“敗筆”。

再來說充電技術。

閃充技術上,“充電五分鐘,通話兩小時” 成了用戶關於OPPO品牌記憶中爲數不多的閃光點,但現在,氮化鎵技術成了“標配”,在電池能量密度以及材料的物理極限限制下,快充的天花板已經到了。

況且,隔壁友商有雙引擎閃充技術也有120W閃充,安卓陣營裡,閃充技術也正在成爲“標配”。

歸根到底,高端化,靠的不是堆硬件,做參數,而是以產品爲介質,給用戶足夠的理念感知。從這個意義上,如今OPPO手機上的創新,甚至不如當年老羅的錘子T1。

這可能與團隊規模的變化有關。

過去在OPPO內部,精益小團隊敏捷執行給OPPO帶來了獨特的競爭力,但這兩年隨着團隊規模的迅速擴大,組織結構的更新變得越來越迫切。未來,現有的組織架構還能不能與之相適應?是個值得思考的問題。

撕掉“廠妹標籤”,如何站穩AI定位?‍

影像技術也好快充技術也罷,手機行業的高端化之戰,不僅是產品戰、創新戰,歸根到底是個“認知戰”。

“廠妹機”是很長一段時間以來OPPO品牌標籤,爲了撕掉這個標籤,OPPO推出了子品牌Reno,後來又有了一加。

但問題是,如今,Reno系列產品定位變得越來越模糊,一加與OPPO合併之後,Find系列、Reno系列,再加上一加,使得OPPO自身的品牌戰線變得更多了。

2021年,OPPO與一加合併,一加成爲OPPO的子品牌。

在外界看來,OPPO與一加合併,更像是戰略“退卻”之後的收縮。

一方面,一加這個品牌在國內市場的存在感越來越低,反倒是海外市場支撐起了相當一部分銷量。

另一方面,營銷策略和渠道策略的增長邏輯失效,OPPO也需要重新梳理品牌陣線,把更多的資源向Find系列傾斜。

顯然,OPPO一直都希望通過品牌營銷投入等方式來撕掉C端固有的認知標籤。

但有時候“撕品牌標籤”就像是在念“緊箍咒”,越是用力貼得越緊。

OPPO在營銷投入上的花費並不少,雖然沒有公開的數據,但品牌明星代言、社交媒體營銷和體育賽事營銷動作一直不斷。

營銷之外,產品上越來越“果味兒”十足,定價上,高端旗艦精準定價與蘋果Pro錯位競爭,標準系列與蘋果數字系列拉開一個身位,主打一個“平替”。問題在於,產品上越是靠近“蘋果平替邏輯”,“廠妹標籤”可能就難以撕掉。

道理其實很簡單,找明星代言也好,體育賽事營銷也好,都掩蓋不了OPPO的一個“短板”:品牌的技術基因不夠濃厚。

實際上,OPPO也嘗試過另外一條技術路線下的高端化之路:研發芯片。

有那麼一段時間,OPPO其實是和華爲最像的中國手機品牌,兩者研發芯片,公司最大受益者都是員工。天眼查APP顯示,歐加的疑似實際控制人是工會委員會。

後來的結果大家都知道,芯片項目無疾而終。2023年,經歷4年的探索,OPPO不得不宣佈關停ZEKU公司,並解散研發團隊。有媒體報道OPPO的XR業務相關人員將轉向AI方面,探索AI Device或機器人等方向,只保留了少數人員。

芯片之路上的折戟,對OPPO的影響不只在於士氣,還在於丟了銳意開拓進取的勇氣。

老實說,芯片這個賽道太難,華爲也是投入了很多年,才啃得下來,彼時放棄也是爲了及時止損,無可厚非。

如果說,芯片業務的失敗是“試錯”,那麼過去幾年OPPO在IoT業務上的失利,則是在爲戰略決策的失敗“買單”,

2021年,OPPO將「新興移動終端事業部」改爲「IoT事業羣」,同時將組織架構一分爲三,此後開始探索IoT業務。

2023年,OPPO集團助理副總裁,IoT事業羣負責人李開新因個人原因離職,外界猜測,或許與OPPO IoT業務進展不佳有關。

在IoT業務投入大量的資源之後,OPPO不得不面臨一個現實是,OPPO沒有能力和足夠的資源支撐起像小米那樣龐大、完善的IoT生態鏈。當初陳明永希望看到的那個OPPO生態,並沒有實現。

現在,問題來看,造不了芯片、玩不轉生態,如今OPPO一夜之間就能玩得轉AI嗎?

2023年11月,OPPO正式推出自主訓練的大模型,OPPO開始押注AI戰略。如今,OPPO手機業務主打AI概念,在OPPO Reno13 系列上搭載了系統級AI。

如今的OPPO拼命地想要站穩“AI手機”這個標籤,但市場都明白,真正意義上帶領安卓陣營邁入AI時代的不是OPPO,而是三星。

實際上,手機廠商想要做好AI並不容易,最大的問題不是技術問題,而是數據的問題。

目前來看,手機廠商都發布了自己的意圖框架方案,鼓勵開發者、用戶與第三方APP數據接入,以支持AI手機的迭代,但很多APP廠商表示,會保障個人隱私數據,手機廠商想要說服APP方開放API,可行性可能並不高。

未來,手機廠商要如何獲取數據來訓練自己的大模型?這個問題,值得深思。

從投入的角度來看,手機廠商做大模型,難度不亞於做芯片,以蘋果爲例,在芯片領域蘋果已經取得了不少成果,而大模型領域,還是選擇與Open AI合作。

由此,擺在陳明永面前的一個問題是,在AI技術上,今天的OPPO能超越蘋果嗎?

陳明永曾經說過,他從來不關心下一個風口是什麼,只在意用戶需求是否被滿足。

事實上,從IoT到芯片,從手機AI影像到如今的大模型,OPPO一直都在追逐風口的路上,只是每個風口都只差一點就能夠追上。

在追風口的路上,努力未必就一定是件好事,畢竟一旦方向錯了,越努力就輸的可能就越多。

最後,也真誠希望OPPO,始終走在正確的方向上。

本文源自:互聯網江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