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器新聞」充斥? 新聞媒體自律協會邀業界人士省思

▲ 新聞媒體自律協會世新大學舉辦「媒體三器新聞的反思座談會」。

文、圖/李權哲 新聞媒體自律協會於4月7日舉辦「媒體三器新聞的反思座談會」,邀請學者專家電視主管代表,探討來自網路瀏覽器行車紀錄器、路邊監視器製播的「三器新聞」過於氾濫,易造成閱聽大衆社會反感。新聞媒體自律協會理事長吳永幹認爲,雖然三器新聞有高收視率,但是「新聞不是商品,是一個社會公器」。他期待雙方能透過討論,重新省思新聞從業人員的責任。

▲ 吳永幹認爲,電視臺不能完全以收視率爲重,應充分省思新聞倫理

▼ 陳清河爲世新大學學術副校長,同時兼任新聞媒體自律協會秘書長

衛星廣播電視事業商業同業公會秘書長陳依玫以產業背景簡述當前困境。她說,2014年是OTT TV元年(見注),媒體產生結構式變動,電視臺面臨極大挑戰。她指出,相較於網路,電視臺有成熟的自律機制。可惜,自律卻得到嘲笑,無法獲得相對好的價值、價格與尊重。倘若收視率是唯一客觀標準,她盼電視臺能運用專業、自律的成熟,以報導行使澄清功能,讓真相越辯越明。

▼ 陳依玫表示,新聞工作者需展現專業素養,呈現相對真實的內容

洪瓊娟提出,面對三器新聞,電視臺需要有解釋及判讀的能力。

新聞媒體自律協會委員洪瓊娟分析,「三器新聞」的最大問題是─來源非直接採訪,而是間接使用素材。除了第一線記者需具備判斷能力編輯需發揮守門人功能,還得培養大衆閱聽素養。委員李念祖進一步表示,身處在資訊過度化的年代,「三器新聞」將內容供給者的概念翻轉。電視內容業者必須具備Edit Value(編輯價值),才能展現專業性,引領受衆市場

▼ 胡幼偉說,分衆時代已經來臨,電視臺應做好「內容區隔」的看法。

委員胡幼偉認爲,分衆時代已來臨,電視臺應該互相合作,成立類似「中央社」的部門,一組人專門採訪重大新聞,回來供稿。並分爲國際、財經、文教、政治、社會路線,做好市場區隔,即可達成業主、電視、觀衆三贏局面。委員葉明德亦建議,未來自律協會可以和學術、社會團體合作,爭取贊助、成立新聞獎,藉此探討新的典範,提升媒體素養。

▲ 三立新聞部總監蔡莞瑩出席「媒體三器新聞的反思座談會」,迴應批評指教

▼ 蔡莞瑩強調,「三器新聞」背後必須富有議題性、故事性

三立新聞部總監蔡莞瑩解釋,電視臺不會只做「純粹」的三器新聞,背後必須有議題、故事性。而當今媒體環境嚴苛,面對觀衆對國際新聞的渴望,各臺目標一致。去年,該臺節目《消失的國界》團隊赴伊拉克採訪,無論從簽證取得到入境採訪均遭遇重重困難,報導出來之後,收視卻不比友臺同時段節目,令她不禁感嘆:「爲了堅持理想,必須花十倍力氣來完成。」 注:OTT TV爲「Over The Top TV」縮寫,指基於開放互聯網的視頻服務,終端可以是電視、電腦、機上盒、智慧型手機等。 ▼ 李念祖分析,在收視碎片化的年代,電視臺該思考如何引領受衆市場。

▼ 葉明德鼓勵新聞媒體自律協會未來可與學術及社會團體多多合作。

林聖芬亦爲新聞媒體自律協會委員,他盼官方能建構一個新媒體時代的基本準則

東森新聞副總孫嘉蕊相信,「三器新聞」只是一個暫時階段,並非永遠亂象

▼ 中天新聞部總監周詩淵迴應,電視臺對新聞查證很要求,盼能做出有價值的新聞。

▼ 壹電視新聞部副簡振芳認爲,既然電視臺快不過網路,那就要更堅守新聞倫理。

▼ 學者專家與電視臺主管代表在座談會上展開熱烈討論。(圖/世新大學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