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論廣場》決定投票的關鍵:安全、政見、實利(黃介正)

總統大選投票日期逐漸接近。(圖/報系資料照)

隨着總統大選投票日期逐漸接近,我們觀察到至少3個與以往大選不同的特色:一、臺海安全更爲凸顯;二、競選政見更受關注;三、經濟實利較意識形態有更高比重。

對於臺灣人民,選舉早已經是政治社會生活的一部分。過去在戒嚴時期,選舉期間言論尺度比較寬鬆,號稱「民主假期」,大膽說些平日不便說的話,也不怕被找麻煩。後來全面民主化,政黨輪替常態化,和平政權移轉成爲典範佳話,投票給屬意的候選人、政黨、政見,可謂隨心所欲的「民主嘉年華」,選舉成爲一種歡樂慶典。

對不起,愈來愈多的選民體認到,2024的總統及立法院選舉,不可以浪漫,不可以天真,不可以「嘉年華」的心境對待,因爲未來4年關係到國家的存續,更關係到個人的利益。

第一,我國曆年總統選舉,都環繞着全體國民重視的3項價值標的:「尊嚴、安全、繁榮」,而選民每次投票都會以當時的主要關切,將3者重新排序。當臺灣的自尊遭受到踐踏或挑釁,如2000年中共總理朱鎔基在國際記者會的對臺講話,2016年的周子瑜遭到強迫道歉的事件,「尊嚴」就容易被選民排在首位。當臺灣普遍期待兩岸關係改善,看好大陸市場商機,解決拖延甚久的全面三通,「繁榮」在2008年就相對排到首位。

此次的總統大選在中美強烈競爭,區域地緣政治對峙,臺海周邊軍事衝突風險遽增的戰略環境下,「安全」就很有機會成爲投票考量的首位。

第二,選舉投票行爲所取決的基本3項要素:「候選人、政黨、政見」之中,我國曆年總統大選,選民總有聖君賢王的心理期待,隱約有「選對人」就萬事搞定的思維。此次大選,「候選人」的形象與人格特質,仍不免是媒體及選民關注的焦點。首度出現藍綠對決外,具有分析意義的第三黨加入選局,也使得「政黨」的合縱連橫較勁,廣受國內外關注。

值得注意的是,讓人民有感、有期待的「政見」在此次大選中,從老齡長照、青年購屋、學童照顧、恢復特偵組、以及志願役戰鬥加給,關注度比往年都高。

第三,有別於上兩屆總統大選,聚焦在如何對應中國大陸逐漸強大的影響力,以意識形態爲選舉操作主軸,似乎在此次總統競選策略上效果不彰。即使在俄國入侵烏克蘭之後,解放軍兩度前所未有的圍臺軍演,臺海戰爭風險逐漸增加的時刻,抗中保臺、親美反中在此次大選,事實上並非左右選民的關鍵。

臺灣意識早已普及,真的不需要用選票再表態一次。相對的,此次選舉期間,民衆似乎更看重「實利」,將未來4年會是過什麼樣的生活,擺到了投票的重大考慮中。

我國兵役法規定,男生在18歲至36歲之間,爲徵兵役齡男子。2024年至2028年的下屆總統任期,他們年齡會推進到22歲至40歲。此一年齡羣體,是在臺海軍事衝突中最有可能服義務役,以及後備動員的年輕朋友,他們手上的選票,其實與自己的切身利害最有關係,不僅如此,對他們的父母和祖輩而言,關係可就更大了。

年輕人有個人成就的理想,也有對人生規畫的憧憬,有反體制與反權威的氣場,也有想要突破框架與改變社會的動能,任何世代都一樣。但是也要靜下來思考國家的生存安全,臺海的和平穩定,是維護年輕人追逐理想的先決條件。

臺灣實踐政黨定期輪替,政權和平移轉的傲人紀錄,是選舉被視爲「民主嘉年華」的根源。然而面對中美對抗、大陸政局、美國大選,認真的說,此次總統選舉,不是另一場歡樂派對,而是未來4年生存發展的關鍵。

(作者爲淡江大學戰略所副教授、中華戰略暨兵棋研究協會理事長)