琶洲-員村地區城市設計深化及控制性詳細規劃

國家中心城市高度規劃建設未來廣州中心城區現代服務業和國際大都市最核心區域

琶洲—員村地區城市設計深化及控制性詳細規劃方案已經於近期編制完成。這兩個地區是廣州建設國家中心城市的重要空間載體,是城市核心職能聚集最爲重要的地區,規劃建設好琶洲—員村地區是爲對於打造國家中心城市,實現城市發展戰略目標,提升城市功能具有重要意義。

一、規劃背景和意義

按照市政府2008年工作報告提出重點打造五大功能區的要求,市規劃部門立即啓動了規劃編制工作。首先邀請了國內外著名規劃設計單位前來參加城市設計方案競賽,爲廣州的重點地區未來發展前景出謀劃策,並在城市設計方案競賽中確定了深化方案。在深化方案的基礎上,我們重點分析廣州作爲國家中心城市的各項核心職能以及區位特徵,綜合考慮珠江兩岸的生態功能與濱水景觀營造,對用地功能佈局、綜合交通組織和經濟可行性分析等進行了重點研究。經過多輪專家諮詢和修改論證,最終編制完成了控制性詳細規劃方案。

國務院《珠江三角洲地區改革發展規劃綱要(2008—2020年)》對廣州提出建設“國家中心城市”新的發展戰略,需要進一步提升本規劃區國際化、現代化服務功能。2009年月,國務院頒佈實施《珠江三角洲地區改革發展規劃綱要》,對廣州城市發展提出“將廣州打造成爲國家中心城市、綜合性門戶城市和區域文化教育中心,增強高端要素集聚、科技創新、文化引領和綜合服務功能。進一步優化功能分區和產業佈局,建成珠江三角洲地區一小時城市圈的核心”的新要求。廣州作爲國家重要的中心城市和珠三角地區核心城市,必須在國家和區域發展戰略下承擔更多責任,帶動周邊地區協調發展,並代表國家參與全球競爭。結合《綱要》把廣州建設成爲“國家中心城市”的新要求,結合琶洲—員村兩個地區的地理位置及發展條件,規劃上將着力完善廣州的國際化、現代化服務功能。

按照市委、市政府要求,市規劃局、市土地開發中心和市規劃編研中心聯合組織開展五大功能區的城市設計競賽和深化工作,邀請國內外高水平規劃師爲廣州發展獻計獻策。

二、規劃編制過程介紹

2008年3月,市規劃局組織開展了“廣州市琶洲-員村地區城市設計競賽”活動,經過技術審查、專家評審,選出兩家優勝方案。此後,在市規劃局編研中心的組織下,由競賽優勝方案設計單位(包括上海市浦東新區規劃設計研究院、廣州市城市規劃設計所和廣州市交通規劃研究所)組成聯合深化工作小組,正式開展城市設計的深化工作。2009年6月1日,城市設計深化成果經過多次論證、完善後,提交市政府常務會審查,併成爲本次控制性詳細規劃的編制依據。隨後,市規劃局根據城市設計深化成果組織編制控制性詳細規劃,並於2010年3月19日通過廣州市規劃委員會審議。該規劃以“總體發展戰略-地區發展策略-城市設計方案-行動計劃”爲技術路線。深入開展現狀調查、綜合分析建設實施條件、CBD量化研究、現代服務業發展研究、會展交通、城市空間形態研究、開發強度與建築高度研究、歷史文化保護等一系列專題研究以及國內外案例比較分析。明確該地區的發展定位和所承擔的戰略目標分解下的城市職能,從功能構成、產業體系發展、人口疏解、綜合交通組織、社區發展住房建設、公共中心體系和公共服務設施完善、舊城改造、文化風貌營造、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提出地區發展策略和城市設計空間形態總體控制目標,並以此指導城市設計方案編制;同時結合地區現狀建設條件和土地出讓計劃,提出分區建設與行動計劃。

三、規劃的設計範圍(分三個層次)

(一)整體研究範圍:東至琶洲島東端,西至廣州大道,南至黃埔涌,北至黃埔大道。包括珠江新城、琶洲島以及員村南部地區,總面積約23.6平方公里(不含珠江水域面積);

(二)詳細規劃範圍:包括琶洲島A、B2、C區和員村D、E、F區,總面積約13.5平方公里(不含珠江水域面積);

(三)核心區範圍:包括琶洲島A區、B2區及員村D1區新開發用地集中區域。

四、本次規劃主要特點和亮點——“強化核心地位、打造集聚功能區”

市委、市政府確定把建設集聚高端職能的“五大功能區”作爲新時期重點發展戰略之一,需要進一步明確和完善本規劃區的功能定位。爲落實《綱要》把廣州建設成爲“國家中心城市”新的發展戰略,市委、市政府確定了廣州新時期“加強中心城區職能的優化、集聚與提升,從區域、市域向中心城區的重點功能區集聚高端服務職能,建設服務中心金融中心、決策管理中心、消費中心和文化創新中心”的重點發展戰略,並決定在中心城區,重點規劃建設珠江新城-員村地區(中央商務區)、琶洲地區(國際會展商務區)、白雲新城地區(宜居文化新城)、白鵝潭地區(國際商業中心)、中軸線南段地區(嶺南特色的行政中心)等集聚高端職能的五大功能區。

建設國家中心城市和宜居城市是廣州新一輪城市發展戰略的核心內容,而高標準規劃建設五大功能區,實現城市核心功能的進一步集聚和一般性功能有機疏解,是對城市發展戰略的深化落實和具體實踐。通過率先建設五大功能區,進一步集聚高端服務職能,強化城市核心功能,優化功能佈局,調整產業結構,提高空間品質,改善生態環境,盤活中心城區土地,全面提升城市綜合承載力和競爭力,並將五大功能區打造成爲廣州“首善之區,宜居城市”的示範區。

本次規劃以國家中心城市的高度重點打造城市核心地區,以城市與自然共生爲基本思路,重視人與自然資源、濱水景觀與功能的有機融合,以“宜居”和“創業”爲目標、以“強化核心地位、創建城市名片構築水岸生活”爲規劃理念。打造規劃區的自然、人文格局、功能與形象高度統一的“電視塔、會展中心、珠江東門戶”三大新標誌性景觀區。本次規劃體現了“四個”方面的特點:

(一)集聚高端服務要素,形成三大核心功能

《廣州城市總體發展戰略規劃綱要》明確提出在廣州主城區內打造“城市中心—副中心”的多中心結構,強化區域帶動、輻射與綜合服務職能。廣州通過五大功能區的區域服務能力建設,在中心城區爲高端服務職能提供了100多平方公里的增長空間和展現舞臺,實現廣州“多中心、主次分明、各具特色、組團式城市空間結構”的發展目標,強化廣州產業服務腹地的拓展和區域中心地位。琶洲—員村地區位於廣州城市“東進”和“南拓”軸的起點,也是“中調”戰略的核心地區,是多中心結構中的城市級中心,將承擔廣州市高端服務職能。

本次規劃在競賽成果的評估總結的基礎上,充分吸收六個參賽方案的可取之處,結合區域自然地理條件、社會經濟發展條件和建設開發條件的調查和評估,提出現狀存在的問題。規劃通過對產業與CBD研究、整體空間形象研究和綜合交通研究,將琶洲—員村地區規劃功能定位爲:會展、金融、商貿三大引擎合力推動的國際城市中央商務核心區,實力活力魅力三位一體的複合型新城市濱水中心區

通過集聚高端服務要素,琶洲-員村地區形成了會展商貿、金融服務和文化創意三大核心功能。

國際會展商貿中心——按照國家中心城市職能,琶洲地區具體承擔國際商貿會展中心這項職能,是國家對外商貿交流的重要平臺,國際重要展會的主要舉辦地之一,其功能定位爲國際會展商務區,重點發展會展、商貿等核心功能,配套功能爲會展配套、研發辦公、酒店、餐飲、休閒、文化旅遊、居住。規劃區分爲總部商貿區、國際會展區、會展配套區、文化休閒及研發辦公區等四個功能片區。目前以國際會展中心爲核心的B1區已建成和運營,規劃着重會展商貿和配套,在會展中心東西兩翼規劃和儲備用地約90萬平方米,建成後將提供約450萬平方米的商貿辦公和酒店商業設施。

區域金融中心——員村與珠江新城地區共同承擔起廣州建設區域金融中心的責任。區域金融中心具體包括珠江新城中央商務區、商務配套區、員村金融服務區、員村創意產業區和濱水休閒區五個功能片區。其中珠江新城規劃作爲城市中央商務區,功能定位爲廣州國際金融商務核心區,主要承擔金融保險、信息服務、商務辦公等功能,是廣州未來都市形象的代表性地區。員村定位爲國際金融區,並作爲城市中央商務區的拓展區,以現代服務業、金融服務業爲主體,是中央商務區的重要組成部分,廣州建設現代化服務業城市的核心載體之一,國內著名服務業機構的企業總部的主要集聚區,主要承擔商務金融、文化創意、時尚休閒等現代服務業功能。珠江新城經過10年多的規劃和建設,爲國際金融商務提供辦公和商業建築面積約700萬平方米和近30萬個就業崗位。爲適應未來發展需要,在員村規劃儲備辦公商業用地74萬平方米,提供辦公和商業建築面積約360萬平方米。

文化創意中心——琶洲-員村地區將繼承與弘揚傳統的嶺南文化,塑造具有時代特點鮮明、國際化特色的現代文化,以開放包容的城市性格鼓勵多樣的創意文化的發展,重視地區傳統特色,保護歷史文脈,突出城市傳統空間與現代空間相互呼應,同時營造現代特色風貌區,打造功能突出、特色鮮明的中心功能區和城市門戶形象地區。引領中心城市文化軟實力的提升,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增強廣州的區域競爭力,形成具有嶺南特色的文化創意中心。

琶洲-員村地區規劃充分保護和利用歷史文化資源和優秀工業遺產,突出現代國際會展文化,傳承和發揚廣州歷史悠久的對外貿易文化,將黃埔古港、村進行整體保護與有機更新,恢復港村一體的歷史風貌,提升文化活力。同時將工業文化遺產融入城市發展,催化地區活力。規劃區內的工業建築充分反映工業時代獨特魅力。在延續傳統的工業文明的同時注入文化、創意產業、商業、旅遊等功能。如打造"廣州北岸文化碼頭",引入文化創意產業,加快珠江新城-員村地區建設,未來也使得珠江新城-員村地區成爲最有文化特色的城市CBD地區。

(二)優化空間佈局,創建城市名片、構築水岸生活

創建城市名片:珠江是廣州展現城市形象的窗口,同時也是兩岸功能發展的紐帶,規劃優化珠江兩岸城市景觀,構建一江兩岸濱水地區新形象。珠江新城中央商務區的東西塔、省博物館、歌劇院等與南岸的新電視塔共同組成新城市中軸線的核心,同時也是珠江濱水地區空間形象的最高潮。琶洲國際會展中心是廣州最有國際化氣息的地標,規劃在其珠江對岸的員村地區打造未來的金融服務區,兩者隔江呼應,形成未來另外一條重要的城市空間軸線。在珠江紐帶和兩道軸線骨架的統領下,規劃組織了總部商貿、會展配套、創意研發、休閒旅遊等10個功能組團,打造擁珠江發展、井然有序的整體功能結構。

構築水岸生活:規劃以生態優先、濱水特色爲原則,營造宜居城市環境,爲市民提供高效、便捷、休閒的人文環境和公共空間。廣州母親河珠江自西向東穿越琶洲和員村地區,與珠江連通的河涌多達13條,南部是中心城區的“綠肺”萬畝果園,北部是廣闊的天河公園,自然條件優越。規劃利用河網縱橫、地形多樣的自然資源,使綠脈延伸貫通、藍脈連成網絡,以“生態城市”建設爲出發點,建構水綠縱橫的生態示範區。規劃依託珠江和河涌水系,建設八大城市公園,包括磨碟沙公園、體育公園、琶洲塔公園、琶洲眼環島公園、沙仔島濱水公園、員村中心區公園、棠下涌公園、漁人碼頭公園,規劃綠地覆蓋率達45.1%,人均公共綠地達12.7平方米,居民步行500米可享受公園綠地。

建立配套完善的生活性公共服務設施。規劃在“中調”發展戰略基礎上,堅持整體協調,實現規劃區與周邊地區和諧發展。注重公共空間人性化塑造。通過人性化空間設計,營造尺度合宜的步行系網絡、地標節點、濱水界面、街區環境,營造高品質、多樣化、高度共享的公共空間。規劃重點對現狀城市建設情況、生態環境、歷史保護、城中村和舊廠保護與利用等問題進行研究,並制定人口、產業、歷史文化等發展目標,探索建設宜居城市的發展模式,優化城市空間佈局、構建特色居住社區、營造藍綠相融的生態環境、保護嶺南文化風貌。一是配套完善的生活性公共服務設施。規劃區總用地區1356公頃,開發強度遵循總量控制、綜合平衡的原則,整體毛容積率控制在1.4左右。規劃區控制居住人口約16.4萬人。就業人口38.4萬人。按照“地區、居住區、鄰里”三級體系,佈局生活性服務設施。其中居住區級公共服務設施包括:中學7所,九年一貫制學校2所、綜合醫院4所、文化活動中心5個、青少年活動中心1個、運動場1個、福利院2個、老年人服務中心2個、老年人服務點27個、街道辦事處3個。鄰里級公共服務設施包括小學12所、幼兒園22個、社會衛生服務中心3個、衛生站15個、文化室16個、居民健身場所37處、託兒所10處、社會居委會29個。

(三)保護和利用好文化資源,塑造兼具現代國際風範與歷史文化名城風貌的城市核心地區形象。

廣州作爲國家中心城市、第一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不應該僅僅是經濟中心,同時也應該是文化中心。琶洲——員村地區作爲城市核心地區,集聚了城市發展的高端發展要素和高端服務職能,也將成爲展現廣州作爲國家中心城市的文化引領、文化創新實力的地區。

一是保護與開發並重,以文化的提升來增強地區的“實力、活力、魅力”。本地區擁有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琶洲塔、古黃埔港遺蹟和古黃埔村內部分建築等文物見證了廣州作爲我國海上絲綢之路發祥地的歷史,經歷了廣州"一口通商"的輝煌;珠江啤酒廠、員村熱電廠、鷹金錢罐頭廠、澳聯玻璃廠、南方面粉廠等廠區內有多處具有工業時代獨特魅力、歷史文化保護價值的近代工業建築(遺址)。規劃不僅按照相關文物保護法規的要求切實保護好這些歷史文化遺蹟,分層次、分級別地落實保護範圍和保護要求,而且還側重通過將古黃埔港、古黃埔村的整體歷史風貌保護和歷史文化旅遊開發,文化旅遊線路的串連,以及結合工業建築遺產的保護和再利用發展文化創意、休閒娛樂旅遊功能等措施,使這些歷史文化資源融入城市發展,既“保下來”,又“亮出來、用起來、串起來”,以文化的提升來增強本地區的“實力、活力、魅力”。如打造"廣州北岸文化碼頭",引入文化創意產業,加快珠江新城-員村地區建設,未來也使得珠江新城-員村地區成爲最有文化特色的城市CBD地區。

二是利用文化資源塑造本地區的特色,塑造兼具現代國際風範與歷史文化名城風貌的城市核心地區形象。規劃不僅着重以國際先進城市爲標杆,通過打造琶洲島“國際會展島”、員村金融區等展現廣州作爲國家中心城市的現代國際風範,同時,結合本地區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的保護和利用,傳承廣州的歷史對外貿易文化、嶺南文化等文化特色,凸顯融山、水、城、田、海爲一體的山水城市特色,展現廣州的國家歷史文化名城風貌,打造特色鮮明、層次分明的中心功能區形象。

(四)完善區域交通銜接體系和公共交通體系,構築珠三角1小時服務圈。

規劃將珠江新城-員村、琶洲地區納入整體交通時空圈,構築珠三角1小時服務圈。重點優化對外交通銜接,強化內部道路系統,完善軌道交通線網分佈,增加多種交通出行方式,建構步行系統網絡,支撐未來的集約發展需求。

優化區域交通:通過優化對外交通銜接,實現與韶關、深圳、東莞、佛山、珠海等珠三角地區其他城市便捷聯繫,目標建立1小時服務圈。

強化會展交通:根據會展期間的客運和貨運交通特點,建立以地鐵站爲中心的循環巴士客運體系,和貨車停車場爲起終點的貨運交通組織方案。規劃新建海洲路、琶洲塔路等外圍區的主、次幹道,增加跨越新港東路的南北向高架橋,形成外圍交通循環體系。同時,在會展期間設立交通管制區,更好地應對大量瞬時交通需求。

完善公共交通和步行體系:規劃新增5條軌道交通線路,分別新增13號線、8號線東延線、環線11號線、19號線、20號線5條軌道交通線路和穗莞深城際線等,提供與城市中心區和周邊城市的直接聯繫。加強各種交通方式的銜接轉換,增設6條地鐵循環接駁巴士線路,減少市民換乘地鐵的步行距離,提高沿江地區的公交可達性。與此同時,在人流密集區建立人車分流步行體系,並結合區域綠道建設,爲市民提供安全、舒適的步行環境。

廣州市規劃局

201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