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中學生對基礎學科的濃厚興趣
【對話】
近年來,伴隨着新高考中的“田忌賽馬”現象,出現很多中學生爲求高分繞過物理等基礎學科學習的現象。然而,這不僅不利於個人發展,更不利於國家科技人才的培養和科技創新的發展。教育中有一個有趣的現象,如果學生對某一個學科或專業特別感興趣,就會不計成本、不在乎得失地投入時間和精力,這也就是所謂的興趣的教育價值。“田忌賽馬”現象發生的同時我們也要思考,在我們的基礎教育階段學生是不是存在着對基礎學科興趣不濃的問題,如何讓中學生對這些學科的興趣濃厚起來。對此,記者與上海交通大學物理與天文學院教師馮士猛博士進行了一對一的交流。
記者:現在中學生高考後很少選擇基礎學科專業,去年各大學推出“強基計劃”,儘管給出許多優惠政策,但招生效果並不理想。你認爲現在學生不大喜歡基礎學科的原因是什麼?
馮仕猛:這個問題很複雜,有許多原因。僅從教學看,以我多年在一線的從教經驗以及近些年和許多專家學者到全國各高中的調研情況來看,其中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是現在的初高中物理教學,是一套完整的以考試大綱爲核心的應試型教學方法,導致現有初高中學生的學習範圍偏窄偏淺。現在的中學理科教學,常把學習內容壓縮到圍繞幾個簡單概念進行題海訓練。筆者曾經參加一所中學的教研聽課。初中老師上課認真負責,用45分鐘時間滔滔不絕講了如何使用天平和讀數。這個問題,任何一個孩子跟媽媽上菜市場大概5分鐘就能完全搞明白。中學不是不可以講這樣的問題,但是中學裡有太多這樣的問題佔據了學生成長過程應該學到的帶點思考和想象力的知識。事後與老師溝通,他們說是大綱要求而且他們都這樣講,學生中考成績還不錯。高中45分鐘課堂,就講了一個動量概念,稍深一點內容均不涉及,然後圍繞這個概念展開習題講解。因爲內容窄、內容淺,學生根本領悟不到物理內在的魅力,學生當然不會對基礎學科感興趣,這就導致選擇基礎學科的學生越來越少。
坦率地說,初中、高中的物理,學的就是做習題的技巧,而不是真正的學物理。有些地方採取的極端習題訓練方式,把中學生對物理的興趣消磨得乾乾淨淨,我認爲這也是現在學生高中畢業後普遍不喜歡基礎學科的原因。筆者在從教的高校調查大一的理工科學生,通過無記名投票調查他們對高中物理教學的看法:95%以上的學生認爲中學教學內容太窄、太淺,學不到什麼東西;而且他們也非常反感中學中的題海戰術。其中一個學生寫道:高一高二我還尚存一點對物理的興趣,但高三的題海訓練完全消磨了我對基礎學科的興趣,使我對科學的興趣蕩然無存。
記者:之前我國學者做的中學理科教材比較研究顯示,我國中學物理在參與比較的10國當中並不算難,在知識點上也不算多,這和您說的大綱內容窄和淺相符。所學內容窄和淺,會帶來什麼問題?
馮仕猛:首先導致中學教學普遍存在題海訓練。內容窄和淺讓考試走入水平化、簡單化、模式化,考試內容對學生的區分度不大,在考試中如何不丟分成爲重點,爲了確保學生考試分數,物理學習變成了對各個知識點對應的習題進行長時間高強度的題海訓練。課堂上,老師圍繞一個知識考點衍生出十幾種甚至幾十種題型,告訴學生遇到什麼問題套用什麼考點的公式,爭取做到每個考點的所有題型都見過、做過。學生則是不斷刷題,以求考試時條件反射似的用講過的例題對號入座,快速照葫蘆畫瓢寫出答案。題海訓練,導致的是習而不察,雖然做了那麼多的題目,卻很難增加智慧,對以後的學習和工作幫助不大。然而,因爲能幫助提高考試成績,學生甘願不斷刷題,這也是應試教育難以根除的重要因素之一,導致基層無法有效落實教育部多年來一直強調給學生減負的呼籲。
內容窄和淺還導致相當多的學生思維固化。把學生的視野、思維甚至行爲限制在非常狹小的範圍之中,使他們離課堂外那個精彩的世界越來越遠,從而失去了對未知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學物理是爲了考物理,使學習變成刷題,至於背後的原理、空間模型、科學道理則很少涉及,科學的思維沒有得到很好的訓練。
內容窄和淺導致現在大學教育壓力很大。近年來,許多地區都出現了“高分通脹”的現象,幾乎所有省份,超高分學生扎堆,高分段學生比例越來越高。然而,許多高考分數相當不錯的學生進了大學後卻不適應大學的學習。面對高分考生,許多基礎課程的大學老師非常困惑;一方面,他們的高考分數相當優秀;另外一方面,他們對物理上許多基本概念和道理都不清楚,其科學素養和思維與他們的高考分數並不相稱,只知道做習題,其基礎知識的底蘊、對基礎知識的理解,與大學的基本要求有很大距離。許多大學近幾年大力強化金課建設,落實起來最大的困難是老師稍稍講深一點,許多學生就反映聽不懂,大學老師不得不在課堂上花大量的時間給學生補許多最基礎的內容,導致基礎學科的難度降低,並進一步影響了專業課程。這是現在很多大學在教學上要面對的一個難題。
記者:你認爲如何培養中學生對基礎學科的濃厚興趣?
馮仕猛:第一,要調整中學教育大綱,制定大綱的依據應該是學生進入大學之前對學科的知識體系有一個相對完整的瞭解,對學科的瞭解既能見樹木,還可以見到森林,同時要培養他們的科學思維。學生在中學就能涉及相對廣泛的知識,吸收多方面多層次的知識營養,這是培養學生對基礎學科興趣的基礎。同時,通過高考後進入大學學習的同學就不會出現知識上的斷層、思維和能力的不足,從而很好地適應大學的學習。
第二,改革高考考試出題模式。現在高考的出題思路、題型實際上已經被中學老師非常熟練地掌握了。所以中學教學就是對標這種思路、題型,對學生高強度大量的題海訓練,讓相當部分的學生都能考一個不錯的分數。但我們應該明白考試是對選拔人才提供區分度的,而不是讓學校和考生有一個滿意的分數,因此,我們要在出題模式上有所突破,這需要智慧和社會的理解。
第三,我們要明晰每個基礎學科要培養學生什麼樣的素質。就物理而言,其教學本質上是逐步培養學生適應個人終身學習和社會發展需要的物理概念、空間想象能力、邏輯思維能力和科學態度等。物理教學過程,是通過對書本知識的解析,深入探究宇宙間物質運動起源、變化的原因、規律等,從而激勵、喚醒和鼓舞學生的內心,當學生將具體的物理知識都忘掉的時候,在學生的頭腦中所剩下的東西就是形成從物理的視角認識事物、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思想、方法、觀點等,這纔是學生終身受益的寶貴財富。我們需要基礎教育階段的物理老師強化對物理本源的深層次認知,教學中大膽鼓勵學生提出問題,不斷鼓勵學生大膽猜想和假設,讓學生自己獲取和處理信息並給出證據、得出結論、做出解釋,鼓勵學生就理論進行解析、交流、評估、反思等,培養學生的物理思維。當然,適當的習題訓練是必要的,但這樣的練習是爲了強化對物理中基本道理的理解,而不是爲了考試。以上做法長時間堅持下去,我相信一定會有許多真正喜歡物理並且有許多奇思妙想的學生走向基礎學科領域,推動科學技術的進步和發展。
(本報記者 王慶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