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財務造假10億!中信國安解釋:我們不是故意的
繼康美藥業、康得新後,又一家上市公司因連續7年財務造假被證監會處罰。
6月2日傍晚,中信國安(000839.SZ)披露稱,近日收到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下發的《行政處罰決定書》(以下簡稱決定書)。決定書中指出,相關聽證會已於今年4月19日舉行,案件現已調查、審理終結。
決定書披露,針對中信國安子公司在2009年至2015年期間存在虛增利潤、虛假信披等行爲,證監會決定對公司責令改正,給予警告,並處以60萬元罰款;對中信國安時任法定代表人、董事長孫亞雷,時任中信國安副總經理李宏燦等給予警告,並處以5萬元至30萬元不等罰款。
七年財務造假10億
中信國安稱不存在主觀故意
決定書披露,中信國安前子公司青海中信國安科技發展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青海中信國安)在2009年4月召開銷售專題會議,在預計當年銷售收入約爲4億元的情況下,爲完成10億元銷售目標,決定採用預售方式完成業績,同時按照10%價格讓利和同期商業貸款利率支付客戶預付款利息。在青海中信國安納入中信國安合併報表的2009年至2014年期間,累計虛增營業收入5.06億元,累計少計財務費用5.06億元,累計虛增利潤總額10.13億元。
此外,中信國安在2014年底和2015年初分別將所持青海中信國安控股權及剩餘股權轉出上市公司體系。青海中信國安與10家客戶簽訂保利、計息預售氯化鉀合同,因賬面虛增收入、少計財務費用,造成2015年1月至6月虛增淨利潤0.68億元,導致2015年中信國安賬面投資收益多計0.33億元,佔當年中信國安投資收益的6.24%,利潤總額的8.56%。
公告顯示,中信國安及其代理人在聽證過程中提出,青海中信國安不實財務記載是其自身行爲,中信國安在該事項上不存在主觀故意,已在能動範圍內做了最大的管控努力;中信國安將青海中信國安按高於淨資產賬面值及原始受讓價格的價格出售,青海中信國安財務不實記載對中信國安及中信國安的廣大投資者沒有造成實際損失,中信國安主動消除、減輕了違法行爲危害後果,具有法定從輕或減輕行政處罰的情節。
此外,中信國安方面在聽證過程中表示,青海中信國安股權已經於2015年5月27日完全剝離,不實財務記載已經於2015年4月25日終止,證監會初步調查的時間發生於2019年2月26日,中信國安財務不實記載的事項已超過《行政處罰法》規定的追責時效,不應當再追究行政責任。請求從輕、減輕或免除處罰。
但證監會表示,青海中信國安財務造假行爲持續時間久,性質惡劣,中信國安作爲母公司未能做到有效管理,致使其披露的財務數據存在虛假記載,認定其存在主觀過錯並無不當。此外,在違法行爲被發現之前,中信國安並未主動承認其虛假記載的情況,也未糾正虛假記載的數據,中信國安方面停止繼續實施違法行爲,並不等同於消除或者減輕此前已實施的違法行爲的危害後果,因而不認定存在“主動消除或者減輕違法行爲危害後果”的法定從輕或者減輕情節。
中信國安辦公樓入口處 每經記者 李少婷 攝
盈科(上海)律師事務所周亞珠律師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截至目前,粗略統計,大約有近兩百名股民打算向中信國安提起索賠訴訟。證監會處罰決定書的落地,也意味着投資者索賠中信國安賠償訴訟拉開了序幕。周亞珠表示,其團隊將於近期向法院提交投資者索賠立案資料。目前認爲,在2010年2月5日至2020年5月17日(不考慮是否爲交易日)期間買入中信國安,並在此後因賣出或仍持有而虧損的投資者有望獲賠。
值得一提的是,近日中信國安披露,擬購買董監高責任險,以公司及全體董事、監事、高級管理人員以及相關責任人員爲被保險人,保費金額不超過5000萬元/年(具體以與保險公司協商確定的數額爲準)。中信國安監事會認爲購買責任保險有利於完善公司風險控制體系,保護公司及股東利益。該項議案將在2021年6月15日召開的年度股東大會上審議。
另外,中信國安2020年年報顯示,2020年公司營收23.58億元,淨利潤卻虧損高達26.35億元。公司2021年一季度營收6.04億元,同比減少11.92%,淨利潤虧損4453.61萬元,同比減少14789.18%。
經營陷入困境,中信國安選擇以賣資產的方式回血。
5月6日晚,中信國安發佈公告稱,根據公司經營發展需要,爲盤活存量資產,結合自身資金安排,全資子公司視京呈通信(上海)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視京呈)計劃通過大宗交易和集中競價方式擇機出售江蘇有線(600959.SH)部分股票。
市值縮水465億元
中信國安本來是以有線電視網絡投資爲主線業務,但由於投資初期收益率低,爲保證業績,中信國安集團接連向上市公司平臺注入優質資產。
2004年底及2005年初,中信國安從中信國安集團買入青海中信國安。青海中信國安從進入中信國安就帶着“造血”的任務,該公司對西臺吉乃爾鹽湖擁有采礦權,是青海鹽湖資源開發的主力之一。彼時,機構對中信國安藉此轉型資源型企業密集調研,分析可能帶來的轉型紅利,可見青海中信國安被寄以厚望。
青海中信國安在最初的幾年的確成爲了利潤支柱。《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根據中信國安2005年至2014年年報的數據計算,青海中信國安對中信國安的淨利潤貢獻從2006年度超過10%後節節攀升,在2008年度達到頂峰,約爲72%。但此後,青海中信國安的貢獻比例迅速跌落,2010年度時青海中信國安的營業利潤已爲負數,2011年度淨利潤虧損0.85億元,此後便沒有正向貢獻,營業利潤虧損最大時是-2.07億元。
值得注意的是,對照證監會披露的造假時間,即便是造假的情況下,青海中信國安也難抵業績虧損——青海中信國安的想象空間在於碳酸鋰等鹽湖資源的開發,但由於開發技術難度大等原因回報效率較低,鉀肥才一直是其利潤的主力,中信國安和機構都將業績下跌歸結爲行業的頹勢。
在連虧4年後,迫於業績壓力,中信國安將青海中信國安置出上市公司,2014年起重新聚焦於以信息產業爲核心的產業佈局。
而從2014年下半年開始,中信國安股價節節攀升,2015年末,在經歷近半年的停牌期後,中信國安股價有一段較爲明顯的跌幅區間,但從2016年起,公司股價步入鼎盛時期,直至2017年11月9日,中信國安在盤中達到歷史股價的頂峰14.14元/股(前復權)。不過之後,中信國安股價一路下滑,截至發稿,每股報2.28元,市值僅有89億元,較2017年的巔峰時期554億元的總市值縮水465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