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評/防止兩岸經濟脫鉤
旺報社評
2020年全球陷入疫情與中美貿易戰的紛擾,兩岸政治關係惡化,經濟表現卻十分亮眼。主計總處修正臺灣2020經濟成長率爲3.11%,預估今年將更上一層樓達4.64%,可望創下近7年新高。兩岸經貿成長主要受益於大陸的需求,去年第4季大陸強烈的晶片需求,使臺灣去年整體出口成長5.05%,遠較前次預估值(2020年11月)高出1.67個百分點,比內需消費與投資的實質成長3.74%及3.5%高出甚多。
兩岸緊張臺商對陸投資降
大陸出口表現同樣亮眼,據中國海關總署統計,2020年大陸全年出口總值達18兆人民幣,成長4%,貿易順差3.7兆人民幣,全球佔比14.2%,創歷史新高,都遠超過市場預期。亮眼出口表現的背後,是民企及外企的血汗,兩者出口佔比達90%,遠高於國營企業的8%。
在所有外企中,臺商扮演關鍵的角色,去年大陸出口百強中,臺商佔三分之一,出口金額佔比近5成,顯示以臺商爲主體的出口貿易模式,依然是大陸經濟的關鍵力量。不但臺商對大陸出口居功厥偉,若把臺灣與大陸近年進出口數據放在一起觀察,更可以發現兩岸的高度依存關係。2020年臺灣對大陸出口主要在半導體爲主的電子零組件,佔對陸出口比重達55.4%。扣除華爲等陸企爲庫存需求而拉貨外,絕大部分是鴻海、廣達等臺企大陸子公司的中間財投入需求,最終目的是生產組裝後出口其他國家。
這種臺灣供貨、大陸生產、產品外銷的外貿模式,創造了兩岸經貿繁榮熱絡的景象,也證明臺商作爲兩岸經貿往來的潤滑劑角色,確實發揮極大作用。就以象徵出口競爭力的貿易特化係數(TSC)來看,2020年臺對陸出口的高科技中間財貿易特化係數達66.6%,顯示臺灣高科技中間財在兩岸貿易中具有明顯的競爭優勢,這是大陸經濟升級後,臺商深耕大陸多年所創造的優勢,因而帶動大陸對臺灣高科技零組件的需求。無論對個別臺商或臺灣經貿而言,兩岸是魚幫水、水幫魚模式。
但這種互利共贏的模式開始面臨瓶頸。根據投審會統計,臺商赴大陸投資於2010年創146.2億美元高峰後,開始轉趨下滑,2019年甚至只有41.7億美元,創18年新低。即便2020年反彈41.5%,也只有59.1億美元,明顯是基期過低造成的表象。如果跳過2019年,59.1億美元還是18年來新低。兩岸關係若持續緊張,臺商對陸投資下滑的趨勢恐不易扭轉。長期而言,這不只有害兩岸經貿發展,也不利臺商在兩岸貿易競爭優勢的維持。
用市場魅力吸引臺企投資
站在大陸角度,臺商投資逐年遞減對於大陸的經濟與產業結構調整,也不會是好消息。過去40年大陸經濟得以轉型成功,創造成長奇蹟,臺商在改革初期帶入的資金、人才、技術與管理思維扮演重要角色。大陸正積極追求供應鏈自主、科技自強,臺商還是一個關鍵的角色。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的新常態經濟發展模式,要求經濟增長降速、經濟結構優化、增長動能轉化,大陸經濟正面臨內卷化(involution)的挑戰。也就是說,即使投入再多資源(人力、財力、物力),卻因爲整體邊際報酬遞減,無法得到對等的回報,最終只能維持目前停滯不前的局面,無法破繭而出進化爲更高階型態。
內卷化最佳解決方式是藉助外力推動大破大立的革新,如同1979年的經濟改革,透過對外開放吸引外商投資,進而帶動技術升級與產業轉型。
在這個過程中,臺商當然是不可或缺的力量。不管從兩岸經貿發展、大陸經濟與產業結構調整的角度,臺商對大陸投資都具有絕大的正面助益,是難以取代的存在。眼看臺商投資逐年下滑,兩岸政府都該好好思考,如何重新點燃臺商對大陸投資的熱情,打造新經濟格局下互利雙贏的未來。
臺商赴大陸投資意願降低,不但對大陸改革開放不利,一旦兩岸經濟連結弱化,對兩岸關係也會造成負面影響。大陸是兩岸關係的主導方,宜善用市場魅力想方設法吸引臺企到大陸投資,防止兩岸經濟脫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