鱔魚意麪的滋味

散文

認識C時,我剛好在他現在年紀,二十六歲。

C是我在南方時的學生,初識時他才十二歲,雖不敢直視師長眼眸,但喜歡黏着大人聊天。他個性可愛,兼有一雙巧手,是美展常勝軍。每當完成一幅圖時,會羞怯又興奮的拿給我看,我總髮自肺腑高聲稱讚,趕忙留下他與作品的合影。偶爾外出研習,回校時我會悄悄塞給他一塊熱騰騰餡餅,他也會偷A自己母親網拍經營的乾麪送我。

後來北調返鄉,我們斷續保持聯絡。每次碰面,他好像都長大了一點,一階階跨越不同學習階段,然後進入社會。他大學甫畢業便成高考榜首,同年買了間上千萬快完工的預售屋。上回碰面,新房初裝潢好,他開車載我參訪,滿臉喜色與我對視,介紹家居佈置等細節。月租不斐,但兩日便租出,二十四歲的他極順利晉升包租公,然後過一陣子,他首度應試便考取建築師,最近開始就讀知名建築所。

二十六歲的他跟我談論的話題是獲利了結、工程地基、房產生態。我邊聽邊點頭,思緒不禁拉回往昔。過去大部分是我說,他在聽,不知覺間,角色流轉,愈來愈多時候他說,我聽。

這個夏天回訪府城,相約晚餐時間,他訂了間高級餐廳。由於中餐吃得太撐的緣故,我只點了鮮奶茶,他則多加分蜜糖吐司,說這很好吃,老師嘗一嘗。

之後,我詢問可否載我到某家鱔魚意麪,多年前,還是男友的丈夫週末南下時,我們經常造訪。老店爲了避開觀光人潮,在我北調不久便只在平日營業,讓之後也成爲觀光客的我許久未能回味。原本就不是市中心位置,幾年前換到了更遠的地方。C害怕鱔魚,但他一口說好。

終於來到新址,儘管是昏暗闃靜的街巷,然而兩間店面坐滿客人。不過我特別向C強調這家並不算出色,我的舌頭在美食之都兜轉四年,這是真心話。它的優勢在面量多,且口味甜得呼應古都印象,重點是之前常吃,所以難得有機會拜訪,便不願錯過。

入座後,C點盤花枝炒麪,等餐空檔,我們關心彼此生活。但他依然是話題主導者,分享自己即將到來的埃及杜拜行,偶爾問我對某事的看法。

我外帶一碗豬肝湯,向來吃麪時必定搭配着喝,只是相較於甜意麪,我早已忘了湯的味道。回旅店後嘗,發現口味極鹹,配料乾硬,驚訝從前怎會喝得一乾二淨。

然而如果可以,我還是會再次光顧,點一分鱔魚意麪,搭一碗豬肝湯。因爲端上桌的不僅是一頓晚餐,更裝載着我二十四到二十八歲這段人生。而我的二十六歲跟C的,竟是這般截然不同。回想侃侃而談的C,覺得自己好像無法再帶給他什麼了,只能誠心盼望他永遠健康幸福。我借位感受到身爲母親,目送孩子健步遠去,既開心又不捨的複雜滋味。

我們還會再見面嗎?

道別時不禁如此揣想,缺乏血緣的系連、失衡的交流,有什麼能綁住這段緣分。

出神時,手機跳出訊息,現任學校同事說今日兩個畢業生到辦公室,指名找我,然後附上他們姓名。

於是我明白自己同樣也成了一種滋味,就像我與鱔魚意麪之間的關係,經過銘印,一張臉或一股味道,都將變形作一把開啓回憶的鑰匙。

或許對C來說,我們之間的每餐飯也是近似的意思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