啓航,向偉大夢想全速前進
“在我們艦,12月8日是個特殊的紀念日。”海口艦艦空導彈區隊長李衛華,帶着一羣剛上艦不久的新兵走進駕駛室,自豪地介紹。
隨着李衛華的講述,時間彷彿倒回2012年12月8日那一天――
黨的十八大勝利閉幕後,習主席來到海口艦,攀舷梯、入艙室、上甲板、觀演主要戰位。按照艦船航行慣例,習主席提筆在當天的航泊日誌上鄭重簽下名字。
那次視察嶺南部隊之行,習主席提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中華民族近代以來最偉大的夢想。這個偉大的夢想,就是強國夢,對軍隊來講,就是強軍夢。
從入列那天起,海口艦便航行在實現夢想的偉大航道里。如今,習主席與水兵在艦艏的合影,懸掛在海口艦通道里;習主席親筆簽名的航泊日誌,陳列在海口艦所在部隊軍史館中。
這些年來,海口艦遠洋護航,軍演亮相,成爲中國海軍在世界舞臺上的“明星艦”。一代代海口艦官兵把個人夢想融入強軍夢,跟隨黨的旗幟,揚帆遠航。
“海口艦的航跡與人民海軍向海圖強的夙願緊密相連,我們每個人的夢想都可以在這裡實現。”面對着新兵們青春的臉龐,李衛華鄭重地說。
目標,向戰而行
對李衛華來說,他在海口艦上最難忘的故事,收藏在一塊不起眼的碎片裡。
2015年,海軍首次組織水面艦艇抗擊某新型導彈演練,海口艦擔負攔截任務。
要抗擊這種新型導彈,大家心裡並沒有底。“從性能指標上看,海口艦對抗這種導彈把握並不大。”李衛華說。
但是,在人民海軍的戰史上,有那麼多木船打鐵船、小艇打大艦的範例,又有哪個是佔據優勢的?
2012年,習主席視察部隊時指出,我們要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必須堅持富國和強軍相統一,努力建設鞏固國防和強大軍隊。
宏大的強軍目標,寫在每支部隊的奮進歷程裡,寫在每名官兵的拼搏足跡中。
“守好自己的戰位――這是身爲軍人的使命,也是身爲黨員的職責。”李衛華把心一橫,在艦長面前立下軍令狀。
隨後,李衛華與幾名黨員牽頭成立攻關小組,通宵達旦把目標導彈研究得明明白白,根據戰場環境可能的變化,制訂出多種新型應對方案。
“戰鬥”打響,海口艦進入規定航向。李衛華頭戴耳機,心無旁騖地坐在戰位上。他的眼中、心中,只有那枚迅速逼近的導彈。
隨着艦長一聲令下,兩枚防空導彈呼嘯海空,一舉擊落來襲導彈。那天,李衛華將導彈殘留的碎片作爲“戰利品”收藏了起來。
與李衛華一樣,一次次戰勝挑戰的成績,寫在每位海口艦官兵的軍旅足跡中。
“我們海口艦的舷號171,與黨的生日緊密相連。”副航海長宋梟雄始終記得,在一次黨課上,老政委解釋海口艦舷號時的場景。那一天,他收到了一枚刻着海口艦舷號的徽章。
2018年,海軍舉辦第三屆“司南杯”航海專業技能競賽,宋梟雄報名參加。
“戰場上沒有第一第二,只有勝負,我要打贏這場仗!”宋梟雄告訴自己。不到半個月時間,宋梟雄以前所未有的訓練強度準備比賽。在最後的比武中,他奪得天文、地文、綜合三項個人第一。
從李衛華戰位門前那個“黨員先鋒崗”的標牌,到宋梟雄住艙裡那張第一名的獎狀,再到海口艦榮譽牆上那面“護航先鋒艦”的錦旗……這些榮譽伴隨海口艦官兵一次次砥礪刀鋒,戰風斗浪,在強軍興軍的征程中,留下一連串閃光的航跡。
他們的人生,與海口艦緊緊相連
汽笛長鳴,海口艦迎來又一次遠航。
那次中外聯演,主炮班長李明站在世界地圖前,興奮地用手指勾畫着即將抵達的海域。此時,他熱血澎湃。
入伍之初,李明抱着“幹兩年就退伍”的想法,總想躲在隊伍後面。他的舉動引起了部門長的關注。
“裝備都需要磨合,更何況人呢?”從那時起,部門長每天都會將李明帶到主炮戰位,給他講解系統原理。每個月,他安排李明講一次專業課;每週,他還要給李明加一次小考試。
一開始,李明感覺備受“折磨”。後來,牴觸情緒慢慢變成感動。看着黨員骨幹在一項項挑戰和任務前永遠挺立的身影,這個年輕人開始嚮往這樣熱血澎湃的生活。
“是海口艦讓我找到了人生目標,我一定要爲它爭光。”思緒從回憶中抽離,李明看着眼前的任務下定決心。
演習當天,海口艦與其他多國艦艇組成特混編隊,依次進行主炮對海射擊。
身邊傳來戰友們的歡呼聲,那一刻,回顧與海口艦相伴的歲月,這位老黨員默默許了個願望:一直陪伴海口艦戰風斗浪。
許多與李明經歷相似的官兵,在海口艦上奉獻青春與熱血,以忠誠爲底色,在深藍航程寫下精彩的人生故事。
海口艦的官兵都知道,艦艇底部的機艙,是全艦最艱苦的戰位。在充滿噪音與汗水的環境裡,輪機技師周帥一待就是18年。一次遠航,左燃機某部位因高溫起火。正在值班的周帥當機立斷,停止燃機工作,並奮不顧身地衝了上去,撲滅了機箱內殘餘的火苗。
知道這事後,周帥的妻子許莉萍哭了。周帥卻咧嘴一笑:“‘老戰友’有難,咱得救啊!”一句話,讓許莉萍破涕爲笑。
輪機是戰友,機艙是舞臺。海口艦的名字早已融進周帥的血脈,與他的人生緊緊相連。
無限延伸的夢想和遠方
2019年4月23日,是人民海軍70歲生日。
當海口艦航行於海面,光榮接受習主席檢閱時,藏族水兵達瓦頓珠正守在水線下的戰位。
儘管沒能站在甲板上親眼見證這場閱兵,達瓦依舊非常激動:他的夢實現了!
5年前,達瓦大學畢業。他本可以回到老家日喀則,選擇一份安穩的工作。但達瓦的腦海中始終有一個抹不去的身影――海口艦。
“要是我也能跟隨戰艦接受檢閱就好了。”2012年,在習主席視察部隊的新聞中見到海口艦時,達瓦在心裡對自己說。
大海,彷彿就是他理想的歸宿。徵兵時,達瓦當上了海軍,還如願分到海口艦。
2017年,達瓦的女兒出生了。達瓦爲她取名強巴措姆。“措姆”在藏語中是大海的意思。
“如果沒來當海軍,也許我一輩子都不會走出西藏。大海是我的第二故鄉,海口艦就是我的家。”達瓦說,“如果可以,我希望女兒將來也能從軍。”
隨着黨指引的航向,隨着海口艦邁向世界的航跡,許多像達瓦一樣的水兵走向美洲、非洲、歐洲,跨越印度洋、太平洋、大西洋,視野變得越來越開闊,胸襟變得越來越寬廣。
2004年,年輕的海軍學員單東暉大學畢業。懷揣着“當艦長、駕戰艦、闖大洋”的夢想,他來到千里之外的三亞。
而今,站在駕駛室�t望海面,海口艦艦長單東暉深有感觸:每次執行重大任務,家人們都會默默關注海口艦的動態――深藍夢,早已不是他一個人的夢想,而是全家人的夢想。
單東暉笑着告訴記者,10歲的女兒把海口艦護航時救助商船的視頻翻來覆去看了十幾遍。“爸爸,你們是真的英雄!”女兒在電話裡激動地對他說。
那一刻,“家”與“國”在單東暉心中融爲一體。一家之夢,一國之夢,在海口艦綿延的壯闊航跡中漸漸重合。
亞丁灣護航,被保護的外籍船舶掛起“感謝中國海軍”的條幅,向海口艦官兵感謝致意;
到訪阿爾及利亞,70多歲的老華僑時隔多年再次踏上祖國的“流動國土”,俯身親吻海口艦的甲板;
靠泊港口,1.7萬名海口市民登上軍艦參觀,爲了“親手摸一摸價值幾十億的軍艦,零距離接觸改革開放成果的精華”……
單東暉明白,海口艦承載了太多人的夢想。“對海口艦官兵而言,使命感與自豪感如同永不磨滅的圖騰,烙印在每個人心上,指引着他們奔向遠方。”他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