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奇的「4%法則」
圖/邱炯
【絲絲/摘自湖南文藝出版社《財務自由第一課:提前過想過的生活》一書】
過去我們都認爲,用多少錢決定你能存多少錢。但如今,我們對「用」和「存」之間的關係有了新定義:我們存多少錢,決定我們有多少錢可以用。過去「用」爲主,「存」爲次;如今「存」爲主,「用」爲次。改變的不僅僅是優先順序,還有財富積累的效率。
過去,我們總是關注「我們有多少錢可以用」,因爲沒有存錢的目標,所以答案是我們的年收入,結果就是賺多少用多少,一年過去,所剩無幾。如今我們更關注的是「我們應該只用多少錢」,這是爲「存款」而服務的問法,也是更爲剋制的思考方式。由此我們能有一個更大膽的假設:既然我們如此剋制,那有沒有一種方法,可以讓我們的錢一輩子都用不完呢?
答案是:有的,那就是「4%法則」。簡單來說,就是每一年,你只用目前總收入(目前總存款)的4%,你的錢就一輩子都用不完。根據實際統計,按照這個比例用錢,在FIRE運動(財務獨立運動)盛行的美國、日本和韓國,持續至少30年資金不枯竭的可能性達到了95%。
雖然聽起來很簡單,但要實現這個目標,還是要費點工夫。爲什麼每年花4%,就會一輩子花不完?那是因爲在這個演算法裡面,預設了你有一筆本金,且每一年,你的年回報率能夠達到7%~8%。如果你用掉其中的4%,也就是隻拿出「每年投資收益」中的50%~60%作爲日常支出使用,那麼每一年總能剩下本金和一部分的投資回報。第二年,這些剩下的「本金和投資回報」又會成爲新的本金,如果繼續保持7%~8%的回報率,以此類推,你的錢就一輩子都夠用。
當然,哪怕回報率一開始沒有那麼高,或者回報率真的只有4%,那在短期內,錢也是夠用的,只不過每年就剩下原來的本金而已。但你還是要儘早學會投資和理財,並清楚以自己的資金情況,到底做哪種投資最賺錢。因爲考慮到通貨膨脹率,錢會越來越不值錢,哪怕是100萬元,放在今天和放在10年後,它的購買力都不一樣。而投資理財的重要意義之一,就是抵禦通貨膨脹,降低金錢貶值帶來的風險。
所以,當我們知道每年要用多少錢,也知道了回報率,就相當於知道了我們到底要存多少錢,才能提前退休,做自己喜歡做的事,過自己想要過的生活了。公式就是:
你的提前退休金=你的年支出(用多少錢)÷4%
即:你的提前退休金=你的年支出×25
比如,你的年支出是10萬元,那你需要存250萬元。但如果你省吃儉用,年支出僅5萬元,那你只需要存125萬元就可以退休了。當然,上述的「存款、年支出和投資回報比例」,只是爲了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說明原理,而採用了最簡單的模型。在現實情況中,這125萬元的存款,不一定是放在銀行的一筆款項,也有可能是一個「存款組合」,其中包含了「房產+銀行存款+基金」。意思是,你有可能用房產的形式或基金的形式來存下這筆錢,而這筆錢的收入,只要達到我們剛纔所說的條件,就足夠養活你。
除此之外,我們還要未雨綢繆,爲經濟低迷或投資行情不好的時期預留一筆應急金。就按5年來準備吧,具體的演算法很簡單:
你要準備的應急金=你的年支出×5
也就是說,如果你的年支出是10萬元,應急金就是50萬元;年支出是5萬元,應急金則需要25萬元。所以:
你實際要存到的退休金額=你的提前退休金+你要準備的應急金
如果你的年支出是10萬元,那麼你實際要存到300萬元;如果年支出爲5萬元,你實際就要存到150萬元,纔可以提前退休。
我很早就理解了這條公式的妙處─一方面,當我支出的錢變少,其實就降低了提前退休的難度,相對而言,達到這個目標的速度就會更快;另一方面,它給了我一個相對合適的理財目標,我不需要盲目追求極高的回報,因爲那也意味着極高的風險。
所以,我從很早就剋制自己,也對自己很嚴苛,儘量少用錢。4%法則讓我們可以用到4%,而一般我就用2%~3%,儘量多地把錢留下來,並研究出回報可觀的組合投資方式。除此之外,我還在自己喜歡和擅長的領域創造了一定的收入,有了穩定的現金流。到25歲的時候,我按照這種演算法算了一下,錢真的用不完。
大多數人之所以缺錢,基本是以下兩個原因:一是缺乏目標,他花的所有錢都沒有指向,沒有辦法做加法,辛苦賺來的錢就被浪費掉了;二是目標不合理,如手頭只有50萬元,全用來交房子的首付了,導致後面的生活和還貸款變得相當吃力,並會困在一種還錢的負循環當中,難以「逃出生天」。
我的建議是,年輕的時候不妨對自己嚴苛一點。因爲嚴苛的標準能讓你未來的生活更有保障,讓你過得更心安理得,也能讓財務自由和提前退休更快地成爲你的「可選項」。
【更多精采文章請見《讀者雜誌》2025年01月號】
圖/讀者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