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話】九二共識、一國兩制 風馬牛不相及──海陸兩會30年 設立秘辛(四)
1996年,時任陸委會副主委高孔廉,主持記者會公佈民衆對兩岸情勢的民調結果。(韓同慶攝)
1992年8月李登輝總統主持的國家統一委員會討論,依據《中華民國憲法》通過「關於一箇中國的涵義」,界定了兩岸關係的定位。而海基、海協的協商卡在一箇中國原則一年多,雙方約定1992年10月下旬在香港續談,當時雙方各提出五種表述方法,然而互不接受,後來我方又提出三案,對方不置可否就返回北京,隔了幾天對方來電說明願接受我方的一案,並於11月16日正式來文附上我方提案,表示「尊重與接受」,由於表述的內容長達84字,媒體及各界依據其精神,歸納爲「一箇中國各自表述」或「一箇中國各說各話」,其中以前者廣爲使用,其後並再簡化爲「一中各表」,此一說法前半段是陸方所要的,而後半段則是我方的訴求,雙方各有臺階可下,這是陸海兩會成立後,最大的一個成果,也成爲兩岸協商的基礎,於是後來雙方同意1993年4月在新加坡正式舉行兩岸1949年分離後,第一次正式官方授權談判。
而這一個我方提出,對方接受並有正式文件的說法,後來又再包裝成「九二共識」,把一箇中國的講法淡化,應該是對我方有利的。然而有人故意扭曲,說九二共識是賣臺,但事實上1992迄今30年,中華民國依然屹立不搖,而且還能自主的進行民主總統的選舉,期間一共七次大選,民進黨候選人還當選了4次,如果臺灣已賣,何能自主舉辦總統大選。
2019年1月習近平在《告臺灣同胞書》發表40週年紀念會時發表「習五點」,其中有提到探索兩制的臺灣方案,這又被人惡意扭曲成「九二共識就是一國兩制」,事實上九二共識是統一前協商的基礎,而一國兩制是統一後的制度安排,兩者風馬牛不相及,臺灣朝野其實都反對香港式的一國兩制,無庸置疑。
自陸海兩會成立30年來,兩岸關係經歷了曲折起伏、大致上說來國民黨執政時期兩岸關係較爲平順,但民進黨執政時期,兩岸關係轉爲緊張,甚至兩岸聯繫管道亦告中斷,海基會的去函,對方是已讀不回,而2000年至2008年陳水扁執政期間,種種趨獨的動作,諸如一邊一國,公投制憲等等,不僅造成兩岸緊張,陸方甚至因此於2005年訂定「反分裂國家法」,明定對臺動武條件,另一方面亦同時造成臺美關係的緊張,陳水扁後來自己也說臺獨辦不到就是辦不到,陳時期國安會秘書長邱義仁,2020年10月也說碰到這條紅線,只能踩下煞車。
2008年馬英九上臺,兩岸在九二共識基礎上恢復協商,一共簽了23項協議,對於兩岸和平發展及兩岸經貿合作互利互惠均有貢獻。
功能僅剩十分之一
可惜的是2016年起兩岸關係又陷入谷底。海基會主要的三項任務:協商、交流、服務;協商是完全中斷了,過去協議所建立主管機關,例如:經濟部與商務部、金融主管機關等的直接聯繫管道,也都停擺,交流因爲兩岸沒有往來,也無法推動,服務的功能只剩下文書驗證而已,對於臺商的服務,去函對方是「已讀不回」沒有迴音,簡言之,現在海基會的功能大概只剩下過去馬英九執政時期的十分之一。至於陸委會功能也不大,只有新冠疫情期間,有意開放「小明」回臺,卻被衛福部否決而沒能繼續爭取國人權益,其他方面也是限制重重,例如對陸資的認定,從過去的最後一層,改爲逐層認定,再者就是對大陸的政策發言批評指責,有人說這是兩岸關係的惡性螺旋,「時間」究竟站在哪一邊,值得大家好好深思。(系列完)(作者爲前海基會副董事長兼秘書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