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阻止近視“大流行”?

參考消息網6月7日報道 英國《自然》週刊網站5月29日刊發題爲《近視流行病正席捲全球,這樣做可以阻止》的文章,作者是埃莉·多爾金。摘編如下:

新冠疫情不僅重塑了兒童的學習方法和對世界的看法,還改變了他們眼球的形狀。

近視快速增長

隨着現實中的教室和操場被虛擬會議和數字設備所取代,兒童聚焦於屏幕和其他近距離物體上的時間大幅增加,戶外活動時間急劇減少。這種轉變導致兒童解剖學發生顯著變化:他們的眼球前後徑即眼軸變長以更好地適應近距離視覺任務。

從歐洲到亞洲,一份又一份研究都記錄到這種變化。中國香港的一項分析報告稱,與疫情前相比,六歲兒童眼球病理性拉伸的發病率幾乎翻了一番。

眼軸的變長改善了近距離圖像在視網膜上的清晰度,但這也使得遠處的物體看起來模糊,導致近視。雖然矯正視力的眼鏡通常可以解決這個問題,例如讓孩子們能夠看到黑板或者遠處的文字,但嚴重的近視可能會導致更嚴重的併發症,如視網膜脫落、黃斑變性、青光眼甚至永久性失明。

近視的發病率在疫情前就已快速增長。大約10年前廣泛引用的預測顯示,到本世紀中葉,近視將影響全球一半的人口,即在不到40年內發病率翻倍。印度阿拉溫德眼科醫院的兒科眼科醫生妮蘭·帕瓦爾表示,如今,這些令人擔憂的預測似乎過於保守。她說:“我認爲不是兩倍,而是三倍。”

研究指出了一個簡單的解決方案來遏制這一趨勢:在兒童時期增加更多的戶外活動,因爲眼睛結構的變化最有可能發生在這個時期。

來自東亞的隨機試驗顯示,每天增加約一小時的戶外休息時間可以顯著降低近視的發病率。但在一些強調學業成就的社會或安全綠色空間有限的城市,堅持執行卻很困難。

因此,研究人員正在尋找將戶外環境引入室內的方法,例如玻璃教室、特殊照明設備、以自然爲主題的牆紙和發光眼鏡等干預措施——這些措施不需要改變兒童行爲、教育系統或育兒技巧。他們還在探索其他基於光線和藥物的干預方法。

其中一些方法顯示出了不錯的前景,但在測試時還存在一個障礙:研究人員還沒有完全理解接觸戶外如何幫助防止近視。臨牀試驗仍處於初期階段,許多動物研究結果也沒有明確結論。

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驗光師克里斯蒂娜·懷爾德索特表示,更深入地瞭解將有助於科學家開發更好的治療方法。她說:“因爲一旦我們瞭解到關鍵特徵,我們就可以將部分方法拿到室內實施。”

防止眼軸過長

在眼球發育的過程中,它會不斷根據特定的視覺線索微調其形狀。如果這些線索表明眼軸太短,它就會拉伸以使物體清晰。相反,如果眼軸變得太長,它將接收到“停止”信號,這對於預防近視至關重要。

這些停止信號的來源在近視研究界一直是個充滿爭論的話題。對猴子、樹鼩和雞等常見動物模型的研究發現,眼球后部神經遞質多巴胺的釋放很可能是一個觸發因素。這種神經遞質據說在陽光照射的高環境光水平下會增加。

但另一種理論認爲,接觸戶外的保護益處可能與光線關係不大,更多地與視網膜在不同視覺環境中經歷的模糊模式相關。

戶外的視覺景觀豐富多樣,通常需要較遠的距離才能看全這些景觀元素,這樣就使得大量細節融合成一個更統一的圖像。都柏林愛爾蘭眼科研究中心的兒科眼科醫生伊恩·弗利特克羅夫特認爲,這種焦點的統一告訴眼軸停止拉長。他說:“一個有效的停止信號是整個視網膜看到一個清晰的圖像。”

相比之下,室內空間充滿了距離不等的混亂物體,四周是缺乏細節的平坦牆壁。這種情況需要不斷調整焦點。根據弗利特克羅夫特的說法,這使得視網膜無法獲得調節健康眼球生長所需的停止信號。

戶外活動不僅可以享受明亮的陽光,還可以在開闊的空間中獲得豐富的視覺體驗,此外還能進行體育鍛煉,改善健康狀況。然而,只有少數地方做到了鼓勵兒童增加戶外時間。

2010年,中國臺灣地區的公共衛生官員推出了一個名爲“天天120”的項目,鼓勵學生每天至少進行兩小時的戶外活動。這個項目被普遍認爲成功遏制了該地區近視率的快速增長。

根據臺灣高雄長庚紀念醫院視網膜外科醫生吳佩昌整理的數據,儘管疫情期間臺灣地區的近視病例略有增加,但與東亞其他地區觀察到的增長幅度相比要小得多。此外,戶外活動似乎並沒有對學生的數學、閱讀或科學成績產生負面影響。

對於一些人來說,意思很明確。澳大利亞國立大學的近視研究員伊恩·摩根表示,在推動增加戶外活動方面,推廣此類措施似乎是可行且能夠成功的。

許多眼科專家也在尋找在室內模擬戶外益處的解決方案。許多策略聚焦於光。2015年的一項研究發現,在中國東北地區中小學教室裡安裝更亮的燈具以及升級的黑板燈可以顯著降低近視發病率,從10%降至僅4%。其他方法則聚焦於在教學環境中引入更多自然光,使用玻璃和鋼材打造“明亮教室”。

光療干預措施

另一種方法是把光直接送入眼球,不過研究人員對哪種波長的光線最有益以及背後的原因存在分歧。

在澳大利亞,研究人員進行了一些試點研究,使用發射藍綠光的專門“光療”眼鏡。儘管這些眼鏡是作爲緩解時差和提高睡眠質量來營銷的,但它們也顯示出在改善近視方面的初步潛力,能夠引起與降低近視風險相關的某些眼部測量指標的短暫改變。

柏林的醫療器械企業多巴視力公司正在試驗一款虛擬現實頭盔,向“盲點”——視網膜上視神經連接的點——輸送短波長的藍光。這種療法在兔子的眼睛中引發多巴胺水平的顯著上升。歐洲正在進行更大規模的臨牀試驗,其中孩子們在玩電子遊戲時佩戴這些頭盔。

然而,世界各地最受關注的光療干預措施集中在可見光譜另一端的波長上。這種被稱爲重複低強度紅光療法的方法將低強度、長波長的激光直接照射到人眼中。人們認爲它的工作原理是通過增強眼球的血液流動來實現的——這一機制與能夠促進多巴胺分泌的自然陽光暴露完全不同。

來自中國的試驗數據也顯示了這種療法在控制和預防近視方面的前景。在上海的十所小學進行的爲期一年的研究中,研究人員發現,高近視風險兒童每天接受兩次、每次三分鐘的紅光療法,每週五天,其近視的可能性只有沒接受療法的兒童的一半。香港理工大學的眼科醫生何明光是該研究的共同負責人之一。他說:“如果我們採取紅光干預,近視的患病率將會隨着時間的推移大幅降低。”

但是,近視專家對紅光療法設備的安全性提出了擔憂。得克薩斯州休斯敦大學驗光學院的視覺科學家莉薩·奧斯特林表示,該療法可能具有引起眼部熱損傷的潛在風險。

但贊成者認爲這種療法是安全的。對新加坡學齡前兒童和香港小學生進行的試驗即將開始。

還有一種正在迅速發展的預防措施:一種叫作阿托品的藥物。與一些光療方法類似,這種治療也針對多巴胺。去年,香港的研究人員報告稱,含有阿托品的眼藥水可以降低近視的發生率。這種藥物已經廣泛用於幫助控制近視的進展,並且一般副作用很小。不過,對於一種預防性治療,即使是輕微的耐受性問題也可能超過某些人的接受範圍。

模擬戶外環境

與此同時,在中國雲南省小學生中開展的研究指向了一種完全不同的模擬戶外環境的方法。這種方法不依賴於光線,而是通過重新創造自然的視覺環境來促進視網膜聚焦。

中國長沙愛爾眼視光研究所副所長藍衛忠領導下的一個團隊,在麗江市的9個教室中採用了訂製壁紙,複製出大自然公園的視覺複雜性和空間特性,包括樹木、跳躍的狗、拍打着翅膀的麻雀和幾隻蝴蝶。天花板被塗成藍天的樣子,有白雲、成羣的海鷗、飄動的氣球和風箏。藍衛忠說:“我只是儘量讓它變得有趣。”

藍衛忠計劃今年晚些時候在三亞舉行的世界近視眼大會上展示尚未發表的研究。他和同事們發現,在這些“戶外場景教室”裡上過一年學的孩子們眼軸的拉伸長度要比在標準白色牆壁教室裡學習的孩子們短得多。他還表示,這種方法實施起來也很容易,表明“光線並不是接觸戶外有益視力的唯一原因”。

隨着有越來越多幹預措施的證據出現,研究人員面臨優先選擇哪種方法的問題。他們也可以選擇一種已知的非臨牀選項,既廉價又有效:鼓勵更多的戶外時間。

馬里蘭州巴爾的摩市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的衛生經濟學家凱文·弗裡克表示,研究人員和公共衛生官員需要決定是將資源花在模擬戶外環境上,還是選擇一條更簡單的道路,找到能夠鼓勵孩子們外出的有效方式。

弗裡克說,“社會面臨着一個根本的抉擇”,而孩子們的視力健康就取決於如何做出這個抉擇。(編譯/塗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